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与《生死疲劳》轮回主题和叙事的异同

2015-01-05 06:23:10史建文
文学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生死疲劳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

史建文

内容摘要: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以其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赢得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赞誉,自其传入中国之后,更掀起了中国作家的争相追捧和模仿。在魔幻现实主义的热潮中,莫言深受马尔克斯的影响,以他大胆的想象运用六道轮回的神话原型,完成了38万余字的《生死疲劳》。《百年孤独》和《生死疲劳》中不约而同的都反复出现了“轮回”,而两者的相似性和独特性不仅基于文化土壤的不同,更展现了东西方作家不同的魔幻现实主义理念。

关键词:《百年孤独》 《生死疲劳》 轮回 主题 叙事 魔幻现实主义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中国产生影响是在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在他的《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引起了中国学术界和创作界强烈而广泛的关注。一个和新中国同属于第三世界的国家,竟然能产生如此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欧美文学的挤压下强势地脱颖而出,获得极大的赞誉,这在中国作家心中产生了不啻于飓风地震般的轰动。作家张玮曾说:“他的确是迷人的,新中国十年中的影响超过了所有的外国作家。”[1]自《百年孤独》被翻译介绍到中国以来,五十多年间对于它的模仿和改写就没有停止过。从特殊的叙事模式到其魔幻现实主义,无不为中国作家津津乐道。中国文坛的健将包括莫言、韩少功、扎西达娃、贾平凹等等,都不约而同地受到其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而其中又以莫言受到的影响最为突出而富于代表性。

莫言自1981年发表作品以来,在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作了不少带有“魔幻”的小说,主要有《红高粱》《透明的萝卜》《球状闪电》《十三步》《酒国》《战友重逢》《我们的七叔》《铁孩》《夜渔》《拇指铐》《生死疲劳》等等。而他也是毫不讳言马尔克斯对他的深刻影响。他曾一度想避开马尔克斯这座“灼热的高炉”,在《檀香刑》的创作中一度想以“撤退”[2]的姿态改变自己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的调子,而他的改变并不成功。自此之后,莫言的创作完全放开了手脚,不再躲避马尔克斯,天马行空的想象加上浓郁的东方色彩,将自己的作品演绎得更加离奇。《生死疲劳》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现如今,中国学者对于加西亚·马尔克斯名著《百年孤独》的研究已经到达了一个饱和的阶段,相关的研究专著更是汗牛充栋。在80年代中期,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生成、流变和特点,注重探究其成因和影响。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中国学者开始采用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魔幻现实主义,包括作品创作风格和人物形象的比较等等。在中国,《百年孤独》里的主题、魔幻现实主义写法及其叙事模式已经得到了充分研究,但是其中的轮回主题和轮回叙事模式的研究是零散稀少的,并没有形成系统。中国作家莫言的近作《生死疲劳》同样存在着相似的轮回主题及叙事,但对这部作品的研究更是集中在其叙事视角上,并没有得到深入探索。

轮回观念源于原始人的灵魂信仰,它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时空跨度极大的多种文化传统中,并不是哪个民族所独有的专利品。各个民族皆有自己的神鬼传说,自然就有不同的轮回观。而这种轮回观渗透在民族文化中,为作家所汲取吸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奇观。莫言自己说:“魔幻是西方的资源,佛教是东方的魔幻资源,六道轮回是中国的魔幻资源,生死疲劳便是以佛语开篇用轮回做结的中国式魔幻。”本文以此为基础探讨《百年孤独》与《生死疲劳》中轮回观的异同。

