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生态迁移农户不同生计模式与收入水平关系比较研究
——基于陕北各县400户迁移农户的随机调查

2015-01-05 01:53李文辉陈江生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5年11期
关键词:丘陵区收入水平生计

李文辉,陈江生

(1.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710068;2.西安财经学院 商学院,陕西 西安710100;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统计调查与分析】

黄土丘陵区生态迁移农户不同生计模式与收入水平关系比较研究
——基于陕北各县400户迁移农户的随机调查

李文辉1,2,陈江生3

(1.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710068;2.西安财经学院 商学院,陕西 西安710100;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陕北黄土丘陵区农户生态迁移之后的生计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其生计模式选择直接影响着农户收入水平,而提升不同生计模式农户收入水平又直接关系着农户的根本利益。在对400户陕北黄土丘陵区生态迁移农户生计模式及其收入水平进行调研和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研究不同生计模式对于收入水平的影响是否存在或者显著,并运用多重检验分析法比较不同生计模式之间差异的显著性,得到本地农业生计模式农户收入水平与其他3种生计模式农户收入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结论;运用随机森林回归算法揭示影响不同生计模式农户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陕北黄土丘陵区迁移农户不同生计模式之间的关系、结构及其特征,进一步提出陕北生态迁移农户生计模式选择及提高收入水平的对策。

黄土丘陵区生态迁移农户;收入水平;单因素方差分析;随机森林算法;生计模式选择

一、引 言

陕北黄土丘陵区是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和农民生活贫困的典型区域。陕北黄土丘陵区生态移民工程旨在强化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帮助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的提高与转变。随着移民工作不断深入,农户生计模式也产生了分化,其生计模式由传统单一的本地农业生产模式发展为多元生计类型,生计模式变化也使农户收入水平、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那么,迁移后农户收入水平是否有显著性提高?如何提高不同生计模式下农户的收入水平?这些都直接关系到迁移农户未来生活质量,也关系到陕西生态移民工作的效果。

农户生计模式划分是农户生计分化研究的起点,不同学者因其研究目标不同,对区域农户的生计模式进行了不同划分。Scoones把生计策略分为3种类型,即农业生产集约化或是粗放化、生计多样化以及人员向外流动[1]4-5;卞莹莹将宁夏永宁县生态迁移示范区移民生计模式划分为以种植粮食为主的纯农户、以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非农户、同时种植粮食并种植经济作物的兼业户3种[2];阎建忠等人将三峡库区移民农户生计类型划分为纯农户、非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低于50%的一兼户、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大于等于50%低于95%的二兼户、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大于等于95%的非农户等4种[3];史俊宏等人将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的生计模式划分为4种类型,即农业经营占据绝对比重的纯农业经营型、完全依赖政府移民补贴的纯补贴型、农业经营与打工混合型、维持生计渠道来源于农业和非农业打工的纯打工型4种类型[4];李静等人以甘肃省肃南县为例,研究了牧民在生态迁移后的生计模式变化,指出向外承包土地、订单农业、临时被雇佣等方式已普遍采用[5];关于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农户生计模式,苏磊等人指出农户生计方式已由单一的种植转向养殖、林果业、外出务工、经商等多样化生计方式[6]。

笔者依据陕北黄土丘陵区生态迁移农户的生计状态和收入结构将生计模式划分为4种:一是本地农业生计模式(外出打工收入小于家庭总收入的10%);二是本地兼业生计模式(外出打工收入为家庭收入的10%~50%);三是外出打工生计模式(外出打工收入为家庭收入的50%~100%);四是城市化非农业生计模式(外出打工收入即全部家庭收入),其中收入结构组成为:总收入=农业收入+本地非农收入+外出打工收入+政府保障收入。本文分别以代码1、2、3、4表示本地农业生计模式、本地兼业生计模式、外出打工生计模式以及城市化非农业生计模式。

本文在实地数据调研基础上进行描述性统计,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 ANOVA)、多重检验分析法(Post Hot Multiple Comparisons)、SPSS软件[7]153-159,从不同生计模式数据方差的差异来研究迁移农户生计模式变化对于农户收入的影响是否存在或者显著,并比较不同生计模式之间差异的显著性;运用随机森林回归算法(random forest)分析不同生计模式下收入水平的影响因素[8]115-116[9],从而提出对于迁移农户相对优化的生计模式及其对策建议,为政府部门指导迁移农户生计工作提供依据,更对于指导全国生态移民特别是黄土丘陵区生态移民工作具有典型意义。

