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艳芳 刘 涛 副教授(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河北廊坊 065000)
以零售行业为代表的商品流通业在我国快速崛起,并成为加速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13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8万亿元,在短短的5年之内就提高了100%以上。而我国零售业的销售额达到9.85亿元,在短短的5年之内就提高了150%以上。与此同时,国内商品流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化,外商流通企业的进入加速激化了国内商品流通市场的竞争。
随着商品流通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具有竞争实力的、拥有较高市场份额的商品流通企业往往会采用扩张、兼并等方式,进一步扩大自身规模,以提高其市场份额,巩固市场地位,进而提高了我国商品流通业的市场集中程度。那么,当前我国商品流通业的市场集中程度处于何种水平呢?这些年来国内商品流通业市场集中程度的变化特征又是怎样的?又是哪些因素对我国商品流通业的市场集中程度产生影响的?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定量的、系统的研究。
在目前学术界对行业市场集中程度的定量研究中,已经积累了较多测算市场集中程度的方法,其中市场集中度指数(CRn)与赫芬达尔指数(HHI)则是采用最为普遍的两种方法。市场集中度指数CRn测算的是相对市场集中程度,赫芬达尔指数HHI测算的是绝对市场集中程度。由于本文只分析我国整体的商品流通业市场集中程度,因此采用绝对市场集中程度赫芬达尔指数衡量,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HHI表示赫芬达尔指数,Xi表示该行业中规模量(一般用产值或销售额)排名第i位的企业的相应指标,X表示该行业的总产值(总销售额),N表示该行业包含的企业总个数。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以代表性行业—零售业代替商品流通业,并采用我国零售行业百强企业的销售额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来源于2001年至2013年中国零售企业百强名单。由此,取N值为100。根据式(1)进行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反映的零售业绝对市场集中度指标的变化趋势来看,总体上我国零售业的市场集中程度呈现了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2001年零售业绝对市场集中度指数仅为0.355×10-4,到2013年零售业绝对市场集中度指数达到4.466×10-4,12年期间提高了12倍多。由此可见,我国商品流通业的市场集中程度整体上呈现了趋强的态势。
与此同时,2001年至2013年期间零售业绝对市场集中度指数又呈现了局部的波动特征。其中,波动最为明显的是2004年至2009年期间,2004年零售业绝对市场集中度指数为2.373×10-4,2007年该指数达到4.3453×10-4,而到了2009年该指数又为3.283×10-4,这5年期间市场集中程度呈现了急剧提高又转为急速降低的变化趋势。
由我国商品流通业市场集中程度的实证发现,整体上市场集中程度呈现较强的上升态势。但由于商品流通业的内部业态较多,不同业态的市场集中程度可能存在一定差异。鉴于数据的可得性,这里选取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分业态进行实证分析,时间跨度为2006-2013年,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根据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业各个业态的销售额情况,得到各个业态的市场份额,如表2所示。
由表2结果可知,在2006-2013年期间,专业店、超市和百货店一直是我国连锁零售业的重点业态,这三大业态的总份额在各年基本超过90%。与此同时,从2006年以来,专业店和超市两种业态的销售额增长是非常显著,份额分别维持在60%左右和20%左右。尤以专业店的发展最为显著,2006年以来不断出现通讯专业店、家居建材专业店、医药专业店、电子产品专业店等多种业态,说明我国专业店进一步向多元化、规模化发展。总体而言,我国的零售业态持续保持着向专业店和超市集中的态势。
表1 2001-2013年我国商品流通业市场集中程度
表2 2006-2013年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业各个业态的销售额及份额
表3 回归结果
因素一:上一期的市场集中程度。由产业组织相关理论可知,当一个市场拥有较高的集中规模时,其规模优势便得到极大发挥,此时能通过优势进一步做出扩张决策,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从而提高市场集中程度。对于我国商品流通业而言,市场集中度较高的区域往往拥有较多规模企业,在市场营销、企业扩张等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垄断当地商品流通市场。本文预期,商品流通业上一期的市场集中程度与本期的市场集中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
因素二:市场规模大小。市场规模即指当忽略企业行为时,市场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一类产品或服务的需求规模。一般而言,一个区域市场规模的扩张可以促使更多的新市场行为主体参与,从而提高市场竞争,降低市场集中程度。但是,一个市场规模较高的区域内可能存在大规模企业主体,它通过进一步扩张决策,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进而提高市场集中程度。当区域市场规模较小时,少数企业规模扩张将对区域市场集中程度带来较大影响。我国商品流通业市场集中程度与市场规模的关系还待进一步检验。