一.轮回主题比较

1.拉美文化中的轮回观与拉美民族的孤独

“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将每年的11月2日定为闹鬼节,在这一天大家欢欢喜喜的庆祝生命周期的完成,活人和自己死去的亲人在这一天可以团聚,人们载歌载舞,丝毫没有伤心难过之意,也没有对鬼魂惧怕的心理。”拉丁美洲对鬼魂的描述都和谐的,鬼魂能够与活人和谐共生的,因此,对鬼魂是不惧怕的。人生是生与死之间的一个过程,人死后并不是生命的终结。基于这样的文化传统,在《百年孤独》中频频出现鬼魂返回人间,在家中游荡的情节。比如死去的梅尔加德斯因为感到地狱的寂寞难熬,一再地回到人间。被霍·阿·布恩地亚杀死的邻居普鲁登希奥·阿吉廖尔重返人世,与其时时对话。甚至到了布恩迪亚家族的第六代,吉普赛人梅尔加德斯仍然会重返人间来教授奥雷连诺·布恩地亚学习梵文来阅读羊皮卷。“一个酷热的晌午,奥雷连诺·布恩蒂亚在明亮的窗子背景上看见一个阴森的老头儿,戴着乌鸦翅膀似的宽边帽”。

死去的人重返人间在《百年孤独》已经变成了一个理所当然的事,并没有半点稀奇。而这样的情节设置正是出于拉美特定的文化传统,这样的鬼魂复生给作品蒙上了一层浓郁的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然而正如阿根廷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恩里克·因贝克在其《魔幻现实主义及其它》中所说:“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作者的根本目的是借助魔幻表现现实,而不是把魔幻当成现实来表现。”马尔克斯对于拉美人那种致命宿命的“孤独”是看得极为真切的[3]。死去的人因为不堪忍受寂寞而重返人间,梅尔加德斯重返人世指引奥雷连诺·布恩地亚破译记录家族命运的羊皮卷,才能“放心地走到最终死亡的葬身地去”。死者尚且惧怕寂寞孤独,那生者又何以堪受呢?人与人之间冷漠、无爱、缺乏沟通连死人也无法忍受,而这样深植着孤独基因的布恩迪亚家族乃至整个拉丁美洲怎么能不走上没落和衰败之路呢?

2.中国文化中的轮回观与善者受屈的反讽效果

六道轮回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观念来源于印度佛教,“六道”指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众生各依所作善恶业因,一直在此三界六道之中生死相续,升堕不定,循环不已,经历痛苦(某种程度上讲,佛宣扬痛苦的终极意义是宣扬悲悯和解脱)。《法华经方便品》曰:“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趁中,备受诸苦毒。”[4]所以,在佛经及中国古典小说中,轮回观念常用来实现某种道德伦理规训劝谕世人此世行善以图来世超脱。因此,中国的鬼文化中也存在着因果报应,轮回之说。

基于这样的轮回观念,本该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恶人行了恶事,无恶不赦,理应受到堕入畜生道的惩罚。而小说的主角:“热爱劳动,勤俭持家,修桥补路,乐善好施”的地主西门闹生前行尽善事,却横遭惨死。他冤屈不平,受尽酷刑也要拒绝饮下孟婆汤,誓死不肯忘却前尘往事。文中这样描绘道:“为了让我认罪服输,他们使出了地狱酷刑中最歹毒的一招,将我扔到沸腾的油锅里,翻

来覆去,像炸鸡一样炸了半个时辰,痛苦之状,难以言表。”“我想,宁愿在他们的石磨里被研成粉末,宁愿在他们的铁臼里被捣成肉酱,我也要喊叫:‘冤枉!”

显然这与中国传统的六道轮回观是截然不同的,与以因果报应劝诫世人的通常做法也大相径庭,形成了强烈的反讽效果。这种对人世不公的愤懑不平在地主西门闹的六次轮回中,从最初有着激烈复仇欲望的西门驴到最后平静如讲诉他人故事一样的大头儿蓝千岁,似乎一切的罪恶已经终归于尘土,可是事实的真相却是没有办法磨灭的——“这个时代是有钱人的厄运势”。“多数”对于“少数”无条件侵犯的历史,并不会因为五十年的时光轮转而消失,也不会因为西门闹的六次轮回重生而被忘却,这个关于土地的故事仍然在由莫言以这种极富东方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讲诉言传。

神话层面上的“轮回”显然是莫言对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接受和发展。他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大胆地以六道轮回的神话原型为框架来书写土地故事,无疑是中国作家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本土化创新。

