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涵波 博士(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1)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措施就是实施一体化战略,而区域一体化核心是政府积极干预的空间统一市场,推动我国区域一体化必须积极发挥空间市场一体化的基础作用(杨开忠,1993)。我国是一个地区间差异巨大的经济体,市场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市场一体化进程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表现。随着经济发展,统一的国内市场和规模经济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地区间的行政边界却往往成为统一市场的障碍。而从既有文献看,研究我国市场化问题的起点依然是将国内市场看作一个零碎分割的经济体(cellular units)。市场分割有碍于公平竞争,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快速成长的经济体而言,市场分割正逐渐成为制约规模经济效应的重要因素,对经济持续增长不利。
我国中央政府一直致力于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大市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现有文献对国内市场分割和市场一体化的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在理论上探索我国国内市场分割的成因。另一个则是在实证上测评我国地方市场分割的程度或市场一体化的程度。而令人信服地测评我国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那么当前各地区市场分割程度如何?呈现出哪些特点?其背后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本文将在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对此进行研究。
从研究方法上看,考察我国市场分割主流研究方法基本可以归结为以下4种:生产法、贸易流法、价格法、并购程度法。生产法。生产法以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来衡量地区市场整合程度,如果地区专业化水平或者产业集聚程度高,那么产业结构差异就大,则认为地区市场整合程度高;贸易法。贸易法通过引力模型或边界效应模型分析地区之间的贸易流量和结构来考察市场整合程度,若地区之间贸易流量增加或者边界效应减小,则说明市场整合程度提高;价格法。使用价格法衡量市场整合或分割一般通过检验地区之间相对价格是否收敛来判定,数据既是单种商品(或商品集),也是总价格水平或指数,计量方法上一般通过单位根检验实现;并购程度法。并购程度法主要应用于要素市场,尤其是考察资本要素市场分割程度。
这方面文献中,陆铭(2004,2006)、陈广汉(2009)、郭勇(2013)、甘家武(2013)、赵三武(2014)、陈宇峰(2014)、邓明(2014)分别基于价格法对市场分割程度进行考察;Poncet(2003)、黄赜琳(2008)、邢伟波(2009,2010)、徐现祥(2007)、范剑勇(2011)、何雄浪(2014)等分别基于贸易流法对我国市场分割程度进行了计算;白重恩(2004)、胡向婷(2005)、杨海水(2005)则运用生产法对表征地方分割程度的Hoover地方化指数和Krugman专业化指数进行考察。傅建武(2004)、平新乔(2003)、龚冰琳(2005)、方军雄(2009)、范子英(2010)、夏立军(2007)等则更关注于地方政府在地方性企业生产、并购以及财政负担方面的控制及保护行为。运用生产法测度地区市场整合虽然简单易行,但由于对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的评价缺乏相应的理论基准,我国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未必能推出国内市场分割,也可能是快速工业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地区生产结构的变动也可能是对计划经济下不合理分工模式的调整。此外,产业结构相似程度的测量对数据加总程度非常敏感。而采用贸易法测度地区市场整合具有非常直接的经济学含义,但是地区间贸易流量的增大可能是规模经济导致而非区际贸易壁垒的削弱,而且区际间贸易流量容易受到商品替代弹性的影响,当替代弹性很高时,微小的价格调整也会带来大幅的贸易量变动;使用贸易法研究中国省区之间的市场整合时,由于省际贸易数据不可得,无法直接测算省区之间市场整合,通常的替代方法是采用某省区与其余所有省区的贸易流量数据,因此测度的是某省区与其余所有地区的市场整合。此外,贸易法测度的是产品市场,忽视了劳动力和资本市场的市场整合,这一点在张昊(2014)研究中被重点提及。
图1 各地区产品平均价格水平标准差
图2 我国省际市场分割地图及省际产品市场分割度
纵观现有文献,不难发现,目前学术界对我国市场分割发展趋势还存在争论,对市场分割的特征还不甚明确,对市场分割影响因素还需要进一步探究。本文首先对当前有关我国市场分割的实证研究进行了简单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力图要回答的问题,即当前我国市场分割究竟呈现出哪些特征?出现这种特征是哪些因素影响的结果?随后,本文将采用相对价格法对目前我国市场分割的特征进行描述,并以市场分割度为被解释变量对市场分割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表1 各地区市场相对价格标准差排序
表2 相邻省份省际相对价格标准差排序
就目前来看,如何有效地测度和评价中国市场分割程度和趋势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各种方法各有利弊,也未能得出统一的研究结论。本文拟选用价格法对市场分割进行测度,主要基于3方面考虑:
在数据的连续性和科学性上,生产法和价格法较之贸易流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基于Hoover地方化系数或Krugman专业化指数的生产法仅凭经济结构分析区域经济的市场统一性问题,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首先,以往研究之所以认为长三角地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主要是因为统计口径过于宽泛,不能准确反映各地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如果产业划分细化,产业结构差异就会明显。其次,囿于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绝大多数文献在计算专业化指数时所选空间单元均为省,然而随着产业分工的逐步深化,经济发达地区往往体现出很强的省内分工的特点。最后,在通讯和交通技术落后的时代,专业化分工就意味着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的集聚,不同地区生产不同的产品,因此地区之间表现为产品分工。但是,近些年来的通讯和交通技术的革命,使得越来越多的工序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完成,专业化分工和经济活动地理集聚之间的关系被弱化,各个地区之间的功能分工成为可能。当然,并非所有的工序都可以分散在不同地区进行,很多工作的完成仍需面对面的交流,尤其是需要创造性思考和专业性服务的工作。可见,地区专业化指数较低有可能是所谓的产业同构,也有可能是产业分工趋于深化的结果。
相对价格指数法的理论基础是一价定律(国际间价格水平间差异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较成熟的购买力平价理论)。虽然价格法仅能测度商品市场整合程度,但由于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过程是先商品后要素,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统一要素市场建设仍有待进一步改善。并且商品价格变动包含信息较多,可以间接反映要素市场的整合程度,在总体上可以反映我国统一市场的发展过程。因此,本文采用价格法测度中国国内市场分割程度。
原始数据是《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分地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涵盖了1985-2012年全国28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剔除了海南、重庆和西藏的数据)7类商品(包括了粮食、饮料烟酒、服装鞋帽、中西药品、书报杂志、日用品以及燃料)。因循Parsley和Wei的思路,拟求出28年来378组地区的相对价格标准,采用相对价格一阶差分形式,即通过直接转换,商品零售价格的环比指数可以直接表示出△Qkijt。
经过数据处理,得到378组区域对在27年间的市场分割度,即相对价格的标准差,对其逐年求平均,可以得出全国商品市场27年的平均市场分割度。结合历年全国相对价格标准差数据图1 可知,在1985-2012年这段观测期内,全国商品的相对价格从大幅度剧烈波动逐渐趋于平缓。1992年以前,全国相对价格波动幅度巨大。而1993-2002年,全国相对价格波动幅度有所减缓。2003年以后全国相对价格基本趋于平缓。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市场分割程度正趋于减弱,市场统一程度不断加强。由此得到市场分割第一个特征:即在时间尺度上,国内市场分割趋于减弱。
此外,本文进一步考察各地区市场分割状况。将378对省际相对价格标准差按省合并求均值,以此表征各地区市场分割程度,如表1所示,各地区市场分割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差异性。山东、河北、山西、青海、甘肃等省区市场整合程度较高,而直辖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市场分割程度较高。
表2给出了省际相对价格标准差,由于从总体来看,相邻省份间相对价格标准差较小,即市场整合程度相对较高,因此表2仅统计了相邻省份间的相对价格标准差。从25年的均值可以观察到,我国中部省份与东部省份、中部省份之间市场分割程度较低,而东部省、直辖市间市场分割程度较高。据此又可以得出市场分割的第二个特征:地区间分割程度呈现出差异性。
基于表1各省市场相对价格标准差绘制我国省域市场分割地图,并依据表2相邻省份省际相对价格标准差指标绘制省际产品市场分割度。如图2所示,以省会驻地间联系线的宽度表征省域市场分割程度,连线越宽表示市场一体化程度越高,反之,连线越细则表示市场分割程度越高。可以直观地看出,与普通认识不同,我国省际市场分割程度较高的省份恰恰是处于经济规模较大的区域,如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而省际市场分割程度较低的省份则处于华北、西北和中部地区。此外,华北和中部地区产品市场整合程度要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在我国目前省域基于财税和政治晋升激励的地方政府竞争条件下,GDP排名接近的发达省域间竞争结果往往导致区域市场分割加剧。而华北地区尤其是京津冀地区则因为行政级别差距,从而恰恰导致区域合作更容易形成。
表3 地区市场分割的实证结果
为进一步研究相关因素对市场分割趋势的影响程度,本文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方程,基于已有研究,影响市场分割的因素主要有以下3种指标:开放经济指标、地方保护指标和运输成本指标。本文将分别选取相应变量衡量这3种指标,并重点考察地方保护对市场分割的影响。计量模型如下:
其中,SEGijt即i,j两省份的相对价格差异的标准差取对数,并定义为t年i,j两省份的市场分割度,共有28年(1986-2013年)378对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该指标越大,说明市场分割度越大。解释变量均为两省份各影响因素比值取对数形式,均滞后一期,即选用两省份1985-2012年的相关指标的比值进行测度,这样测度的意义在于:使用相对数测算,可以避免将不同地区对市场分割的不同影响力等同化;使用滞后一年的数据可以减少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相互影响,也可以更好地说明各因素对市场分割趋势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具体变量的定义如下:
EXP,出口额占GDP的比重。出口可以快速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当地产业结构升级,一定程度能够缓解当地就业压力,因此地方政府具有较强的动力为本地出口企业提供各种优惠条件以促进产品的出口。INV,政府直接投资,本文将政府基础建设投资作为度量政府直接投资的变量。ZCY,财政支出压力。各省预算内支出比上各省预算内收入。该指标直接衡量了财税激励因素对市场分割的影响。RGDP,两地区GDP增长率,该指标衡量在地区竞争中,政治晋升因素对市场分割的影响。SOE,国有企业职工人数占总职工人数的比重。该指标越大,国有经济比重越高,政府对市场的控制力越强;同时,该指标越大,意味着该地区的隐性失业压力越大,企业及政府所负担的社会责任也越高。PGDP,人均GDP。该指标表示某省(市)经济发展水平。该指标越小,则该省(市)经济发展越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作为衡量地方政府政绩的重要指标之一,使地方政府有直接参与当地经济活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动力。TRA,刻画地区间运输成本大小。指两个地区省会城市之间的距离除以两个地区内部运输网络密度之和。这个值越高,说明运输成本越大,两地商品交流越困难。
分析认为,GDP增长率、政府财政压力、国有企业职工人数、政府直接投资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地方政府对当地经济的保护动机。出口额可以反映对外经济的发展水平。而对交通的度量可以反映运输成本。在实证分析过程中,着重分析的是地方保护对市场分割的影响程度及方向。
依照前文建立的计量模型,对上述变量进行回归,最终得到3个回归方程。对3个方程依次进行了Hausman检验,3个方程均在1%的水平下拒绝随机效应模型,因此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描述变量间的关系,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从结果来看,对于进口额占当地GDP比重较大的地区而言,由于市场容量有限,为保护本地产品的市场,该地区有较大的动力进行市场分割。进口规模较小的地区,市场分割程度也较低,这说明进口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将阻碍本地区与其它地区的市场整合。出口额占当地GDP比重越大的地区,市场整合程度也越高。如果当地出口企业能以一体化的国内大市场为依托,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实现成本的最小化,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得到大幅提高,当地经济也将得到快速发展,因此,出口规模较大的地区有动力促进市场一体化。
GDP增长率差距与市场分割程度成较弱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GDP增长率差距越大的区域市场分割程度越低,越容易形成地区合作。人均GDP与市场分割程度呈负相关,说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有动力进行市场分割。因为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往往是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生产技术落后、产品竞争力较低的地区,当地政府只能采取地方保护措施、分割区际市场以保护当地产业,以防在竞争力较强的一体化市场中,当地产品被逐出市场。
政府财政支出占收入比重越高,地区间市场分割程度也越高,这说明当地方政府在面临较大的财政压力时,为维持政府的正常运转,及时提供公共服务,有动力保护当地企业快速发展,通过非市场行为干预市场活动,以实现其财政收入最大化的目标。国有企业职工人数占总职工人数的比重越高的地区,经济国有化程度越高,政府对市场的控制力也越强,越容易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为缓解当地隐性失业的压力,实现当地利益最大化,政府越有动力阻碍市场一体化进程。此外结果显示,政府直接投资对市场分割的影响不显著,而运输成本对市场分割影响非常弱。
本文利用1985-2013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测度了我国国内商品市场分割程度及变化趋势。实证结果显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商品市场的整合趋势日渐明显,市场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省际市场分割程度较高的省份恰恰是处于经济规模较大的区域,如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而省际市场分割程度较低的省份则处于华北、西北和中部地区。此外,华北和中部地区产品市场整合程度要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对引起市场分割的因素及影响程度分析后发现,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国有企业就业比重、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程度、地区GDP增长差异程度对市场分割具有显著影响。其中,进口规模对本地区与其它地区市场整合起阻碍作用,而出口规模则对市场整合起到促进作用;GDP增长率差距越大的区域市场分割程度越低,越容易形成地区合作,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则更有动力进行市场分割;而当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越大、经济国有化程度越高,政府阻碍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动机就越强;而研究模型显示以两地省会城市之间距离除以两地内部运输网络密度之和所表征的运输成本对市场分割影响并不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这也反映了我国市场分割原因更多体现为制度上的地方保护主义。
