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对我国改善就业质量的探讨

2015-01-05 06:37■宋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5年2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第三产业产业结构

■宋 浩

在西方经济学中,通常认为经济增长与失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替代关系,奥肯定律(Okun’s Law)认为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负相关,高经济增长率通常伴随着低失业率,而且这一负相关也被美国等国的经济数据所证实:经济增长率每提高2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下降1个百分点。但在我国这一定律却似乎并不显著成立。

我国的高增长与低就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在1979-2013,我国经济的年均增速为9.8%,同期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速只有2.8%。我国一度多年保持着14%左右的高增长。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仅居于世界第十位,而在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成功的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3年的11.5%。不得不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成绩斐然,创造了一国经济保持30年高速增长的奇迹。

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改善我国的就业,历届政府一直困扰于就业问题,甚至一度把“保8”作为解决就业问题和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来完成,创造就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由于统计标准不同,我国失业率数据差异较大;2009年,社科院公布的《社会蓝皮书》显示我国的城镇失业率达9.4%,而人社部为4.1%(官方数字);虽然社科院没有再公布失业率等相关数据,但2013年社科院的《社会蓝皮书》同样指出“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偏低且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由2004年的50.7%下降到2011年的44.9%,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0%~55%”,这或可从侧面反映我国的就业问题。

鉴于失业率统计的差异性,陆铭用就业弹性(单位GDP的增长所能带来的就业的增长)来描述我国的高增长低就业。“在1994-201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年均9.9%,而与印度尼西亚、巴西等发展阶段类似的国家相比,中国的就业弹性明显偏低,因此,人们认为中国出现了 ‘高增长低就业’的现象”(陆铭、欧海军,2011)。就业弹性偏低更清晰的阐明了我国的高增长与低就业。

与此同时,在劳动力市场上,我国既有“民工荒”,即以农民工为代表的体力型劳动力的供给短缺,也有“最难就业季”,即以大学生为代表的知识性劳动力供给过剩。一方面,从2004年开始,招工难一直困扰着沿海企业;据劳动保障部门调查,当年珠三角地区用工缺口达200万,缺工比率约为10%。迫于缺口不断扩大,不少制造业企业选择内迁。另一方面,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3 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3年本科生毕业签约率为35%,硕士毕业生为26%。

另外,我国劳动者的工作满意度较低。据2011年盖洛普民意调查,我国的劳动满意度为49%,在22个亚洲经济体中仅高于越南,这与官方统计的4.1%的低失业率形成鲜明对比。

为了更好的理解我国的“低就业”,本文使用就业质量这一描述,区别于用数量描述的失业率,就业质量更倾向于劳动者收入占GDP比重、就业弹性、就业结构、就业环境以及就业满意度等无法用失业率来概括的问题。如上文所述,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或可促进就业总量,但却无力解决就业中的更深层次问题。

为什么我国出现了高增长与低就业

为什么出现了高增长低就业?要弄清楚这点,就不得不剖析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质。下文将从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两方面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

(一)经济增长重投资与出口,轻消费

众所周知,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出口与消费。虽然它们都对经济增长有重要推动作用,但不可否认消费才是经济增长的稳定源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跨越。如果掉下去,那么摔碎的不仅是商品,而且是商品的所有者。”投资并没有完成这一跨越,以及整个价值实现链条。出口同样面临着外部需求不稳定,经济发展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等问题。

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却以投资与出口为主。从表1可知,消费率不断下降,投资率和净出口不断上升。如果剔除政府购买因素,居民消费率还会更低。正是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我国的低就业。

首先,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是就业弹性和劳动收入占比不高的最主要原因。投资的过度必然导致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有机构成较高,这意味着企业的生产将使用更多资本而非劳动,同时资本比劳动分享更多的剩余价值,如果一国资本密集型企业的比例过高,那么该国资本将比劳动分享更多的国民收入,同时单位GDP使用的劳动也不会太高。而我国的投资却更有自己的特点,在我国,地方政府对投资影响较大,尤其是在“GDP锦标赛”的政绩考核机制下,地方政府一方面竭尽全力的招商引资,另一方面不遗余力的搞开发、拿大项目、建大工程,推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陆铭认为,地方政府的干预会更进一步的促使投资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并降低就业弹性(陆铭、欧海军,2011)。这意味着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我国的投资对就业质量的副作用更为显著。

其次,经济过于依赖出口,是阻碍我国就业质量提高的另一个原因。虽然出口为我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但众所周知,我国出口的主要是廉价的劳动力。我国历来被称为“世界工厂”,原因在于众多国家都在使用“中国制造”的产品。从整个产业链看,加工制造业处于“微笑曲线”的最低端,附加值最低,就业弹性也会随着节约劳动力技术的大量采用而降低(Padalino and Virareli,1997)。当一国过分的沉浸在出口导向型经济的糖蜜之中,就无法意识到其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是不触及到经济结构调整、技术改进和产业升级的。产业结构无法升级,劳动力的就业层次也就无法提高,更无法享受到较高的工资福利。而我国又是制造业从业人数最多的国家,制造业从业人员占比为28%,远超西方学者所认为的极限值23%。同时还应看到,简单的加工制造必然不能在国际竞争中长久,我国的加工制造企业要想在狭小的利润空间中生存,就必须不断的提高员工的工作强度,以此来提高企业的制造效率。试想以上种种又如何能有较高的就业满意度呢?2010年,我国加工制造业龙头企业富士康集团员工的频繁跳楼或许是对就业质量低下的最有力控诉。