二、数据来源

2013年1月份与7月份,陕北黄土丘陵区生态迁移调研小组选取陕北榆林地区清涧县、绥德县、米脂县,采取随机抽样深入到各迁移农户家中对400户迁移农户分别进行了实地访谈和问卷调研。问卷共分为两个部分,主要包括农户家庭基本信息、农户生计方式及其收入状况和影响因素。通过对问卷进行整理和评价,共获得350份有效问卷录入数据,并建立数据库。

本次调研选取的清涧县、绥德县、米脂县3县均属于陕北黄土丘陵区特征典型的地区,沟壑纵横、交通不便、居住分散、农户受教育程度较低、方言严重,且外出打工的农户居多,给调研带来一定困难,因此调研小组特意安排于春节前赶赴农户家中进行调研,运用分别逐户访谈、逐户完成问卷的调研方式,同年7月再次前往,对数据进行补充。8人调研小为期15天完成了400份调研问卷。

三、数据运算与分析

(一)各种生计模式下的迁移农户收入水平比较

首先使用SPSS17.0软件绘制4种生计模式下2012年收入水平均值对照图,见图1。

图1 4种生计模式农户收入水平对照图

为获得更准确的数据,本文进一步运用SPSS17.0软件对于迁移农户4种生计模式收入水平进行统计描述,见表1。

表1 描述性统计表 单位:万元

从图1表1可以看到,27%的迁移农户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本地农业生计模式,这种完全依附传统家庭农业和家庭养殖业的生计模式收入水平最低,均值为1.42万元;7%的迁移农户选择以农业收入为主、就近打工为辅的第2种生计模式,即本地兼业生计模式,这种混合式的生计模式较大改变了农户的收入状况,家庭收入均值达到4.72万元;60%的迁移农户则选择第3种生计模式,即外出打工生计模式,收入水平达到4.58万元;6%的迁移农户采取城市化非农业生计模式,其家庭收入水平最高,收入均值达到5.82万元。

(二)方差齐性检验

方差齐性检验是进行方差分析的重要前提。本文运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可知,显著性0.06>0.05,说明各组的方差在α=0.05水平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即组间方差具有齐次性,适用方差分析,这个结论在选择多重比较方法时也作为一个条件。

(三)单因素方差分析

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方差的差异来源于两方面:一是由不同生计模式引起的组间偏差;二是由实验误差引起的组内偏差。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H0假设是指不同的生计模式对于迁移农户收入水平没有影响;H1假设则指不同的生计模式对于收入水平有显著性影响,显著性水平取0.05,其所谓显著性是指H0假设为真的情况下拒绝H0假设所要承担的风险水平。

单因素方差分析具体实施及运算结果如下:

一是建立检验假设,H0:4组生计模式对应的收入总体均数相等,H1:4组生计模式对应的收入总体均数不相等或不全等,检验水平取为0.05;二是计算检验统计量F值;三是确定P值并做出推断结果。

表2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

表2的第1列给出方差类别,包括各种生计模式的组间偏差以及由实验误差引起的组内偏差;第2列给出各种生计模式的组间平方和、组内平方和、总和的具体数值;第3列表示自由度,反映了相互独立的样本数,组间自由度为3=r-1,说明共有4组实验数据的组内自由度为346=n-r,说明实验总样本数为n=350;第4列为均方值,即方差值,是由该行平方和除以自由度得到的;第5列F值是由组间方差除以组内方差得到的,反映了组间方差与组内方差的相对大小,得到的F值为21.22;第6列显著性由显著性水平决定,显著性(P值)为0.000,远远小于显著性水平0.005,则拒绝H0假设,接收H1假设,即4种生计模式对农户收入水平具有特别显著影响,与表1收入均值计算结果一致。

(四)多重比较检验

通过以上单因素方差分析的P检验,从总体上检验了4种不同生计模式对于收入水平具有显著差异性,尚不能判别这些显著差异具体来自哪些组间,因此需要进行多重比较检验。从上文可知方差具有齐次性,因此可适用最小显著差数法(LSD)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见表3[10]。

表3 多重比较表(LSD法)