二.轮回叙事比较

1.轮回:空间循环叙事

马尔克斯以他的故乡为模板,在《百年孤独》中建立出一个子虚乌有的地理位置“马贡多”。在这个“马贡多”之中,覆灭了布恩地亚家族中的每个人。霍·阿卡迪奥少年时随吉普赛人出走,周游了整个地球,最后竟还是魂归故乡。奥雷连诺上校一生征战沙场,发动了32场起义都没有成功,其一生遭遇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二次埋伏和一次枪决,均幸免于难,最后还是老死在了名不见经传的马贡多。阿玛兰塔·乌苏娜已经融入了现代化的生活,有了一个极其疼爱她的丈夫加斯东,甚至一度已经准备在他国定居,最后却因姑侄乱伦难产死在马贡多的家中。布恩地亚家族在马贡多发迹,一度鼎盛繁荣,最后一场飓风竟将一切毁灭得烟消云散。“马贡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上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马贡多这个地名,仿佛就是一个魔咒一般,所有的一切都源于这里,所有的一切又都消亡在这里。

而在莫言的《生死疲劳》之中,同样存在着一个作家精心构建的“高密东北乡”,而在这块的土地上存在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坚持了五十年没有动摇的一亩六分地。在这块土地上,蓝脸忍痛抛妻弃子单干了近五十年,滴滴汗水洒进了肥沃的土地中。不管是叱咤风云,名震高密县的首富西门金龙,还是昔日高密第一美女、县长千金的庞凤凰,是臭名昭著的地主婆、死前刚得到平反的西门白氏,还是堕入畜生道重生为驴、牛、猪、狗、猴的西门闹,通通都埋葬在这小小的一亩六分地之上。西门家的子孙不管生前如何显赫一时或是潦倒一世,全都躺在了这块单干五十年的沃土上。正如蓝脸的墓碑上所写的那样:“一切来自土地的都将回归土地。”

这样的空间循环叙事极其的相似,因而也更加的耐人寻味。《百年孤独》中反复循环的空间马贡多是作者童年故乡的幻影,更预示着整个拉丁美洲——一个被现代文明抛弃、遗忘、孤独挣扎的大洲。而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一亩六分地”依循着这样的空间循环叙事,以狂想魔幻的姿态讲述着土地的故事: “只有当土地属于我们自己,我们才能成为土地的主人”。

2.轮回:时间的循环叙事。

《百年孤独》中充斥着浓浓的宿命论思想,马贡多的布恩地亚家族百年间几多沉浮,最终难以摆脱命运的安排、时间的轮回。整个家族以第一代人的近亲结婚始,以最后一代人的姑侄乱伦终,无不体现了时间的轮回。布恩地亚家族从他们的祖先生下一个带猪尾巴的孩子到第七代又生下这样一个同样的畸形儿, 形成循环叙事的结构。这样的叙事模式在小说中一再出现。在布恩地亚家族中,人名也在不断地重复循环。家族里有21个奥雷连诺(算上17个私生子),4个阿卡迪奥,2个乌苏拉,2个阿玛兰塔。奥雷良诺们都离群索居,却头脑出众;而霍塞·阿卡迪奥们则感情冲动而有闯荡精神,但都打上了悲剧的印记!他们的命运也极其相似,17个奥雷连诺额头上带着灰色的十字,都没能被暗杀击毙的命途。

老祖宗乌苏拉发出这样的感慨:“怎么世界好像老在打转转啊”,“她自己也承认了,时间的确是周而复始地循环着。”小说中甚至直接出现这样的语句:“这个家族的历史是一架周而复始无法停息的机器,是一个转动着的轮子,这只齿轮,如果不是轴会逐渐不可避免地磨损的话,会永远旋转下去。”

