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波
(沈阳工程学院 基础教学部 文学艺术教研室,辽宁 沈阳 110136)
英雄传奇小说独特的故事情节模式
李宏波
(沈阳工程学院 基础教学部 文学艺术教研室,辽宁 沈阳 110136)
在明清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中,有几类特定也是英雄传奇特有的故事情节模式,值得深入思考分析,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第一类是英雄获罪故事模式;第二类是英雄临阵收妻故事模式;第三类是英雄故事的家族性延续。每一类故事情节模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不仅相互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英雄传奇小说 英雄获罪 临阵收妻 家族性延续 故事情节模式
从《水浒传》开始,出现了一种史诗性和悲剧性兼备的人生形态,可以称之为“义士——罪人或流放的好汉”模式。这种“义士——罪人”的发配和逃难历程成了《水浒传》最有特色的叙事模式。林冲发配、武松刺配均属此种情形,而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则是宋江的逃难和刺配经历。宋江怒杀阎婆惜后,逃难江湖,路遇清风山王英、郑天寿、燕顺,接着又遇清风寨小李广花荣,后有白虎庄孔明、孔亮。在刺配江州的过程中更是结识戴宗、李逵及一班好汉,后又智破无为军,大闹江州城。这种逃难与刺配不仅实现了宋江从书吏到梁山好汉的性格转变,更重要的是起到了串联人物的作用。如果说《三国演义》走的是史诗化写作路线的话,那么《水浒传》走的其实是一条景观化历史的道路,而正是这种“义士——罪人”的故事模式巧妙地完成了这一景观化历史描写的创作意图。推而广之,在后世的英雄传奇小说创作中,这种模式被广泛吸收和借鉴并有所发挥,如《说唐》系列和《杨家将》系列等,不见了这种“义士——罪人”的平面故事模式而代之更完美的“英雄获罪”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构成是英雄遭奸谗害——获罪贬职,退居乡里或远戍边关——外敌入侵再受起用——克敌制胜,冤情澄清皆大欢喜。这种故事模式在《杨家将》以后的英雄传奇小说创作中可以说比比皆是,几乎部部小说中都存在这一模式,这也是传统英雄成长历程的必然。孟子讲“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而且这一模式也是忠奸斗争得以展现的有利途径,通过这一模式封建社会忠奸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得以体现。同时,增强了故事情节的曲折性和悬念感,往往在英雄获罪后会出现一段英雄空白状态,这时的边关告急和群臣束手无策,迫使皇帝重新审视自己的判断,为英雄的体面复出和日后的惩奸锄奸埋下了伏笔。然而这种模式的泛滥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作品的雷同化、程式化倾向,削弱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以至于人们在读到英雄获罪时,心中已有先验的预期。某种程度上又化解了作品的悬念性,当然这种模式从民众接受心理讲也是一种预期,是民众愿意看到的故事模式。封建时代的民众总是抱着一种忠臣良将终会冤情昭雪的心理期待。而最后的冤情澄清,英雄重新被起用封赏,也给展现君主的英明和良臣的辅弼提供了因由,因而这种故事模式在英雄传奇小说创作中屡屡出现且长盛不衰。
在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中,从杨家将系列开始,出现了另一种故事模式,称之为英难临阵收妻故事模式。这种故事模式的基本构成大致是:少年英雄(多为将门后代,容貌俊美,武力超群,却不识法术),战阵遇番女战败或遭擒,临阵收妻(妻者貌美艺高,多会法术,法力无边),后破敌制胜,妻助夫翁,回朝封诰,夫显妻荣。这种故事模式自杨家将系列开始出现以后,屡屡出现在英雄传奇小说创作中,在隋唐系列英雄传奇小说中更是普遍。但它也有一定的规律,就是多出现于将门英雄小说传奇中。它的出现是故事情节深入发展的需要,往往英雄征战受挫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模式,从而故事情节得到延深。