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
摘 要 柴静和王志两个都以采访著称的主持人,有着不同的采访风格。在《新闻调查》里,两人迥然不同的采访风格,却在这个节目中和谐共存着。因此也形成了鲜明的特点。本文就以两人在《新闻调查》栏目中的采访来分析其采访特点,力图完整展现两人采访全貌。
关键词 采访风格;新闻调查;柴静;王志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8-0007-01
1 双人双色
对于柴静,似乎永远留着齐耳短发,看似瘦小,柔弱,脸上永远带着平和的笑容。以前对于她的关注并不多,总觉得这么清瘦的女子,不像是能够在采访中对付形形色色的人并游刃有余的,她的采访应和她的外表一样,弱不禁风,不堪一击,甚至认为这肯定又是电视炒作下的产物,但后来在她的很多节目中惊讶发现,这个看似柔弱的南方姑娘,内心竟似一片深海波澜不惊,背后藏着一股巨大的力量,而这力量犹如“化骨绵掌”一般轻轻将所有谜底全部揭开,这让我不得不重新认识了这个湖南女子。对于柴静的采访方式,网上褒贬不一具有争议,说柴静标志性的采访方式是典型的女性柔情风格的采访,这是一种很讨巧也很安全的方法,而她说的那句“关注新闻中的人”也成为众矢之的,连专业新闻记者出身的闾丘露薇也讽刺她“非专业“。但就算外界的质疑声再大,她依据宠辱不惊,揭开一个又一个掩盖的事实,还原真相。有人把杨澜,鲁豫和她进行比较,暂且抛开节目定位,主持风格不说,单从一个受众的角度来看,一个有过记者经验的主持人,似乎更能挖掘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引起共鸣。
王志,一身深色笔挺的西装,一副银色眼镜,这就是对于他的最初印象,这个看似忠厚老实的人在采访中却充满强烈的攻击性,他的采访言辞尖锐,常常把受访者逼到死角,王志的同事说,王志有很多特点,最突出的是心肠硬和“使坏”。“采访就像剥洋葱,一层又一层剥开,逐渐达到核心;洋葱还有一种品质,它是有味道的,这种味道对观众会产生刺激作用。”王志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在这些表象背后的是王志的质疑态度。在王志的身上,质疑已经变成一种习惯。“对新闻的兴趣,使得我们想方设法去求证。我们永远不能替代真相,但是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去接近真相。”而他与柴静的交汇点就在于他们都曾是记者出身,他们也都曾是《面对面》和《新闻调查》的主持人,他的质疑客观,硬碰硬的采访方式也同样受到争议。虽然两人的采访方式截然不同,但都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下面就拿两人在节目中的访谈来做一下对比。
2 新闻背后的力量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一档深层次的新闻评论类节目,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新闻调查》注重研究新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索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和进步发挥着作用。
“接近真相,从现场开始”是《新闻调查》的节目定位,对于《新闻调查》的记者来说,所有进行调查的人物和事件都有问题,所以他们有这样一句话“质疑是我们的生存方式”。
3 柴静的“温柔刀子”
