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健 李东明 王正
摘 要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我党在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做出的重要决策,是关于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的重要论断。然而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因此生态文明观的培养要从大学生入手,将生态文明意识注入大学生的头脑中,方能使大学生产生生态文明行为,最终为我们国家的生态建设、环境建设带来作出贡献。
关键词 大学生 生态文明观 高等教育 思想教育
我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当前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新目标,要使得工业化生产趋向清洁化、能源化,污染物的排放要时刻得到有效控制,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进行达标排放,使得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以上内容的提出体现了我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精神,我国必须加紧对环境问题的治理,必须通过多种方式手段将生态文明观念根植于人民内心,更重要的是使当前的高校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在其走入社会后能将科学观念转化为自身行动,最终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这对改善自然环境,提高国民的居住条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养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模式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种转变大大减少了对生产力的束缚,因此带来了经济上空前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限,通常采取粗放型、低效率的经营方式,缺少环保意识,因此出现了严重的生态问题,例如水土流失、大气污染严重、河流湖泊均受到严重污染,这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威胁,环境问题不单单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世界所共同面临的难题,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不仅仅符合我国当前的形势,更顺应了世界的潮流。
对当前我国高校中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的培育,使得其在具体课程化的过程中将生态保护意识融入自身的观念,具体通过课程的学习,社会实践的参与等来强化自身的理论水平,使得大学生在走入社会后能够将自身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过程中,最终改善当前我国的自然环境,为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
(1)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养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涵,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也必须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实施,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大学生是我国主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将来在社会上也必然占主导地位,因此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薄弱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也体现了生态文明在整个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关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强化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通过在课堂上的系统教学使大学生掌握相关的生态文明理论知识,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可促进其自身全面发展。当前大学生做到全方位的发展,不能仅靠单纯知识点的机械性积累,更重要的是在其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得到一定的升华。然而之前的大学生教育侧重于专业的培养,而对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少有提及,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也随之被列入了整个社会建设中。作为走在社会知识前沿的大学生来说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掌握和践行也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高下的标准。我国大学生意气风发,充满活力,对一切新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接纳能力,但是他们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点,对新事物不能做到客观系统的评价,缺少对自然的关爱等问题。然而生态文明建设正是辩证地将整体利益与部分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将整体与部分时刻保持在一个动态的平衡点。生态文明观的培养是对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化。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小部分群体,但是他们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是将来社会发展的践行者,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的培养,不仅能促进其自身的全面发展,更是对社会大众进行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必然前提。
2 当前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现状分析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具体总结有以下原因。
2.1理论知识严重缺乏
目前,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普遍不够深刻。在问及到具体的生态问题时,只有很小部分人能够予以全方位的回答,大部分学生的回答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这与高校没有针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培养制定出系统的教学方案有关,大学生刚进校门,所有课业时间就全部被专业课、公共基础课程占据,而在这些公共基础课程中却没有生态文明建设的身影。因此,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相关的理论知识严重缺乏,必然会导致大学生生态文明观较为淡漠。
2.2相关生态规章制度不完善
我国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那个时候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条例,但是没有得到重视,执行起来也是困难重重,直到后来出台的一些有关环境教育的规章制度,为环境保护意识的输入提供了重要平台和基础,但是在执行层面上却不尽如人意。我国的生态保护相关规定较少,执行起来不彻底,使得生态规范成为一纸空文。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换来了今天的经济增长,直到自然环境为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才意识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始终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由于自然环境破坏的现实效应短时间内难以被人们发现,但是长此以往便会给人类带来威胁。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教育法》的颁布,才使得民众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了明确的认可态度,这也不断促使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对生态文明观培养进程的加快。