因素三:市场壁垒。市场壁垒就是外部潜在竞争企业进入本市场时需付出的成本和受到的市场约束。对于商品流通市场,当市场壁垒较低时,那么新的商品流通企业进入市场的容易程度也越高,于是促进市场集中程度降低。而当市场壁垒较高时,那么新的商品流通企业进入市场的容易程度也越低,于是促进市场集中程度提高。本文预测,商品流通业市场壁垒与市场集中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
因素四:外商的进入程度。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外贸程度进一步深化,一方面促进外商流通企业的国内市场落地和扩张,外商流通企业凭借自身规模优势,不断挤占本土商品流通市场,提高其垄断地位;另一方面加速了本土商品流通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以提高市场份额。本文预测,外商的进入程度与市场集中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
为了实证分析我国商品流通市场集中程度影响因素,构建计量模型如下:
其中,市场集中程度采用赫芬达尔指数表示,记作HHI。上一期的赫芬达尔指数即为HHIt-1。市场规模大小的指标采用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表示,记作Scale。同时,为了减少市场规模的量值影响,这里采用本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上一期的比值表示。市场壁垒的指标一般采用商品流通企业的进入率来衡量,但考虑到指标难以获取,本文采用零售企业法人数量的增长率作为代理变量,记作Barrier。外商进入程度采用限额以上外商零售企业从业人员占我国零售企业从业人数比重表示,记作Open。
为与前文赫芬达尔指数的测算结果保持一致,本文采用2001-2013年我国的数据作为样本,以上变量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和国泰安CSMAR数据库。根据以上计量模型,并采用数据样本进行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由实证结果可知,上一期的赫芬达尔指数系数为0.485,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上一期商品流通业市场集中程度越高,越能促进后期商品流通业市场集中程度的提高,本文预期得到验证。当国内各区域拥有较高的市场集中程度时,在市场份额较高的商品流通企业在扩张时的优势明显高于份额较低企业,因此市场集中程度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保持。
市场规模大小的系数为0.227,且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我国商品流通业市场规模的扩张使国内一些具有较高市场份额的企业受益较多,而这些企业也往往通过市场规模提升的契机,不断扩张自身规模,维持自身的市场份额。该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商品流通业市场规模扩张带来的扩大市场集中度的正效应高于减弱市场集中度的负效应。
外商进入程度的系数为0.172,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外商商品流通企业的进入促进了国内商品流通业市场集中程度提升,本文的预期得到验证。外商商品流通企业在国内商品流通市场的扩张态势迅猛,对我国商品流通市场的竞争格局产生较大的影响,也促使国内原有商品流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方式扩大自身规模,从而提高了商品流通业整体的市场集中程度。
而市场壁垒的系数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与本文的预期不相符。而系数值仍为正值,即市场壁垒的提高仍有助于提高商品流通业的市场集中程度,只是这种推动程度并不明显。原因可能在于,国内商品流通市场壁垒的整体程度不高,对外在竞争者的进入限制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本文定量测算了我国商品流通业的市场集中程度,并实证检验了我国商品流通业市场集中程度的影响因素。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商品流通业的市场集中程度整体上呈现了趋强的态势,且存在较显著的局部波动特征;从分业态变化来看,我国的零售业态持续保持着向专业店和超市集中的态势。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上一期市场集中程度、市场规模和外商进入都是我国商品流通业的市场集中程度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市场壁垒也能带来影响,但作用显著性较低。
最后,本文提出以下结论:第一,国内商品流通企业应通过兼并重组,走规模化发展道路;第二,国家应从供求两方面采取一系列手段,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扩大市场内需,加速市场流通;第三,加强对外合作交流,一方面通过引进外商,活跃国内流通市场,一方面通过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做大做强国内商品流通企业。
1.湛泳,聂欣.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影响因素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4(10)
2.樊秀峰.外资进入对我国零售产业集聚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3.解京淑.物流产业市场集中度分析[J].商业时代,2012(36)
4.Marion B W,Mueller W F,Cotterill R W,et al.The price and profit performance of leading food chain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7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