先来说说柴静,印象最深的是在《新闻调查—双城的创伤》中的报道。《双城的创伤》报道的是甘肃武威小学生连续服毒事件,因为心灵受到了伤害,那些孩子们并不愿意接受采访,而对于这种情况,柴静流露出来更多的是一种关切,理解和倾听者的角色。当这些孩子不愿意接受采访的时候,柴静只是小声的告诉他们:“我们什么都不拍,我就一个人,我只是想和你聊一会。”在这些孩子们的心中,柴静是一个能够帮助他们,倾听他们声诉的大姐姐,他们是平等的。之后,那些获救的孩子并没有像家人开口解释服毒的原因,而柴静却对孩子们进行了一场看似平淡却深刻的对话,在采访第一个自杀的已故小学生苗苗父母的时候,采访地点不是演播室,不是茶室,不是家里,而是一个乡下村庄的路边,苗苗的父母坐在地上,柴静也和她们一并坐在地上,这无疑和采访者有一个心理接近程度,让采访者没有任何芥蒂地能把事实告诉柴静,让他们感觉是在聊天,而不是为了做节目。另外,在这期中,柴静一直保持着前倾的姿态,这也是靠近受访者内心的一种方式。细观柴静的以往采访,能发现她曾多次遇到这样的受访者,他们中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被采访, “我能做的就是找到他,让他说话,甚至采用撬的方法。在事实本真面前,永远只有最简单的招数。”柴静说。这所谓的“撬”并不是本意,而是运用技巧。在采访中,柴静的声音平均不超过20分贝,使用手138次,多次流露出关切的眼神,这些技巧确实可以使受访者感受到平等和信任,也成为了她的采访特色,为访谈增色不少。《辛德勒名单》中有一句台词“:“最大的权利不是一枪打死他,而是,你本可以一枪打死他,却对他说:‘我赦免你。”这让我想到了柴静,或许在这一期节目中并不能应验这句话,但在《虎照疑云》中,她如一把温柔的刀子抽丝剥茧,直击核心。她那看似不经意的反问和并不张扬的微笑,如洞察一切,却不戳穿,只等时机的到来。
4 “尖锐”王志
相对于柴静充满着女性色彩的柔情式采访手法,王志的采访则要激烈的多,“质疑“是外界对他的访谈最响亮的评价。王志的风格是敢硬碰硬,再通过硬碰硬形成精彩的对话。而这种风格在国内电视节目记者型主持人中也是比较突出的。但他的质疑不是盲目无度的,他会随着采访对象的不同而进行调整。采访钟南山时,他言语中带有某种“挑衅”的味道,而采访刘姝威时,又充满着火药味。说到这里,不得不说在《新闻调查—与神话较量的人》中被奉为经典的一段,访谈过程中,刘姝威显示出她作为学者的独有的思辨能力,在与王志的较量中锋芒毕露,两人进行了一场思维上的拉力赛,都想听对方先说出早已心知肚明的答案。后来,有人评价这段对话说“当王志以频频挑剔的提问向刘姝威发难的时候,他碰到的是一个强硬的对手,他们之间的问答就像电影中的对白一样精彩。”在这样一次深层次的交流中,双方都有了一种棋逢对手的感觉,而观众感受到了王志那敢于与嘉宾硬碰硬,不轻易妥协的职业修养以及碰撞时时刻保持微笑的风度。节目播出后,王志说“我欣赏平等,但让观众感受平等并不容易。我感觉我们的节目更需要讲述者,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罪人或英雄。”他的访谈总是能够做到言之有物,他凌厉的眼光,尖锐的言词,总是能推动谈话的深入发展,让节目更具有深度,离真实更近一些。他本人喜欢把自己的采访比作是剥洋葱,一层又一层剥开,逐渐达到核心;洋葱还有一种品质,它是有味道的,这种味道对观众会产生刺激作用。
5 做个“新闻人”
作为女性,我本应该喜欢柴静“九曲连环”式的发问,但却唯独钟情于王志抨击,质疑的方式,言词尖锐,直击核心。可不论是柴静还是王志,他们都是最优秀和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他们的访谈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方式和特色。他们同样让人敬佩。记得记者在问柴静怎样做一个好记者的时候,柴静是这样回答的“我会把记者当作一种生存的方式,你不是一个聚光灯亮起来的时候才是记者。它每一时刻都在发生,在你吃饭的时候,跟人交往的时候,恋爱的时候,痛苦的时候,都在发生。采访只不过是一种懂得,你在什么地方听,在什么地方皱眉,什么地方的时候眼神专注,其实就够了。”
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是揭开一个又一个虚掩着的真相,可他们永远不可能还原真相,唯一能做的就是竭尽全力的离真相更近一些,而他们正在为之不懈努力着。
参考文献
[1]王寅.王志:尖锐的提问[N].南方周末,2003-4-17.
[2]罗幸.柴静在《新闻调查》栏目中的主持艺术[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