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苗
被阅读的城市区别于其对应词“农村”从单方面讲在于其每天大量生产与取舍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如同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过度消费、社会景观一样。“林子大,什么鸟都有”左右着城市人的生活轨迹。
而这些信息具体到获取途径上,我更愿意去关注那些虚拟的部分—网络。每天各大门户网站精心编排的新闻推送,微博上热门话题,人人网朋友圈,最普通城市大众每天参与并获取存在感的“阅屏”。人们每天“阅读”并“判断”再“发布”这些扑面而来的各类网络信息(状态,新闻),然后依着自己的经验认知,也被“时代”的标准吸引,构建了一个个属于每个人自己的网络生活规范与价值取向体系。
比如人们在发布一个朋友圈状态或者考虑转发一条社交新闻资讯的时候,往往无意识的在用词上会体现个人的行事准则,以个人经验、意图来表达一个表面的立场,甚至一个潜在的诉求。简单说就是发什么,怎么发。比如说今天天气不错下面是一张自拍,比如说有些媒体每天捕风捉影只为了自己的推送更有话题性,娱乐性,猎奇性,迎合大众的“阅读”。不断经营着自己手里的信息和发力导向。而这些发布在每个不同人的“阅读”面前,以不同经验、意图被解读,被重组、变形,形成“判断”,再传播。也比如叫回不回,回什么。甚至再传播后又扭曲了原来的意思。比如“我昨天捡到一块钱交给警察叔叔这个消息。有人骂傻比有人说好孩子,有人思考为啥是一块钱,有人担忧教育僵化,还有人说这都能上新闻炒作吧,而且人传人到了不上网的大爷大妈耳里就变成了有人吃了一个硬币然后进了派出所都有可能。”
于是就形成了一个真真假假,虚实相生,背后大量信息的网络景观,那么这个时候一个个体要作出一个对错,真实,谣言,正确的判断往往是很难的。然后我们每天就被这样的网络日常包裹,甚至会开始怀疑自己的一套判断体系。关于“对错”。大梦初醒?还是虚惊一场?问题再一次抛给了“阅读”。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整个网络阅读生态,网络日常,城市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