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娇
摘 要 舜的道德人格,从其德、孝、礼三个方面可以看出,从这三方面也可以充分体会到舜的人格魅力。现代社会重提虞舜文化,将舜作为理想人格的载体,对当今社会特别是教育的影响深远。
关键词 虞舜文化 礼仪教化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虞舜其人其事,自《尚书》而下,经史子集,众说纷纭,但是,以舜之道德操守为基本内核的儒家文化从未动摇。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有这样的描述:“天下明德自虞帝始”。《尚书·舜典》中也说“德自舜明”。由此可以看出世人对虞舜明德教化方面的推崇,《史记》及《尚书》都将舜评为开创中华道德的先祖。而说到舜的道德教化,就要从由舜产生的舜文化开始了解。
在虞舜文化产生之际的原始社会末期,是没有礼仪秩序,也没有道德准则可言的,文明教化更是无从谈起。在尧、舜、禹三位部落首领之中,舜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地位,正是舜当时的一系列善政措施开启了文明教化的先例。而舜的一系列思想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到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可以从舜文化的内涵特质中分析虞舜文化的现代价值。
本人将舜文化的内涵主要分为德、孝、礼三个方面。首先说德,舜倡导以道德为人本。他倡导的德表现在:仁爱、利人、扬善等方面。舜对于仁的提倡可以说直接影响了孔子以及之后的儒家思想。据《孔子家语·好生》记载,孔子曾云:“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其任授贤而替不肖。德者天地而虚静,化君四时而变物也。是以四海承风,畅于异类,凤翔麟至,鸟兽驯德。”这些记载表明舜“好生而恶杀”的仁德思想感化了万民,所以会有凤凰来临,鸟兽驯德的局面。在《尚书·舜典》中也记载:舜曰:“食哉惟时,柔远能迩,敦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这是舜对十二州牧所说的话,讲为政之道要先解决百姓的生活温饱,不可失农时,还要安抚百姓和远方的民众,广推德信,远离小人,四方之民自从依服。可以说,舜极度渴望建立一个以仁义礼仪为主的兼爱型社会。“利人”的方面也和儒家的思想不谋而合,《孟子·公孙丑上》记载:“大舜有大焉,善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孟子对舜舍己从人的思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了这样的情景:“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这一典故是当年舜耕于历山之时,有人为争田地,便将自己的好地给别人种,自己去开垦荒地,渔民也有争抢渔场的,舜也会将自己的渔场让给别人,去鱼少的地方打渔。当知道河滨的陶器苦窳后,便去河滨,学习制陶之术,扭转了河滨陶器苦窳的局面。舜每到一处,在当地都会发扬他的舍己利人的风范。
“扬善”也是舜极力倡导的,《礼记·中庸》中说到: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为舜乎!”《礼记·表记》中也说:“后世虽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爱,有忠利之教,亲而尊,安而敬,威而爱,富而有礼,惠而能散。其君子尊仁畏义,耻费轻实,忠而不犯,义而顺,文而静,宽而有辨。甫刑曰:‘德威惟威,德明惟明。非虞帝其孰能如此乎?”这体现了孔子对于舜帝的德化有很高的评价,后世有作为之人都比不上舜。
舜的孝思想是中华民族之典范,古人将舜誉为“二十四孝”的首孝。后人也把舜尊称为“孝行天下”“百孝之首”。《史记·五帝本纪》赞曰:“舜年二十以孝闻。”《孟子·告子章句下》也云:“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说明舜二十岁时便以孝闻名天下。尧舜之道的核心,正是孝悌二字,在《孟子·万章章句上》中说道:“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孟子认为大孝是到五十岁仍然孝敬父母,并以为舜就是大孝之人,虽然在舜的童年,父母亲人都对他不好。《孔子家语·好生》中记载“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其侧,索而杀之未尝不可得,小捶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舜父因受后妈的挑唆,常殴打舜,用小棒打的时候他通常就忍受,大棒打时舜就逃走,这样既孝敬了父母,也避免父亲犯“不父”的罪过。舜在执政的时候,在部落内推行了他一直奉行的孝道。他从七十岁以上老人中选出“三老”“五更”十余人到太学中,“三老”南向坐,“五更”西向坐,其余人东向坐,以年长年幼为序,舜亲自端菜陪饮。舜也可以说是最早实施养老制度的首领。《礼记·王制》曰:“有虞氏养国老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舜将老人安置在太学和小学中养老。可见舜的德孝内涵,可是我国德孝传统之源。
最后,我们来看舜的“礼”思想,舜在继位部落领袖之后,推行一系列善政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五常之教”,即“五典”。《尚书·舜典》记载:“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尚书》中还解释“五典”:“五典,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舜慎美笃行斯道,举八元使布之于四方,五教能从,无违命。“舜所推行的五常之教及五刑,使原本落后的原始社会有了礼仪秩序。众所周知,封建道德伦理的核心是三纲五常,此为维护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教条,它的核心可以说同舜的五常之教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可以说舜的五常之教中引申出了三纲五常。明代理学大师,河东学派的创始人薛瑄在《薛瑄全集·读书录》中说:“仁、义、礼、智、信,有则一起有,但各有所主耳。如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然智所当爱者,智也;爱得其宜,义也;爱有节文者,礼也;爱出诚实者,信也。以至事君,以兄之类,无不皆然。”这是他对封建五常的理解,我们与五常之教比较,虽说五常之教是家庭中的五种品德,但同样拥有上下尊卑之分,这与三纲五常基本一致,五常之教中已然包含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而“父义”这一条也可以理解为父为朝臣,有义之臣,即君为臣纲。薛瑄在与弟子交流问答之时提到这点,学生问:“舜帝如何行德?”薛瑄曰:“德者,天所赋,人所受之正理,帝王推此理以化天下。天下之德,仁、义、礼、智、信。尽事亲之道而得仁,尽事君之道而得义,尽夫妇之道而得智,尽事兄之道而得礼,尽朋友之交而得信。舜命契敷布五常之教,尽含仁义礼智信与其中。”薛瑄认为封建五常从舜的五常之教中“父义”得义,从“爱亲”得仁,从“父母爱子,兄友爱弟,子孝父母”中得智,从家庭成员具备五德引申出礼,从五品皆备的人与人相交引申出信。由此可说,舜的五常之教为之后数千年的中华民族道德伦理奠定了基础。
对舜文化的研究,是本世纪以来一个新兴的话题。随着“以德治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话题越来越普及,“舜文化”一词也逐渐成为流行语,因为无论是“以德治国”或是“和谐社会建设”,都需要到舜文化中去寻找思想资源。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 吕不韦.吕氏春秋[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1.
[3] 褚海萍.论虞舜的道德人格[J].运城学院学报,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