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卢莹
坚持中国特色 打造农业强国
本刊记者 卢莹
农业是人类的“母亲产业”,远在人类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养活并发展了人类,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
经过研究发现,我国农业产出中投入食品产业的份额越来越多,农业更加依赖于食品产业对农产品、特产品的加工增值。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可见,农业是当之无愧的“母亲产业”。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不兴,无从谈百业之兴;农民不富,难保国泰民安。中国作为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如果农业发展上不去,国民是否会产生饥荒未可知。面对国际竞争,中国民族工业的底牌,是背靠农村这个巨大的国内市场,没有农民增收作支撑,扩大内需战略便如同沙中建塔、纸上谈兵。
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认识有了质的提高。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方针。多予,就是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增加对农民的各项补贴,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创造条件;少取,就是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放活,就是搞活农村经营机制,消除体制束缚和政策障碍,给予农民更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激发农民自主创业增收的积极性。对农业税收实行减免正是符合少取的方针。我国自2006年起全面取消了农业税,而现在的农业税收减免政策所指的农业税收是农产品税,即购买和销售农产品时缴纳的增值税和所得税的减免。随着农业的商品化程度加深、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农业产业的利益更多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而一个国家农业的竞争力也更多取决于国家的政策。为了支持国家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满足国民对农产品的需求,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实现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改善,政府大力支持农业产业的发展,不断推出一系列的发展农业相关政策。
政府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自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来,陆续下发一系列农业产业相关行业的文件,重点针对土地转流、农村金融、科学发展,支持和鼓励企业运用新技术和新设备,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信息化水平,实现生产连续化、控制自动化、设备大型化、管理现代化;重点支持农业核心技术、关键是共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快高效纯化、定向合成、生物技术的应用;国家支持农业企业建立技术中心,与研究单位、高等院校组成产学研实体;鼓励农业产业采用投资、合资、合作、并购等方式到境外设立技术研发机构,广泛吸纳国际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支持企业、研究单位到海外申请专利、登记产品和注册商标,支持农产品的国际贸易,激励农产品、特产品的出口,减少贸易约束,消减关税,对农业产业进行食品援助;支持农产品、特产品的价格,保护价格;对农业产业进行财政支持和农业补贴;加强卫生检疫措施上的透明度;改革农地制度,制定更加合理的农地政策。
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已10多年,随着我国在贸易领域的开放,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其中一向被视为立国之本的农业在这轮冲击中面临的考验异常艰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应该看到我国与农业强国还有一些距离。农业是否能在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受益关系到我国的安全和稳定,这是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
我国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低水平,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不断减少。我国是一个资源约束极为强烈的国家,土地尤其是耕地资源高度短缺。耕地不断减少将把我国粮食生产推到越来越狭窄的空间中,这给农业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2)耕地质量退化。耕地质量退化是影响粮食产出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灌溉水污染、酸雨等已开始对粮食产量增长构成威胁。
(3)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多。农业很难实现规模经营,直接影响农产品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现在,我国经济已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农业部门劳动力仍大量剩余,农业经营规模不但不能扩大而且还将继续萎缩。其后果,一是严重抑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产业的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劳动者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相应降低;二是阻止农产品商品量增长。
(4)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收益持续下降,农业的相对优势弱。这就使国内市场的几种主要农产品、特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小,农业的收益急剧下降。
(5)资源及生产技术的制约。我国小规模家庭经营格局有继续长期存在的客观基础,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各种技术手段的运用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在整体上仍然落后,大多数地区仍然沿用传统精耕细作技术,机械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化肥使用品种及数量不当,优良品种推广面积有限。
(6)水资源缺乏及污染严重问题,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我国农业缺乏基本的竞争优势,在国外农产品的不断冲击下,我国农业产业只会收缩,而不会扩大。当前,农民绝大多数还处在自然经济状态下,种田养人仍然是中国农村的常态。少部分进入市场的粮食仅仅是为了换取农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农业产品化程度并不高。从这个角度来看,希望通过减少农民来发展农业无疑是缘木求鱼——即使农民减少了,其他资源禀赋仍然无法改变,农业仍然处在劣势的地位。但是,放弃农业是绝对不可行的。即使在发达的国家,农业仍然是国家重点关照的行业。因为,在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中,我们还没有找到替代农产品的完全办法,农业仍然是人们免于饥饿和恐惧的最基本的行业。不论国家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必须保证农业的生存空间,而使农业产业化、正规化就更是我国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只有准确定位农业,农业产业、农业政策和农业制度的设计才会具有科学性。
我国一直在探索农业发展道路,并在农业科技、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实施标准化必须规模化,要向规模化必须集约化。实施集约化必然与土地承包不可流转的制度发生矛盾。这是制约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难题之一。
现行的农业管理体制与机构的设置,是适应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格局而形成的,主要问题是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对外贸易管理相互脱节,地区封锁,行业分割,部门垄断,不能对农业发展、农产品、特产品市场进行有效、灵活的调控和管理;农产品、特产品流通体制不顺,削弱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中国农产品、特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着部门分割,垄断经营,市场运行无序,交易行为不规范,营销手段落后,尤其是农产品、特产品市场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特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国农业发展趋势并积极应对,对于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农业已经处于全面开放的国际大环境、大市场中。对于我国特殊的国情环境,要创建出中国特色现代化之路,必须从技术思路、技术方法上突破传统的模式,创新适用于我国国情的系统化、集成化技术成果,营造全新概念的现代农业。各地就如何打造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贵的经验。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也要有世界眼光,在全球化背景下谋划农业发展战略,要推进农业对外开放,要着力构建农业“走出去”政策体系。
经过上述对我国农业现状的分析,目前我国应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构建农产品安全与人类健康的和谐关系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全民健康自我保护意识,普及农产品安全相关知识。
2.构建农产品安全与市场需求的和谐关系
完善农产品监管、监测体系,严格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切实把好农产品市场销售,充分认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推动产销一体化的农产品流通机制,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与消费市场直接挂钩,发展多种形式的直供、配送、连锁服务,缩短农产品流通时间,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保证鲜活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积极培育多种形式的农民产销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
3.构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和谐关系
众所周知,实施标准化的基本条件是规模化。在我国要实现规模化必须把分散的土地集约化。如何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分散土地集约起来,这就涉及到在目前的国情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和谐。
“三安模式”和现有以租代转的龙头企业加农户的模式有本质的区别,那就是不改变现有资产所有权的生产关系下实现集约化,激活农民把分散的土地自愿的集约起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生产模式,解决了小农经济与经济全球化大市场的和谐。这就是依托高科技成果,创建强势市场竞争力的标准化品牌产品,以市场经济操作方式实现农民增收。具体的实施方式就是“一个统一”“两个保障”“三个反哺”激活机制。正是这种保证农民零风险下的高增收,和地方政府零风险获得政绩的激活机制,才能实现我国特色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和谐。
4.构建农民增收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和谐关系
党和政府把解决“三农”问题中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但面对我国8亿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只有通过科技创新营造农民快速、持续、稳定增收,通过“自我造血”机制,才能实现农民增收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和谐。
5.构建农业生产与产业化经营的和谐关系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品物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龙头企业规模化、推动生产基地集约化、实行为农服务组织化。
6.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首先,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力度;其次,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服务;第三,给予财政支持,允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部分财政项目;第四,给予金融支持,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贷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7.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二是大力发展旱作农业;三是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粮食增产。
8.走中国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农业产业的主要任务大致可归纳为:把完善服务体系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桥梁纽带,积极培育多元化服务主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努力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相信我国成为农业强国举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