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大学精神的重建

2015-01-04 12:42陈芳芳
科教导刊 2014年35期
关键词:大学精神重建创造

陈芳芳

摘 要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作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文化基地和传道授业解惑的思想园地,以其独有的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引导社会向前发展。作为传播和发展高深学问、培养优秀人才的场所,大学是人类发展进步的阶梯,大学精神更是独立自由与创造的代名词。然而,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却面临大学精神失落的危机。

关键词 大学精神 自由 创造 重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精神是高等教育界永恒的话题,当代大学面临着日益残酷的社会现实,所经历的矛盾冲突逐渐显著,一些问题触及到大学的精神层面,引起了社会对大学精神的关注和重视。我国的大学精神表现为既有传承也有失落,对当代大学精神的探讨有助于理解大学精神层面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并为大学发展中所遇到的困惑提供解决方案,对大学校园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大学精神的历史与内涵

大学精神是开放的、自由的、科学的,它奠定大学生存的坚实基础,教会大学独立,开放大学思想,赋予大学创造的力量。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会不断地渗透到大学文化的行为主体和各种文化载体中,以其特有的导向、凝聚、激励、塑造功能在大学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①大学精神反映大学的历史传统、文化沉淀和面貌特征,它从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成果、校风校训和校园建筑等多方面显现出来,从教育者、管理者和学生的眼眸中流露出来,构成了大学有别于其它任何机构的独一无二的特点。正如弗莱克斯纳所说“总的来说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②

大学精神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方大学精神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创建的具有理性精神的阿加德米学园,它蕴含了后世所说的批判、求真、科学精神的全部胚芽。中世纪成立的萨莱诺、波隆那和巴黎大学,以及之后又建立的包括牛津、剑桥等知名大学在内的传统大学,都秉持着学校自治、学术自由的精神,造就了许多时代的精英和人才。19世纪英国的纽曼提倡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大学的任务是提供博雅教育和从事智力训练;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训练良好的社会成员,提升社会格调。③柏林大学创始人洪堡的大学理念与精神体现在他的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学术自由的思想中。他们的大学精神深刻地影响了当时大学的发展模式,并跨越时空的界限,对现代大学的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我国大学精神是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并借鉴西方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意义上的中国高等教育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办学和发展中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大学精神。其中,北京大学的“北大精神”是蔡元培校长倡导的“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爱国主义和学术自由。北大的研究者进行学术讨论有绝对自由,丝毫不受政治、宗教、历史纠纷或传统观念的干扰。即使产生了对立的观点,也应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说明,避免混战。④后来北大成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传播爱国思想的阵地,充分体现了大学保家卫国、科学民主、追求真理的精神。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提倡的“清华精神”是“无所不思,无所不言”的学术自由;⑤是“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教授治校;是“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通识教育,这种先进理念仍未当代大学受用。尽管大学精神品质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对大学的基本认识却惊人地一致,这就形成了大学精神的共性,如大学的“自治”、“学术自由”、“科学”和“普遍主义”精神等。⑥建国后,国家主要对战时的旧大学进行恢复和改造,大学精神还未来得及重建就沦陷在文革的灾难里。改革开放后,大学精神的建构被重新提上议程。

2 大学精神的继承与失落

英国教育家阿什比曾经说过:大学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我国大学精神的产生实际上是在西方大学理念的影响下与历史衔接和重建的过程。我国的大学在精神理念方面一直没有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高教之路走得艰难又沉重。今天许多大学不知为何而存在,不知为何种理念而奋斗,其结果是不务正业而以虚弱的躯体去换取社会的重视,自然势单而力薄,也自不量力。⑦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的迅猛发展,大学精神面临着社会各种新型价值观的冲击,大学文化面临着太多过分市场化的诱惑。大学面临着大学精神缺失的倾向,其表现首先为行政化倾向损害大学独立自由的精神,学术权力成为行政权力的附庸。