近亲结婚到姑侄乱伦、孤独情绪的代代相传,马贡多的兴起成长到败落衰颓,布恩地亚家族的崛起至消失无不是如此。

而在《生死疲劳》中,这样的时间循环叙事同样存在。土改时分,土地归农民所有,到人民公社土地收归集体,最后又重新回到大包干责任制。从前雇农的金字招牌到单干的“黑户”再到单干“英雄”,蓝脸的人生轨迹同样是一个微妙的轮回。莫言借小说中洪泰岳之口说了真言:“什么‘大包干责任制?不就是单干吗?‘辛辛苦苦三十年,一觉回到解放前啊!”“这是两码事,我不服的是,你老蓝脸,明明是块历史的绊脚石,明明是被抛在最后头的,怎么反倒成了先锋?你得意着吧?整个高密东北乡,整个高密县,都在夸你是先知先觉呢!”从前折磨鞭打地主、富农、叛徒、特务、历史反革命的杨七到头来喝醉酒,痛哭流涕地跪在地上请求这些昔日“阶级敌人”鞭打、扇巴掌。而蓝脸的胎记代代相传,从蓝脸到小蓝脸再到大头儿子蓝千岁,家族的厄运似乎一直没有断绝……

这样的轮回式叙事无疑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人物或家族的悲剧命运无不映射着整个民族的所承受的苦难和蹂躏。然而《百年孤独》与《生死疲劳》中轮回叙事的成因又是截然不同。布恩地亚家族的命运之所以最后覆灭一空,在于其本身的精神血液中“孤独”,而这种孤独阴影下的整个民族皆是愚昧、健忘、无知的。因而马尔克斯希望以一场“飓风”毁灭所有苦难和罪恶,重新迎来一个团结友爱、安宁进步的新大洲的愿望是短时间内难以达成的。而《生死疲劳》中的土地悲歌则是一场人为的悲剧,“一个充满刺激和狂想的时代”,“那是狂热的人们在虚构出来的胜利中大发癔症”,所有人都沦为这场悲剧的牺牲品。

对于莫言的小说创作,大江健三郎这样评价他:“他的作品是拉丁美洲文学和中国文学融合在一起的非常优秀的文学。”[5]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莫言善于植根于中国深厚悠久的神鬼传说之中,以其独特的鬼魂描写继承了中国谈狐说鬼的古代文学传统,融合拉丁美洲的文学影响形成了其独特的小说风格。而《生死疲劳》中的“轮回”叙写无疑是其中的典范珠玉,他的创新尝试也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曾利君.马尔克斯在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许志强.马孔多神话与魔幻现实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曾利君.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马尔克斯症候”[J].红岩,2011,(S3):77-84.

[4]刘一静,李文柳.以《生死疲劳》为例谈莫言对马尔克斯的接受与发展[J].名作欣赏,2013,(03):13-17.

[5]石家麟.现实中的魔幻魔幻中的现实一一论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89,(01):76-81.

[6]李明刚.论《生死疲劳》轮回视角下的佛性拯救[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08):234.

[7]佟鑫.中国作家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接受[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

[8]叶舒宪.《庄子》轮回说—中印佛教思想会通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4(02):31-37.

[9]余佳蔚.论《百年孤独》乱伦叙事的功能[J].文学教育(上),2012,(12):33-35.

[10]Wood,Micheal.G G Marquez.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11]EmoryElliotted.TheColumbia Hi

story of The American Novel,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5.

注 释

[1]张玮:《域外作家小记——马尔克斯》,《融入野地》,作家出版社1996年般,第385页.

[2]莫言:《两座灼热的高炉—加西亚?马尔克斯和福克纳》封底摘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版.

[3]MichaelBell,GabrielGarcia Marqu

ez:Solitude and Solidarity,Hampshire: Macmillan,1993,p45.

[4]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上海书店影印本,1991年版.第2638页.

[5]莫言:《生蹼的祖先们》封底摘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版.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生死疲劳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在海报设计中的影响与应用策略
玩具世界(2024年2期)2024-05-07 08:16:32
加拿大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特征解析
艺术家(2020年5期)2020-12-07 07:49:32
相信不可能
读者(2020年2期)2020-01-02 01:42:38
基于高中生视角解读《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中梦想与现实的反差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戍边老兵魏德友:在无人区坚守“百年孤独”
两个人的“百年孤独”
读者(2016年18期)2016-08-23 21:26:01
MEANWHILE, DURING THE BOXER REBELLION…
汉语世界(2014年4期)2014-02-27 01: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