2.3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存在偏差
当前我国大学生生活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期,接连不断的新事物和新思想不断地冲击着大学生,加之大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很容易接受不健康的价值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当大学生不去追寻知识、追求正义,反而无节制地崇拜金钱、权力时,那么生态问题、环境保护问题便一时间变得不值一提。究其原因,就是大学生自身的思想观念出现了严重偏差,认为生态问题离自己很远,他们对社会上的一些诱惑没有辨别能力和抵抗能力,当他们的头脑中全部都是一些非健康的价值观,当然也就不会形成生态文明观,更遑论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了。因此,不健康的思想观念阻碍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养进程,使得生态文明观无法深入大学生的内心。endprint
3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养的途径探索
随着“五位一体”思想的不断深化,现如今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不仅仅是提高广大学生素质的必然要求,更是顺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因此笔者根据对部分高校进行的一些抽样调查,分析得出现如今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我们需要做出的努力。
3.1诠释大学生德育教育新方向
大学生是当前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的观念更新较快,能够适应新事物并且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新事物做出价值判断,因此为了让大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将生态文明观念转化成自身的行为,那就必须更新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内容,将生态文明观念融入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去。笔者认为首先应该重视大学生的生态伦理观念的培养,让大学生懂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进而让大学生懂得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用一种全新的、与时俱进的自然伦理观念去武装自己,具体落实到大学生的日常教育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有序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转变其思想观念,形成系统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并转化为自身的行动。
3.2结合实际,丰富培养模式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养质量的高低不仅仅与教师的教育技巧、教育内容有关,更与培养模式密切相关,良好的培养模式可以与培养内容进行有机的衔接,可以获得更好的培养效果。因此,在校园文化呈现多元化的今天,管理者要充分利用时代所创造的资源来和自身的培养目的相结合,在其基础之上可以做适当的创新,这样才能丰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养模式。
首先,利用高校社团的吸引力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作为管理者可以带动学生创立一个生态文明社团,广泛吸纳学员。在学员入社以后可以在每周末的固定时间请高校中思想政治教研部的教师进行有关生态文明知识的讲解。除了课堂讲述以外,社团要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比如每个月月末进行一次野外实地考察,观察生态环境是否被破坏,如果遭到破坏应如何补救等等。其次,利用一些国际上认可的节日进行大力宣传,比如每年的植树节、地球日等。宣传一些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具体保护措施的内容,在节日里,高校领导要积极配合学生,给学生提供便利,让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上去做相关的宣传,这样不仅仅能够让更广大的民众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更在一言一行中使生态文明观念深入每个大学生的心中。
3.3 加强大学生生态法制观教育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刚刚闭幕,这次会议主要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等重大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论,逐步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完善法治实施体系,全面完善法治监督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在如今依法治国的大政策下,要全面将生态文明与法律法规联系起来,生态文明观的培养不仅仅要靠自身的道德意识约束,更要具体的法律法规来限制。要想让大学生和民众都去遵守生态法制,就必须将法律法规深入到(下转第69页)(上接第36页)大学生的头脑中,在这一步骤的具体实施中可以依靠大学里先天的便利条件,可以从法学院请一些教授来为大学生专门讲解有关生态文明的法律规章条文,久而久之,生态文明法律观培养也逐渐渗入大学生的头脑中并逐步形成意志、观念。
总之,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养是全面深化改革、贯彻“五位一体”思想的必然途径。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是培养的前提,教育重在得到情感的共鸣,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而培养更加强调思维的形成,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养,是将生态文明意识转化为生态文明行为的必然要求,只有大学生将生态文明观念铭记于心,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严格要求自己,感染同事,感染大家,为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文明的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讯作者:于正
基金项目:长春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cscxy2013016
参考文献
[1] 陈烈荣.“美丽中国”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1).
[2] 刘春元.生态文明视阈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
[3] 张季平,孙悦.高校生态素质教育浅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
[4] 曲海燕.和谐校园文化——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载体[J].成人教育,2011(2).
[5] 刘世衡.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J].理论月刊,2011(9).
[6] 江灶发.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4).
[7] 杨林.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J].教育评论,2010(5).
[8] 李晓菊.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道德教育探析[J].东南学术,2008(4).
[9] 黄平芳.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2).
[10] 薛建明.科技伦理视野下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8(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