注:均值差的显著性水平为0.05。

表3多重检验可知,生计模式1与生计模式2、3、4之间收入均值差的显著性为0.000,远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则说明生计模式1的均值与生计模式2、3、4的均值有极显著性差异;生计模式2与生计模式3之间的显著性为0.858,大于均值差的显著性水平0.05,则说明生计模式2的均值与生计模式3的均值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生计模式2与生计模式4的均值显著性为0.255,同样大于0.05,说明生计模式2的均值与生计模式4的均值没有显著性差异;生计模式3的均值与生计模式4的均值也没有显著性差异,与表1均值的计算结果一致。也就是说,生计模式1与生计模式2、3、4之间存在极显著的不同,而生计模式2、3、4之间不存在显著的不同。多重比较结果与图1一致,即生计模式1与生计模式2、3、4的落差比较大,而生计模式2、3、4之间落差比较小。

(五)不同生计模式收入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上文获取了不同生计模式收入水平的差异,不难发现黄土丘陵区生态迁移农户各种生计模式下收入水平总体偏低,而农户收入偏低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甄别不同生计模式下影响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

影响收入水平的生计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物质资源、金融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11]。因此,本文选取以下解释变量:耕地数量、缓坡地数量、陡坡地数量、平地数量4项变量来表示自然资源;以家庭相对地理位置表示物质资源;以户主年龄、劳动力数、劳动力平均年龄、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本地就业人数、外地打工人数代表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具有同质性,不提取变量;以家庭收入水平表示金融资源,作为被解释变量。

随机森林算法相对于其他量化方法而言,能够完成样本离散数据分类以及不同分类变量重要性比较,因此运用森林回归算法可评价不同生计模式下影响收入水平变量的重要性,具体包括两种方法:一种是基尼系数法,另一种是预测精度法,这两种方法都能够进行变量重要性的评价。本文运用预测精度法,即从精确度的平均递减来衡量变量的重要性,数值越大则表示越重要[9,12]。

表4 不同生计模式下收入水平影响变量重要度比较表

依据预测精度法原理,数值越大则表示该变量对于因变量越重要。从表4数据可以发现,11项变量当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外地打工人数、劳动力平均年龄3项变量对于4类农户中收入水平均有重大影响;户主年龄、耕地数量对于“1、3”类收入影响较大,劳动力数量对于“2、3、4”类收入影响较大,家庭与城镇距离对于“3、4”收入影响较大,平地数量对于“2”类收入影响较大。剔除政策不可影响的变量,可从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外地打工人数、耕地数量、平地数量、家庭与城镇距离等因素方面制定政策和措施,以提高不同生计模式农户收入水平。

四、结果分析

(一)陕北黄土丘陵区迁移农户生计模式结构分析

第一,27%的迁移农户依然延续着收入水平最低的传统的本地农业生产模式。虽然陕西黄土丘陵区农业产量低,可是由于世代延续的惯性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或因缺少能够外出打工的精壮劳动力,或因缺乏外出打工的劳动技能而缺乏走出去的信心,同时迁移后依然可以保留的农业耕地为农户生活提供了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另外,政府对于迁移农业给予了一定的经济补偿,使为数不少的农户们继续维持以往的纯农业生计模式,这种传统的和依赖自然条件而与经济发展相对脱离的生产方式难以使农户摆脱贫穷和落后。

第二,为数较少的7%迁移农户选择了农业、就近打工或者本地创业相结合的本地兼业生计模式,其家庭收入均值达到4.72万元,这种混合的生计模式体现了守着家园也能致富的现实,其中多数相对有眼光、有魄力、思想灵活、善于学习、勤劳,善于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并亲力亲为实施。同时,表1显示,兼业生计模式在4种生计模式中收入差距最大,说明兼业生计模式农户收入起伏较大,自然灾害以及市场供需变化均是造成收入下降的直接因素,例如枣农可能由于一场暴雨而颗粒无收,同时与部分兼业生计模式农户只是简单地将传统农业与农闲打工结合导致收入较低有关[15-16]。

第三,60%的迁移农户选择了外出打工生计模式,可见外出打工也是规模最大的群体,而外出打工生计模式的收入水平总体上相差无几(4.20~4.96万元),均值达到4.58万元。一是城镇对于劳动力、特别是简单劳动力需求很大;二是陕北黄土丘陵区农业收入水平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随即产生;三是年轻人向往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四是外出打工相对于农业生产收入较高;五是陕北黄土丘陵区外出打工者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知识水平较低,难以掌握技术要求较高的技能,从事的职业多为简单技能的工作,收入水平普遍较低且总体相差较小。

