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钟晓雯,原载于《三联生活周刊》)
Point
一直到前男友告诉她,他有了新女友,她才意识到:她真正失去他了。
一直到前男友告诉她,他有了新女友,她才意识到:她真正失去他了。异地恋、性格不合、人生规划不同、没有共同语言,这些理由是一年多前她给他的,现在连她自己都没法被说服。他不仅想不起分手的理由,就连分手的时间都已经模糊。
她好像从来没有过决绝的表态,他也好像一直是痴情地等待。到底怎么了?记忆不靠谱,唯有电脑才能回答。
她翻看自己的微博,一年多,考研失败的她从学校走上社会。微博开始是自娱自乐、自我纾解。渐渐地,分享趣事变成了社交的一部分,男女同事关系亲疏在140个字之间都变得热络,难得捎带上他反倒轻描淡写。
带着些许愧疚,她打开他的微博,竟然是更加清汤寡水的页面,分享的是球星的投篮镜头,异国留学的琐事,除了和大学好友的互动几乎难觅情绪的波动——只有一个“@”来得蹊跷:今年8月,是给一个巨蟹座女孩的生日祝福。她点开女孩主页,资料是和他一样的美国高校。回国时长长的回复栏里,他赫然在目。感觉已有些不对。她心存侥幸地查看他的朋友圈,才明白了那句“拥抱”和“道别”。
她在女孩的微博中徘徊,点开所有微博的评论栏,没有他,有他,有他,没有他,有他,没有他……她仔细辨析着其中的语气,宠溺的、卖萌的、俏皮的、装熟的,喉咙有些哽咽地点开了女孩的相册。她眼前的是面目单纯的女孩,开心、搞怪、潇洒、热闹全都写在脸上。
她看着她在微博里秀着自己万圣节的妆容,过年时包的水饺,烤坏的苹果派和邻居家呆萌的小狗……她在搜索框里输入了女孩的昵称,从无数陌生人的互动里发现了女孩的真名。她知道了女孩的高中,大学,研究生专业;她认识了女孩优柔寡断的闺蜜、留学梦断的学长和善于出谋划策的父亲;女孩爱吃的是土豆,最擅长的是英语,好友给了绰号叫“小太阳”。
组合高中、大学和真名,她搜索到她参加过的课题和获过的奖项。搜索另一校园社交平台,她看到女孩在飞往异国的机场写的日志,转机的过程,在飞机上吃了几顿饭,刷了几次牙,带的两箱行李有多重,来接机的都是谁。
在求职网站的搜索,让她知道了女孩大学毕业后短暂的实习地,留学间隙回国落脚的地方,她的自我定位是懂技术的商业人士,从大学到研究生的每一步都是为了成为金融人士铺路……还有,女孩回国后要在他所在的城市打拼。
她移动鼠标,极速地关闭了与女孩有关的所有窗口。重新在输入框里,敲打上他和她曾经共同经营的微博。他孤独地更新之后,时隔6个月,他留下了最后一句话,他说自己一口气看完了所有他们分别时她给他的留言,谢谢她,曾经那样爱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