黄秀玉
【摘要】目的:分析支气管扩张并感染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方法:观察支气管扩张并感染的出院病历182份,对所有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1000%,其中单联应用占2178%,二联抗菌药物应用占640%,三联抗菌药物应用占978%,细菌送检率为8352%。结论:对支气管扩张并感染住院患者的治疗要求临床医生严格、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支气管扩张;感染;抗菌药物;病原菌
【中图分类号】R5622+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1-0044-02
支气管扩张症是气道破坏性疾病,主要是损伤气道清除机制,使清除支气管分泌物的能力下降,支气管防御能力降低,这些都增加了气道感染的发生率[1]。因此,细菌感染是病情反复与加重的主要原因。早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至关重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支气管扩张并感染的出院病历182份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89例,女性93例;患者年龄在18~82岁之间,平均年龄498岁;住院时间7~62d,平均214d。其中合并高血压、冠心病26例,慢阻肺40例,慢性支气管炎30例,咯血22例,肺气肿5例,支气管哮喘4例,肺结核8例。
12方法将入选病历进行统计分析,将统计结果按照设计的表格仔细填写。其中表格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住院时间、入院诊断、出院诊断、实验室检查、药敏试验、细菌检查及用药记录等[2]。所有患者表格中数据制作成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抗菌药物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0%,其中B内酰胺加酶抑制剂使用165次,喹诺酮类112次,青霉素类52次,头孢霉素类44次,大环内酯类32次,氨基糖苷类14次,抗真菌类12次,林可霉素类9次,抗结核药8次,多肽类3次,碳青霉烯类1次,其他类4次,共计456次。支气管扩张并感染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在7~58d,平均324d,其中位居前10位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见表1。
表1前10位抗菌药物使用频率排序(%)
序号抗菌药物名称次数百分比(%)
1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1012215
2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521140
3注射用阿莫西林舒巴坦钠501096
4注射用美洛西林钠461009
5注射用美洛西林舒巴坦钠43943
6注射用哌拉西林舒巴坦钠41899
7注射用头孢他啶36789
8阿奇霉素注射液30658
9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20439
10氟康唑注射液9197
22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情况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抗菌药物应用以两联为主,其中抗菌药物联用次数共计225次,单一品种使用49次,占2178%;二联使用144次,占640%;三联使用22次,占978%;四联以上使用10次,其中前10位二联抗菌药联用频率排序,见表2。
表2前十位二联抗菌药物使用频率排序(%)
序号抗菌药物名称次数百分比(%)
1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251736
2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舒巴坦231597
3左氧氟沙星+美洛西林201389
4注射用美洛西林钠171181
5阿奇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161111
6左氧氟沙星+美洛西林舒巴坦10694
7阿奇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9625
8头孢他啶+阿米卡星7486
9阿奇霉素+美洛西林3208
10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1069
23病原学送检情况152份进行了病原学检查,送检率为8352%,送检标本主要有血液、下呼吸道痰、口腔咽拭子及肺泡灌洗液等,其中108份送检标本呈阳性结果,分离出病原菌131株,见表3。
表3152份送检标本病原菌分离情况(%)
菌种分类病原菌株数百分比(%)
G-菌
铜绿假单胞菌503817
肺炎克雷伯菌261985
大肠埃希菌13992
鲍曼不动杆菌7534
其他6458
G+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11840
表皮葡萄球菌5382
其他1076
真菌类
假丝酵母菌6458
白色念珠菌3229
曲霉菌3229
3讨论
31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支气管管腔的扩张,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咯大量脓痰,或反复咯血,该疾病主要治疗方法是控制感染[3]。统计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100%,以二联抗生素为主。其中抗菌药物主要以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与β内酰胺类美洛西林及β内酰胺加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联用,上述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低毒性、高效杀菌等优势[4];因支气管扩张患者感染易反复,导致肺功能不全,免疫力降低,机体抵抗力下降,极易导致口腔内真菌感染[5];所以氟康唑在临床上用药频率也相对较高,结果证实氟康唑对致病菌穿透性强、疗效显著,与其他抗真菌药物对比安全、可靠[6]。该病病原菌多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支气管扩张并感染患者入院后未获得痰培养及药敏结果之前,应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抗菌药物应用,从统计结果可知:以左氧氟沙星与β内酰胺类及β内酰胺加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联用。β内酰胺类可使致病菌的细胞壁通透性增加,促使左氧氟沙星进入致病菌内,作用于靶位-DNA旋转酶,发挥抗菌作用[7]。
32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从抽查统计结果可知: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主要包括增加毒性、药理拮抗、使用剂量不当、诱发病情加重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使用过于频繁等。①增加毒性:克林霉素与阿米卡星联用,因两者均具有阻滞神经-肌肉反射不良反应,在临床联用时可能引起呼吸抑制,危及生命[8];②药理拮抗:阿奇霉素与克林霉素联用,在抗菌作用时均作用于同一靶位,均与细菌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产生拮抗作用[9];③使用剂量不当: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考虑到年龄问题,本抽查中发现少数老年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剂量过大,如头孢哌酮舒巴坦30g,1次/2d;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g,1次/8h;头孢米诺30g,1次/2d,上述抗菌药物均为成人使用量,而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代谢药物的能力减弱,导致药物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加,产生不良反应[10];④诱发病情加重:因支气管扩张并感染患者临床多表现反复咯血,一旦发现,选择抗菌素时应避免选用影响凝血系统的抗菌素,如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分子结构中有N-甲基硫四氮唑侧链,造成凝血功能障碍,导致患者咯血症状加重,危重者可出现肺淤血,危及生命;⑤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使用过于频繁:在本次抗菌素抽查发现,喹诺酮类药物临床使用率占第一位,其中使用最多的药物为左氧氟沙星,治疗证实喹诺酮类药物应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肺炎及泌尿系统感染临床疗效显著,但喹诺酮类耐药率高,临床上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
综上所述,支气管扩张并感染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这就要求临床医生严格、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根据药敏试验针对性选药,合理、规范应用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 张腊梅,朱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病原学及药敏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0,8(20):521-522.
[2] 姜雪勤,刘荣玉.445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0,45(2):277-279.
[3] 胡美春,王莉宁,梁小英.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0(12):321-32.
[4] 曾军.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支气管扩张症中的应用[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9,6(3):166-168.
[5] 许立,张锡林.老年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调查[J].海南医学,2011,5(20):251-252.
[6] 王忠东,郑家羡.头孢哌酮舒巴坦诱发支气管扩张咯血[J].临床误诊误治,2009,22(8): 92.
[7] 王秀春,孙德俊,杨敬平,等.下呼吸道感染细菌耐药性及抗生素应用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9,5(8):45-47.
[8] 苏黎明. 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J].中国保健营养,2012,6(12):59-61.
[9] 赵凤山,梁汉武.支气管扩张并感染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5(16):634-636.
[10] 吴宏卫,蔡琳.支气管感染性疾病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及耐药分析[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9,4(10):56-57.
(收稿日期:2013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