第四,比例较少的6%迁移农户选择了城市化生计模式,其收入水平最高,均值达到5.82万元。一方面,能够在城市这个充满竞争的环境中持续工作并收入稳定的打工者,多是通过日常工作掌握了相应的劳动技能,并能够吃苦耐劳,具有积极融入城市生活的意识;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中国户籍制度逐步改革以及农民工子女教育等城乡一体化政策的出台,也使一小部分勇于挑战自我、学习能力较强、不断自我提升的农民工有条件率先在城市建设家园并实现人口城市化,真正意义上改善了生计模式、生活方式以及子女教育环境。同时,由于各自工作技能和工作机会的差异,农民工城市化生计模式收入差异较大,这也符合实际状况。

(二)陕北黄土丘陵区迁移农户不同生计模式关系分析

第一,本地农业生计模式收入水平偏低,可见从本地农业生计模式到其他3种生计模式体现着生计模式的优化,而城市化非农业生产模式是在外出打工生产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本地农业生计模式实现优化可以通过本地兼业生计模式与外出打工生产模式两种渠道。

第二,本地兼业生计模式与外出打工生计模式是两种形式完全不同的生计模式,尽管外出打工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却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子女留守农村的心里健康问题、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夫妻长期两地分居等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加剧,造成家庭生活动荡、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属于不稳定的生计模式而不值得提倡[13];本地兼业生计模式农户生活方式稳定且能够安居乐业,在资源和条件许可的状况下,外出打工者实现生计模式优化可以向本地兼业生计模式转化。可是,由于黄土丘陵区耕地稀缺、农业大户不断涌现以及现代化农业对于经营意识和管理能力的要求,农村土地和市场无法大量容纳劳动力,因此具有一定积蓄并乐意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中,只有小部分能够通过竞争成功转化为本地兼业生计模式。[14]

第三,外出打工生计模式向城市化生计模式转化体现着生计模式的优化。一方面,外出打工生计模式转化为城市化非农业生计模式反映着城市化建设的要求。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中国已经从工业化引领的经济起飞阶段进入城市化引领的新成长阶段,城市化也已成为中国继工业化之后发展的巨大引擎;提高大城市的集约能力,发展城市群网络、建设好小城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步伐、走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但受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二元社会体制的制约,中国人口城镇化滞后于人口非农化[15],因此从外出打工生计模式到城市化非农业生计模式的转化符合城市化建设的要求。另一方面,打工者选择城市化生计模式是自身生活质量提高的内在需求。背井离乡的外出打工属于不稳定的生计模式,仅仅是现阶段提高收入水平的有效生计模式,而城市化非农业生计模式的人口在城镇或者城市中安定生活,社会保障程度高、生活满意程度较高。着眼于长期生活质量提高的生计模式优化,外出打工生计模式在条件许可时向城市化非农业生计模式转化是必然选择,如图2。

图2 生计模式关系示意图

(三)陕北黄土丘陵区迁移农户生计模式选择分析与收入提高的对策建议

不同生计模式反映着不同收入水平以及生活状态,农户基于比较利益而改善生计模式是其必然行为选择。与此同时,政府需要制定具体政策和措施,以解决黄土丘陵区不同生计模式下生态迁移农户收入水平偏低问题。

本地农业生计模式的收入水平(年收入均值为1.42万元)远低于农户家庭平均收入水平,远不能满足一个家庭的正常支出。因此,要摆脱贫困、提高生活质量,应该尽快调整生计模式,可通过有效的土地流转政策和提高农户教育水平改善其收入。

本地兼业生计模式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就地解决就业问题和能够使农户发家致富的本地生计模式。数据显示,目前采取本地兼业生计模式的家庭数量占比很小,应大力鼓励和积极引导目前农业生计模式的迁移农户选择兼业生计模式。同时,政府可通过完善土地流转政策、推进城镇化进程、发展地方产业等政策促进兼业生计模式的发展。

城市的聚集效应以及剩余劳动力使半数以上家庭选择了外出打工生计模式,这也是能够提高收入和满足年轻人对城市多元化生活需求的生计模式。一方面,对于家庭需要返乡或者有能力回乡发展的农民工,打工收入能够增加农户的总收入,促使其有更多的机会将足够多的资本增加在土地的投入上,向具有现代化农业特征的兼业生计模式发展;另一方面,对于不需要返乡或者有能力在城市发展的农民工,可优先选择外出打工生计模式,同时为城市化生计模式奠定基础。政府可通过有效解决剩余劳动力和对于外出打工者开展教育培训等措施,以提升其收入水平。