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名。”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前任校长麦克·黑姆也指出,保持优秀的大学教师阵营是大学的核心。大学教师如果不从事学术研究,大学的知识便是将死的,科学和创新只可能是空谈,也就无法进入大学科研和教育要求的境界,无法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学生、无法拿出学科前沿的学术成果,也就会失去体现大学本能的精神源泉。由于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未能处理好大学独立性与依附性的矛盾、学术性与功利性的矛盾,我国大学精神的健康发展频频受阻。大学在发展中生存维艰,大学精神面临失落危机,学术自由、追求真知不再是大学永恒的追求。

3 重塑大学精神

中华民族想要实现全面复兴,站在时代的前列,与能否建好高水平大学密切相关,高水平大学需要有先进的现代大学精神来引导。当前我国高校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走出精神迷失,重建大学精神。建设的目标就是彰显大学在适应环境同时所表现出的探索新知的创造精神、敢于怀疑的批判精神、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崇尚真理的人文精神、自主自在的自由精神和不受行政权力和经济利益对学术干扰的独立精神。在总结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情况,我国大学精神重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为现代大学精神重建创造适宜的制度环境。“大学是研究和传播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领地。”⑧大学的发展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环境相依存,重建现代大学精神的第一步便是深化高教体制改革,改良大学发展的外部环境。大学自由不仅需要国家提供法律法规支持,还需要权力部门尊重大学的学术权力和办学规律,把大学决策权下放到学校,不直接干预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活动。而大学在进行决策、教学及科研活动时也要自觉地接受政府部门的管理与监督。此外,国家要增加对大学的投入,为大学精神重塑提供物质保障,以使大学远离非学术的盈利活动,回归大学的办学宗旨。endprint

其次,确立鲜明独特的办学理念,明确现代大学精神重建方向。办学理念是校园文化、校风的浓缩,是区别于其他大学的个性名片,是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大学精神为公众所接受后便会对学校产生巨大的凝聚作用,大学理念影响着高等学校办学模式和方向、发展战略和实施,对大学的生存和发展及社会的前途与未来都有着重要联系,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要看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⑨大学内部的人文特质和精神状态将会投射到社会中,大学应根据自身的传统、现状和环境把握和确立适应于自身特点的、崇高而非功利化的教育理念,担负起大学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使命。大学只有在确立独特鲜明的办学理念后,学校的各部门才能达成共识,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倾注办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再者,塑造大学优良校风,提供大学精神重建的思想文化环境。校风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积淀并内化而成的校园风气、办学风格和精神面貌,是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优良的学校文化建设是大学精神重建的关键环节。彰显高校优良的校风,有利于大学培养出善于社会交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强、对艺术和人文学科知识理解和感受深刻的高品格的人。大学要充分发挥大师名家对大学精神塑造的作用,他们的榜样与示范作用能正确引导大学精神的成长和发展,同时要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以良好的教学质量调动师生参与校风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雅斯贝尔斯说:“大学的理想要靠每位学生和教师来实践,至于大学组织的各种形式是次要的,如果这种为实现大学理想的活动被消解,那么单凭组织的各种形式是不能挽救大学生命的”。⑩大学精神的塑造是广大师生努力的结果,大学精神的发扬需要学校师生共同维护。

大学精神作为大学的灵魂和生命力的源泉,在建构和谐校园中的地位和作用极其突出。大学精神的形成有其自然发展的历史轨迹,在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拯救日渐衰微的大学精神,重回学术自由,建设中国的现代大学精神成为当下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大学精神的建设将是一个漫长又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培育、创造、发展的过程,重塑大学精神成为当代大学人的不容推卸的责任。

注释

① 杨鲜兰.论大学精神的培育.高等教育研究,2004.3(2).

② 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③ 约翰·亨利·纽曼著.大学的理想[M].徐辉,顾建新,何曙荣,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5.

④ 杨东平.大学精神[M].辽海出版社,2000.1.

⑤ 黄延复,刘术理编.梅贻琦教育论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⑥ 王勤,韩艳.一流大学与大学精神.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6).

⑦⑨董云川.找回大学精神[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11.

⑧ 卡尔·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1991.

⑩ 杨东平.大学精神[M].辽海出版社,2000.1.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学精神重建创造
提炼大学精神内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大学和大学精神的思考
大学精神的培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研究
大学精神培育是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的必要途径
红十字骑士的死亡与再生
小学美术教学让学生创造幻想世界的思考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用镜头“重建”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