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 月14 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养老金双轨制在制度上被终结。养老金并轨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待遇水平和养老金领取成了全社会热议的话题。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决定从2014年10月1日起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这意味着,近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将和企业职工一样参保缴费,养老金“双轨制”正式成为历史。
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费将由单位和个人分别按照工资的20%和8%共同负担,个人缴费的8%,由单位代扣。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之一是:改革前与改革后待遇水平相衔接。立足增量改革,实现平稳过渡。对改革前已退休人员,保持现有待遇并参加今后的待遇调整;对改革后参加工作的人员,通过建立新机制,实现待遇的合理衔接;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通过实行过渡性措施,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可以通俗的理解为“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想知道自己能领多少养老金,必须先界定自己的“身份”。要先明确自己是“老人”“中人”还是“新人”。由于《决定》自2014 年10 月1 日起实施,因此“2014年10月1日”这个时间就成为区分上述三类人群的关键节点。
“老人”是指在2014 年10月1日前退休的人员,即《决定》实施前已经退休的人员;“中人”是指2014年10月1日前参加工作,2014 年10 月1日之后退休的人员,即《决定》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新人”是指2014年10月1日起后参加工作的人员,即改革后新参加工作且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
举例:公务员老马在2014年10月1日前已经退休,假设老马退休工资收入为5000元,按照国家规定的原待遇标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占退休前工资收入比例)一般在80%-90%之间,那么老马的退休金约为4000 元-4500元,并且以后还会进行调整。
结论:2014年10月1日前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办法继续按照国家规定的原待遇标准发放基本养老金,同时执行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
举例:公务员大刘今年40 岁,在2014 年10月1日前已有15 年工龄,还有20 年退休,假设大刘的缴费工资为5000元,当地社会平均工资也为5000元,且保持20年不变。
交多少?按本人缴费工资8%计算,每月大刘要交基本养老保险5000×8%=400 元,每年大刘的个人账户将存入400×12=4800 元。(注:按照新规,个人还要交缴费工资4%的职业年金,因职业年金办法尚未制定,未将此项计算在内)
领多少?大刘退休后的养老金将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三部分组成。按照规定,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因此大刘的基础养老金为(5000+5000)/2×35%=1750元;
在不考虑收益率情况下,大刘60岁退休时个人账户积累为4800×20=9.6万元,除以139 个计发月数,每月个人账户养老金约为691元。
上述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项合计2441元。除了每月2441元外,大刘还能领过渡性养老金,但是能领到多少,由于具体办法还未出台,所以无法计算。但是,由于官方明确“中人”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参照上述老马4000元的标准,大刘在2441元养老金外,预计还将获得1559元的过渡性养老金。
结论:对于2014年10月1日前参加工作、退休时累计缴费年限超过15年的,养老金发放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职业年金+过渡性养老金构成,基本保持原工资90%水平。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人员,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处理和基本养老金计发比照《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若干规定》执行。
对待“中人”主要有两条“逐步过渡”政策来保证原有的待遇水平不降低:一是他们在改革前的没有实行个人缴费的工作年限确定为“视同缴费年限”,将来退休时在发给基本养老金的同时,再依据视同缴费年限长短等因素发给过渡性养老金。二是设定10年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实行新老办法对比,新计发办法计发的养老金低于老办法的,按老办法补齐;高于老办法的,对高出部分有所限制,即“保低限高”。
举例:小李今年25 岁,2014 年10 月1 日以后参加工作,距离60 岁退休还有35 年,假设其月缴费工资为5000元,社会平均工资也为5000元,也保持20年不变。
交多少?按本人缴费工资8%计算,每月小李要交400元,每年小李的个人账户将存入4800元。5000×8%×12=4800
领多少?小李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按照规定,小李的基础养老金为(5000+5000)/2×35%=1750 元;35 年后小李的个人账户积累16.8万元,除以139个计发月数,每月领1209元个人账户养老金。
上述两项合计2959元。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35 年工龄,但小李交了35 年养老保险,大刘交了20 年,因此,小李的2959元基本养老金比大刘的2441元高出不少。
结论:2014年10月1日后参加工作,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其养老金发放办法为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职业年金,因为缴费时间长,所以会比“中人”个人账户养老金高出不少,体现出多缴多得的原则。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的一大亮点就是建立职业年金制度,确定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职业年金是指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依法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具体办法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制定。
职业年金基金由单位缴费、个人缴费和职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组成,实行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管理。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缴费。单位缴费工资基数为单位工作人员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为工作人员本人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这部分金额将放置于商业保险公司,作为“职业年金”“存”起来,以便将来补充养老金使用,工作人员退休后,可按月领取职业年金待遇。这意味着,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其养老金收入主体将由基本养老金和职业年金两部分构成,基本养老金计发与企业职工的计发标准无异。职业年金部分,则补足了因改革而使待遇下降的那一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职业年金是确保改革后待遇不降低的“第二保险”。他解释说,养老金的替代率,即养老金占退休前工资的比例,目前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可拿到在职工资的80%至90%,而企业养老金的替代率不足50%。改革后,实施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同样的制度,其替代率就会等同于企业养老金的替代率,这势必会导致养老金水平下降。这时,就得职业年金出马,弥补这降低的部分,而职业年金的标准就是按照这其中的差额设定,使得养老金的替代率仍能达到80%—90%。
其实,职业年金是职工工资的延期支付,这种延期支付的目的是为未来的退休养老做准备,以避免基本养老保险不足时所带来的生活水平的下降。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中心主任褚福灵教授认为,职业年金是实现双轨制并轨改革平稳过渡、消除阻力的重要措施。
“从劳动者角度来看,最关心的就是社保的缴费和收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执行研究员高庆波说。
我国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5项社保的缴费比例,企业为29.8%,其中养老20%、医疗6%、失业2%、工伤1%、生育0.8%;个人累计已达到11%左右,合计超过个人工资的40%,在国际上属于偏高水平。养老保险缴费在“五险”中占比最高。按照《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征缴暂行条例》等相关法规,社保缴费以上一年社会平均工资的60%至300%为缴纳基数。相关专家就表示,这意味着社会平均工资增加,缴费基数也会随之上浮,上涨是普遍现象。
目前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方向已经确定,在具体方案的设计上,重点是统一确定缴费的基数和费率,归集中央统筹基金进行省际的余缺调剂,同时允许省级地区在确保全国统筹的前提下,有一定的费率和待遇调整浮动幅度,从而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养老金“并轨”重在转机制,而非降待遇,改革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适当调整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弥补因个人缴费而增加的支出,维持改革前后职工的基本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