城市化非农业生计模式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生计模式的彻底分化,同时也顺应国家经济发展提出的加快城市化建设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发展目标。由于中国二元化社会尚存及黄土丘陵区的区位劣势,城市化非农业生计模式依然是农民工向往的生活方式[10]。然而,城市化生计模式得以实现是农民工和城市双向选择的结果。也就是说,只有具备城市化非农业生计能力和生活方式能够与城市融合的农民工才能做到真正城市化,与仅有6%的迁移农户选择城市化生计模式的统计结果一致。显然,城市化非农业生计模式的实现对于农民工以及各级政府均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一是进城务工农民应自觉在自身的岗位上不断提升工作技能,通过日常工作或者培训掌握一技之长,从而具有立足城市生存的本领;二是陕北黄土丘陵区当地政府,应加强进城务工者的前期技能培训;三是各级城市政府有计划地为打工者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以提升其城市化生计能力;四是政府方面应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相关政策并加快城镇化进程,为促进农民工城市化非农业生计模式转化提供必要政策保障与环境支持。

五、结 论

总而言之,对于陕北黄土丘陵区迁移农户,传统的本地农业生计模式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其他3种生计模式,因此本地农业生计模式优化的途径应向其他3种生计模式转化;相对应的彻底革新的城市化非农业生计模式收入水平最高;较少人采取的本地兼业生计模式是固守家园也能够发家致富的有效生计模式;半数以上家庭采取的外出打工生计模式是现阶段符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市用工需求、同时能够提高迁移农户家庭收入的有效生计模式,由于外出打工生计模式的不稳定性,而实现生计模式优化必然通过向本地兼业生计模式转化或者向城市化非农业生计模式转化。

同时,可通过提高迁移农户的本地劳动技能和致富技能、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技能以及城市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转变迁移农户劳动观念和致富观念,有效解决剩余劳动力,完善土地流转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及农户迁移的相关政策制定,迁移农户才能够不断优化生计模式并提高收入水平和摆脱贫困,乃至彻底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本文通过陕北黄土丘陵区迁移农户生计模式对于收入影响的深入分析,提出了迁移农户生计模式选择的政策建议。由于黄土丘陵区覆盖面很广,不同生计模式下影响收入水平的研究变量还有待依据区域差异进一步细化,同时相应的政策建议尚待结合区域特征进行差异化研究。

[1] Scoones I. 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IDS[M].Brighton UK: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University of Sussex,1998.

[2] 卞莹莹.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土地利用变化与效率分析——以典型生态移民区闽宁镇为例[J].农业科学研究,2013(4).

[3] 阎建忠,卓仁贵,谢德体,张镜铿.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三峡库区典型村的实证研究[J].地理学报,2010(11).

[4] 史俊宏,赵立娟.生态移民适应性生计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10).

[5] 李静,杨哲,刘继杰.生态移民之后的移民生计方式变迁与文化变迁——以甘肃省肃南县明花乡双海子村为例[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4).

[6] 苏磊,付少平. 农户生计方式对农村生态的影响及其协调策略——以陕北黄土高原为个案[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7] 林伟初.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8] 张丽娜,李春兰.概率统计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9] Breiman L. Random Forests[J]. Machine Learning,2001(1).

[10]许涤龙,叶少波.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方法研究述评[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7).

[11]DFID.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Guidance Sheets[R].London: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0.

[12]方匡南,吴见彬,朱建平,谢邦昌.随机森林方法研究综述[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3).

[13]石智雷,薛文玲.中国农民工的长期保障与回流决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3).

[14]国家统计局陕西调研总队课题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对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J].调研世界,2015(4).

[15]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复旦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城市化基本理论与中国城市化的问题及对策[J].人口研究,2013(6).

[16]李文辉.陕北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中政府职能与农户利益协调机制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2).