另外,也反映了战争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单靠男性英雄已不足以平定边乱,抗敌卫国。女性英雄以特有的女性光辉出现在英雄阵营,不仅丰富了英雄形象类型,还打破了男性英雄一统天下的单调局面,使英雄传奇小说异彩纷呈。这种故事模式中包含这样一个亚模式:英雄临阵收妻过程中,女性英雄与男性英雄的结合有这样一个规律,即女方往往是一见钟情,不仅爱慕英雄俊美的外表、卓绝的武艺,更看重英雄的将门血统,往往女方会这样预期,成为将门一族是她们的美好追求。这里多少可以看出封建文人们的主体创作意图,即追求功利、渴望得到将门血统的愿望在作祟。而一见钟情后就是大胆热情又异常执著的追求,然而却屡遭拒绝、戏弄甚至伤害,但仍痴心不改。而且,最大的问题是她们为了追求爱情,往往要背叛自己的家庭和民族,这种超越民族、违背人伦的爱欲,看似失去理性,实质上是对理性的另一种诠释与把握,因为它最后又归结到忠义这一伦理层面上。对家庭的背叛,对民族的背叛是为了汉族的忠,是对天朝的义,是投向光明之举。这种模式被赋予了特定的政治伦理教化意义,而显得顺理成章、天经地义。这种在汉民族内部被看成大逆不道的行为却在汉夷相战过程中得到了汉民族上至君主将相下至臣民的一致理解与宽容,甚或认同。但这种认同建立在女性英雄看似追求自我、实质失去自我的痛苦基础上,是在汉民族中心思想意识掩盖下的宽容。同样的“礼”在对待本民族和异族的时候,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解释版本,可以看出这种“礼”的局限性和虚伪性。
这种故事模式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浸润下的文人创作心理和民众接受心理双重作用的结果,是建立在泯灭女性英雄人性和性格扭曲基础上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女性英雄对爱情执著追求的近乎心理变态,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以至于从某些层面加重了对女性的束缚,从更广层面是对妇女的伦理教化,是封建思想文化中的糟粕。笔者钦佩女性英雄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但对这种变态心理及无思想的盲目表示哀叹与愤慨。
在英雄传奇小说,尤其是将门系列中,家族意识或者家族情结得到了全面深刻的展现。中国人普遍重视家族性,是家族观念或者血亲意识相当浓重的民族。中国古代聚族而居,谱牒制度更是这种情结的体现。在现代相对封闭的地方,仍有聚族而居的情况存在,南方的客家人即是如此。这种家族观念、血亲意识不仅维系了整个家族的完整性,更使家族血统得以延续并严格保证血统的纯正。在英雄传奇小说中这种家族观念更是根深蒂固,对英雄血统的关注有时甚至超越对英雄自身的关注。中国民众更希望英雄代代相传,保持血统的纯正与延续,实际上也就是保证抗敌斗争的连贯性与持续性。这种家族故事模式的出现,有利于故事情节的展开,自然而然形成了故事的连续性,于是一大批各自成书又相互联系的英雄传奇之作得以出现,联系这些作品的纽带正是家族情结,于是,出现以描写一门英雄为主的系列作品,杨家将系列就属于此。前部作品描写上代英雄,那么下部作品则以英雄的后代为主。为此,小说创作者出于故事情节的考虑,一定程度上也是迎合民众的期待心理,有意无意间为英雄杜撰出诸多后代,形成了英雄世家系列,如杨家将,从杨令公杨业第一代开始,杨延昭第二代,杨宗保第三代,杨文广第四代,杨怀玉第五代。然而,英雄后代往往是子虚乌有的。
关于英雄家族系列,出现作品之多、延续之广,在英雄传奇小说中属独特现象,在整个古典小说中也是蔚为大观。这里作家们将中国民众长期心理积淀中的英雄观念和家族意识(也可称血亲意识)巧妙地融合:中国人家族观念根深蒂固,老子英雄儿好汉,龙生龙凤生凤,诸多习语已渗透出这样的文化信息。将英雄观和家族观结合是一个不小的艺术创造:它找到了打开中国民众接受心理的大门,在这个切合点上,英雄的家族史为广大民众所津津乐道,成为影响广泛的英雄形象系列。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英雄家族史掺杂一个更古老的母题:忠奸斗争。英雄家族就是忠臣的最好注脚与代表。奸臣却无家族史,总是取而代之以新面孔:从潘仁美到庞吉庞太师,再到秦桧,诸多人等,人们大概不希望奸臣也后继有人,又总会有奸臣时时出现,因而英雄家族的出现也是由这一斗争延续性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