1.Fan,C.Simon and Wei Xiangdong,“The Law of One Price:Evidence from the Transitional Economy of China,”2003,www.hiebs.hku.hk/events_updates/pdf/weixiangdong.pdf
2.Naughton,B.,“How Much Can Regional Integration Do to Unify China`s Markets?”,Conference for Research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cy Research,Stanford University,1999
3.Parsley,David C.and Shang-Jin Wei,“Limiting Currency Volatility to Stimulate Goods Market Integration:A Price Based Approach”,NBER Working Paper 8468,2001
4.Poncet,S.Measuring Chines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3(1)
5.杨开忠.迈向空间一体化[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6.陆铭,潘慧.政企纽带—民营企业家成长与企业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陆铭,陈钊.收益递增、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的分割[J].经济研究,2004(1)
8.赵三武,钱雪亚.基于价格指数法的我国劳动力市场区域一体化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4(21)
9陈广汉,张应武.中国地区相对价格收敛与国内市场整合[J].大珠三角论坛,2009(3)
10.黄赜琳,王敬云.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来自中国的经验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6(2)
11.邢伟波,李善同.本地偏好、边界效应与市场一体化[J].经济学(季刊),2009(4)
12.邢伟波,李善同.引力模型、边界效应与中国区域间贸易:基于投入产出数据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0(10)
13.白重恩,杜颖娟.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经济研究,2004(4)
14.杨海水.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研究— 基于产品和要素不完全流动视角[D].复旦大学,2005
15.傅建武.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协调博弈失败与职能转变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4
16.平新乔.中国国有资产控制方式与控制力的现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3)
17.龚冰琳,徐立新.中国的地方保护主义:直接的微观证据[J].经济学报,2005(2)
18.方军雄.市场分割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害—来自企业并购的证据[J].财经研究,2009(9)
19.范子英,张军.财政分权、转移支付与国内市场整合[J].经济研究,2010(3)
20.夏立军,陈信元.市场化进程、国企改革策略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内生决定[J].经济研究,2007(7)
21.赵永亮,才国伟.市场潜力的边界效应与内外部市场一体化[J].经济研究,2009(7)
22.甘家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市场一体化的影响研究—以云南及其毗邻省为例[J].南开经济研究,2013(6)
23.范剑勇,林云.产品同质性、投资的地方保护与国内产品市场一体化测度[J].经济研究,2011(11)
24.陈宇峰,叶志鹏.区域行政壁垒、基础设施与农产品流通市场分割—基于相对价格法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4(6)
25.罗党论,李晓霞.市场分割与企业联盟—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的经验证据[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26.孟蒙.我国省际市场分割度的趋势研究—基于非线性平滑转换模型[J].金融经济,2014(10)
27.邓明.中国地区间市场分割的策略互动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4(2)
28.赵奇伟,熊性美.中国三大市场分割程度的比较分析:时间走势与区域差异[J].世界经济,2009(6)
29.张昊.再议国内区域市场是趋于分割还是整合— 对测度方法的探讨与改进[J].财贸经济,2014(11)
30.张昊.国内市场如何承接制造业出口调整—产需匹配及国内贸易的意义[J].中国工业经济,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