(责任编辑:郭诗梦)

敬 告 作 者

——关于投稿中几个必须引起注意的事项

在长期的编辑实践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作者在来稿中出现一些带有共同性、普遍性的问题。现就这些问题提出如下要求,请作者在投稿时参照执行。

1.摘要的撰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6447-86《文摘编写规则》对摘要的定义、类型、要素以及撰写文摘的注意事项等都有详细的说明,但我们收到的稿件中相当一部分摘要书写不规范,摘而不要、摘而无要、语言逻辑不连贯、不严谨等现象十分严重,这给编辑工作带来很多不便。这里敬请广大作者认真研读《文摘编写规则》,知道写什么和该如何写,确保写出高质量的摘要。同时,撰写摘要也是学术写作与学术训练的基本功,我们希望作者朋友能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摘要的撰写。另外,高质量的摘要对文章发表后能否被学术类文摘报刊摘转也起很大作用,敬请作者格外注意。

2.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我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编辑本刊。在长期编辑工作中,发现来稿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一是在文中具体引用、参考处未在右上角加方括号标注;二是文中与文后序号错乱;三是文后参考文献不规范。敬请作者认真研读此标准,这也是做学问的基本功之一,同时反映出作者的严谨态度和学术精神。本刊来稿中文后参考文献常见问题有如下各项:①缺文献分类号,如[J]、[N]、[D]等。②著录格式不合规范,或前后项位置次序不合要求,或有缺项。③最常见的是外文参考文献中将期刊的卷次、期次混淆,常缺期次,如“1985(88)”,应为“1985,88(3)”,表明是某期刊1985年第3期那一期,而这一期的卷次按该刊连续编排应是第88卷。外文文献中的作者也要遵从姓前名后的原则。④书籍缺出版地、具体引用页码。⑤文后参考文献的顺序应依文中参考、引用的顺序为准排序,文中与文后序号一致,不应错乱。针对上述问题,敬请作者参考我刊已发文章列出文后参考文献。

3.中图分类号。许多来稿中缺少中图分类号这一项。添加这一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文献进行分类,便于读者检索。我刊现采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对学术论文进行文献分类。敬请作者在来稿时注意添加这一项,因为作者对所研究的问题,包括历史与现状相对熟悉,选择分类号时更不容易分错,这对该文献的检索将起到很大的帮助。中国分类号可以是单号,也可以采用组配号。

4.基金项目著录。本刊来稿中各类基金项目稿件很多,但经常出现项目具体名称遗漏现象。请参照本刊格式将基金项目类别、具体名称、编号等书写齐全。

感谢作者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本刊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将会在作者来稿的基础上,认真负责地编辑好每一篇稿件,使其符合国家要求的各项规范。

本刊编辑部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Livelihood Pattern and Income Level of Ecological Shift Farmers in Loess Hills Area: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400 Farmers’ Families

LI Wen-hui1,2,CHEN Jiang-sheng3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Xi'an 710068, China;2.School of Commerce,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Xi'an 710100, China;3. 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China)

After ecological shift of the loess hills area in Northern Shaanxi, farmers’ livelihood pattern, the choice of which can directly influence the income level of farmers, has changed vastly. Firstly,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livelihood pattern and income level of 400 ecological shift farmers’ families in Northern Shaanxi loess hills area and conduct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Secondly, it concludes the distinc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come level of local agricultural livelihood pattern and the other three livelihood patterns’ income levels by using one-way ANOVA and Post Hot Multiple Comparisons. Thirdly,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portion structure and the features of the shift farmers’ livelihood pattern in Northern Shaanxi loess Area based on the conclusion above. Based on the above theory and empirical study, the article gives suggestions on the optimum strategies to the Northern Shaanxi shift farmers’ livelihood pattern.

ecological shift farmers’ family of Northern Shaanxi loess hills area; income level; one-way ANOVA; random forest; livelihood pattern

2014-12-02;修复日期:2015-09-0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陕北黄土丘陵区生态移民生计模式选择研究》(12XRK007);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陕西城镇化建设中移民问题研究——以陕南移民搬迁助推城镇化路径研究》(2014KRM46-02)

李文辉,女,陕西三原人,博士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人力资源管理; 陈江生,男,湖北浠水人,农业经济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人力资本迁移。

F224.0

A

1007-3116(2015)11-0089-07

猜你喜欢
丘陵区收入水平生计
BY THE SEA
浅谈丘陵区桥梁高墩施工测控系统应用
晋西黄土丘陵区深挖高填建设中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浅山丘陵区核桃周年管理技术
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早期鲜卑生计方式探讨
冰天雪地的生计与浪漫
收入水平、学历层次对餐饮方式的影响
法学院哪家最强
2月2日世界湿地日 湿地与未来——可持续生计
全面发展与提高消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