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幸福是提升办学治校能力的终极性价值导向

2015-01-05 13:24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24期
关键词:治校办学师生

作为一所高职院校的领导者,在把握方向上,务必将“师生幸福,人人出彩”作为办学治校的核心价值追求,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首要指标,作为特色发展的关键所在。

根据笔者调研,很多高职院校将建设“行业领先、省内一流”,“国内一流、国际水准”以及“国家级特色校”作为学校新一轮发展目标,把“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强化办学特色”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往往在增强硬实力、提高硬指标的过程中,忽视了“人民满意”、“师生幸福”这一终极性价值导向。

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为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治校能力指明了方向

教育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幸福地学”,通过努力学习来体验幸福、创造幸福、实现幸福。办学要以教师为本,以教师为主体,使教师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实践中实现“幸福地教”,通过潜心教学去传递幸福、分享幸福、成就幸福。要实现这一点,关键在于学校领导层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建设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建设好大学”这两个根本性问题上的认识,基础在于领导者具备怎样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办学治理能力。

聚焦师生幸福是高校领导班子执政为民的集中体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目的是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其价值追求是为了“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而活力迸发、财富涌流的落脚点最终在于“惠及全体人民”。 这充分体现了党的宗旨,反映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先进理念,表明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为一所高职院校的领导者,在把握方向上,务必将“师生幸福,人人出彩”作为办学治校的核心价值追求,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首要指标,作为特色发展的关键所在。

促进师生幸福是一切教育实践活动追逐的终极价值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终极的和自足的,它是行为的目的”。而教育作为一种旨在引导人们发展,提高生命质量、提升人生价值的社会活动,其根本同样在于满足人们合理的需求,实现幸福人生。为此,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和终极性价值。”显然,教育决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不能止步于学生的升学和就业,而要更多地关注他们对幸福的认知和追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类型,不仅要将学生培养成有一技之长的有用之才,更重要的是要将他们培养成幸福之人。

关注师生幸福是高职院校提升教育质量的不二选择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提升中,尽管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基础能力有了显著增强,但师生主观幸福感的缺失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就学生而言,高考的失利与挫败使得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带着一种低人一等的情结跨入学校大门,将“专升本”作为最后一根稻草紧紧攥在手里,以期获得一种心理补偿;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社会上的学历歧视,迷茫的职业定位,强烈的心理反差无时无刻不牵动着学生敏感的神经。这就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他们正确的幸福观,提高他们感知幸福、分享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就教师而言,一些可有可无的评估检查使得他们总是忙于撰写各种材料而不是用心教学,囿于各种琐事而无力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总是想着发表几篇论文用于职称评定而不是真正通过科研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生源萎缩和招生上的无序竞争使得教师们一到高考前后便疲于奔命。所以学校领导层在办学治校的实践中,一定要从关注师生幸福做起,以实现师生幸福为目标。

改善民生的政策导向为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治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任务,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为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今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性任务。作为高职院校的领导班子,在把握方向、谋划大局上,一定要把“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经济社会的首要任务,始终把办学治校与人民满意、师生幸福紧密结合起来。在总揽全局、科学决策上,务必要面向全体师生,以服务师生发展、成就师生幸福为根本,绝不以损害师生幸福为代价。正如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在顶层设计,创新发展上,要积极构建民主、科学的学校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着力推进幸福教育,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真正将师生追求幸福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上要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遵循为民务实清廉的总要求,绝不能将领导个人的意志凌驾于集体之上,要发自内心地尊重师生意见建议,广泛深入地倾听师生合理诉求,真心诚意地关心师生切实利益,在打造幸福校园的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大力实施幸福教育,为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开辟新路

幸福教育就是一种将幸福视为最核心和最终极的价值理念的教育。对一所学校而言,幸福教育能否得到实施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关键在于领导者思想引领、优化管理、创新实践能力的强弱。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让师生在追逐职业理想中体验幸福的滋味

幸福是人们在一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感受或意识到自己预定的目标和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的满足。教与学一旦失去目标和理想就难以让师生感受到幸福。为此,作为高职院校的领导者务必要通过职业理想教育激发师生,把师德师能的提升、学风校风的培育与强化教与学的动机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转化为师生共同追求和内在需求。