(二)产业结构单一、过于重视第二产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较为迅速。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下降,工业的贡献则不断提高,但第三产业的贡献却没有显著增长。在1990-2012年间,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分别为7.5%、55.9%和36.6%。我国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80%的水平。

统计资料表明,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最高,这是因为其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劳动者工资占比与劳动投入质量指数也高于一二产业,劳动投入质量指数较高则反映出第三产业需要更多知识型人才,而非简单的体力劳动者。

不难看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是我国总体就业弹性不高,劳动者收入占比偏低的重要原因。同时第三产业的缓慢发展将阻碍我国劳动力市场对知识型人才的吸收,而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又会加剧体力劳动者的供求失衡,也就是说产业结构层次低是造成我国“民工荒”和“最难就业季”这种就业失衡现象的主要原因。

表1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单位:%

经济转型如何改善就业质量

经济转型可分为:经济体制转型、发展战略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经济结构转型。改革开放就是一次经济的大转型,既涉及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也涉及发展战略的转变。而如今市场机制已基本完善,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也取得了初步成果,我国经济要想发展,只能进行更深层次的转型,不断的获得改革红利,同时也不断的改善我国的就业质量。

(一)发展内需驱动型经济是提高我国就业弹性的关键

内需驱动型经济,顾名思义,就是经济增长由投资、出口的拉动向消费的推动转变,扩大内需,使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共同发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如上文所述,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尤其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会显著降低就业弹性,那么消费推动的经济增长呢?尹碧波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资本形成额提高1%,仅能使就业人数增加0.83%,而最终消费每增加1%,可使就业人数增加1.76%,其对就业的拉动是投资的两倍多(尹春波,2011)。这一方面是因为,消费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具有相应收入的阶层为基础,如美国,其“橄榄型”的收入结构下形成了具有强大消费能力的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崛起依赖并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提高就业弹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也会不断提高,进而刺激服务业的发展;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的生理需求满足后,需求会向更高的层级延伸。我们知道,农业的发展满足了基本的衣食需要,工业的发展满足了生活用品及住行需求,而更高水平的社会存在需求只能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才能实现,如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等;消费水平的提高也会促使我们的基本需求转向服务业,如餐饮业。

总的来说,只有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由数量增长转为质量增长,才能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吸纳能力。发展消费型经济是提高我国就业弹性的关键。

(二)调整经济结构有助于就业结构的改善

经济结构的核心是产业结构。多项研究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相互作用的。就业结构能影响需求结构和生产要素价格进而影响产业结构,同样产业转移会推动就业的空间转移,产业升级也会改善就业结构。然而,产业结构的变化并不能立即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短期,甚至会出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错位,并进而导致失业增加,收入差距扩大。但在长期的互动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升级必能使就业结构得到相应的改善。

事实上,产业结构的升级能否改善就业,关键要看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是否匹配。当人力资本的储备超前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就能避免这种短期的阵痛,而达到改善就业的效果。我国同时出现了“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有学者指出其根本原因是劳动力升级的速度已经快于产业升级的速度,人力资本储备超前。制造业的年均升级速度仅为0.20%,而劳动力的年均升级速度为2.78%(王志华、董存田,2012)。因此,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在短期能够解决“民工荒”与“最难就业季”的就业失衡现象。

从长期看,产业结构的转型将有助于改善就业结构,增加就业并提高就业弹性。历史经验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是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而就业结构也会随之变化。因此,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推动就业结构做相应调整,这将改善我国的就业失衡现象。而第三产业的收入占比相对较高,因此就业结构向第三产业调整也会进一步改善我国劳动者的收入状况,增加就业满意度。发展第三产业,能提高我国总体的就业弹性,增加就业。

表2 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相关数据统计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发现:不触及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经济增长是不能提高我国的就业质量的,只有将经济增长由量的增长推向质的提升才能够显著的改善我国的就业状况,提高就业质量。经济转型是改善我国就业质量的关键。

还应进一步指出的是,林毅夫认为就业质量的提高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中国要想发展内需驱动型经济,必须扩大消费总量,改善社会收入结构,形成具有强大消费能力的中产阶级,而其前提是提高我国的就业质量;另一方面,从质的角度说,消费结构的升级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次涅茨在考察国民经济总产值变动与就业结构变动时发现,人均消费的变动将引起消费结构的变动,并最终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因此,关于就业质量推动我国的经济转型这一问题,是研究的另一个方向。

最后需要指出,虽然经济转型能够改善我国的就业质量,但这一过程仍需要相对完善的体制机制作保障。首先,发展第三产业需要一个公平、诚信的经济环境,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相应法制建设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调高。其次,稳定的劳动关系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国情不断的完善。最后,要发展现代的劳动市场。一方面,要建立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减少供求信息的不对称;另一方面,要推动劳动技能培训等体制机制的发展,使人力资本能够适应经济转型的需求。

参考资料

1.陆铭,欧海军.高增长与低就业:政府干预与就业弹性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11(12).

2.尹春波.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与低就业——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陷阱[J].中国流通经济,2011(2).

3.陈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0).

4.王志华,董存田.我国制造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结构吻合度分析——兼论“民工荒”、“技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人口与经济,2012(5).

5.黄安余.论台湾经济转型与就业关联[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3).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第三产业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江苏省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空间统计分析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