马斯洛提出人有两大需求系统,即基本需求和心理需求,基本的需求包括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心理需求包括认知的需求、美的欣赏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作为高职院校的领导者,不仅要通过改善学校的硬件条件以满足师生日益提高的生活和安全的需求,通过营造尊师重教、崇德尚能的良好风尚以满足学生爱和尊重的需求,更要关注师生心理与精神层面的需求,使其在获得知识、技术技能和修养,获取改变人生境遇,实现职业理想,真正达到自我实现的人生追求。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要关注学生就业,以此改变学生的生活状态,这固然很重要,但掌握一种谋生技能与树立一种人生态度相比,后者则更为重要。只有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职业理想、职业情操,才能在工作中不断体会到源源不断的幸福。幸福的人未必是那些学历高、技能强、收入丰、有闲暇的人,恰恰是那些在普通岗位上爱岗敬业、自动自发、以苦为乐、甘于奉献的人,因为他们有着自己执著的职业信念。真正优秀的教师队伍不仅仅要看有多少教授、博士和“双师”素质教师,不仅仅要看他们搞出几个课题,发了几篇文章,更要看有多少真正热爱职业教育事业,能忠于职守、勤勉工作、潜心育人,这才是学校的脊梁,事业的希望,因为只有他们才能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向学生传递幸福,为社会创造幸福。

优化内部治理结构,让师生在民主开放和谐中分享幸福的生活

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使人幸福的并不是体力和金钱,而是正直和公允。”在高等院校,在过度的行政化管理和官本位运行机制下,师生不可能感受到所谓幸福,只有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运行制度,才能使师生员工在民主、开放、和谐的氛围中分享学校发展所带来的幸福。

首先,要大力推进校务公开,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在党委领导下院长负责制环境中要充分发挥教授治校的作用,切实加强由教授组成的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各种评议机构建设,赋予这些评议机构以实质性的权力,学校发展方向、特色的选择,招生规模的确定,院系领导的选聘,教学机构的设置,职称、岗位的评聘,重大奖励与处罚,重大的学术交流等重大事项均由教授组成的各种评议会讨论决定。要着力完善符合现代大学制度特征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合理划分院系两级的教育资源与管理权限,明确院系两级组织的权利与义务,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扩大系部办学自主权,激发系部的办学活力。

其次,要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使每个师生员工都有出彩的机会和提升的空间。通过建立健全基于水平和贡献的考核、评定和薪酬体系,逐步实现师资队伍从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转变,使得不论在哪个岗位上的教职工都能各得其所,各显其能。在学生工作中,要轻教化、重引导;轻管理,重服务。对学生评价更不能仅仅局限于学业成绩的高低,更要关注学生个性成长,只要在公平的阳光下,让每个学生的亮点都得到展示,每个教师的劳动都受到尊重,幸福就不会离太远。

第三,作为学校领导要公平正直。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子说过:“上者下之本也。上宣明,则下治辨矣,上端诚,则下愿悫矣,上公正,则下易直矣。”一个学校的师生员工对权威的评价、对结果的认同、对利益的诉求往往集中在“公正”上,作为领导层在制度设计上绝不能无原则地偏袒一方而没有全局观念,在决策中更不能只求个人利益至上而没有长远眼光。

创新人才培养思路,让师生在教学相长中提高创造幸福的本领

幸福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领导在构建幸福课程、推进幸福实践、打造幸福校园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积极构建幸福课程体系。在西方,关于幸福教育的教学实践开展的比较早。2006年美国名校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不是“经济学导论”,而是由年轻讲师泰勒·本·沙哈尔开设的“幸福课”。据悉全美有100余所高校开设了这类“幸福课”。对高职院校而言,可以通过建立幸福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幸福观以及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挫折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提高学生体验幸福、追求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

大力推进幸福实践活动。以提升创造幸福能力为切入点,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技能训练。教育目标的实现过程是学生的学习需要与情感需要得到满足的幸福体现过程。只有把学生对幸福的渴望融入到教育实践活动中,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只有将学生对幸福的真切体验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才能增强他们持久的兴趣,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实践、志愿者服务、普法教育都关涉学生的幸福,要通过科学有效的引导,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懂得合作的重要,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进取的力量。

全力打造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幸福校园。作为高职院校的领导者,要在建设平安校园、美丽校园、和谐校园的基础上,将目光投向幸福校园。幸福是对人们精神归依与满足后的生活状态,表现在对环境的高度认同,对价值的不懈追求,对文化的高度自信。所以,要通过学校精神文化的培育,制度文化的完善,物质文化的彰显,将大学校园真正建设为成就人生理想的乐园,师生成长成才成功的乐土。

猜你喜欢
治校办学师生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未来学校的管理理念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对中小学依法治校的再思考
麻辣师生
以依法治校提升大学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