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机动部队复活?“出云”级并非目标舰
费 米
据日本《朝日新闻》8月27日消息,日本海上自卫队最新型准航母DDH-184舰在横滨船厂正式下水,日本海上幕僚监部宣布,该舰被命名为“加贺”号,属于“出云”级2号舰。“加贺”号的命名、下水仪式非常隆重,彩带环绕着巨大船体,船体入水后还有彩球和鸣炮祝贺。
尽管日本官方宣称该舰为“护卫舰”,但是按照国际上对海军舰艇的划分,“加贺”号可划为直升机航母。“加贺”号满载排水量达2.7万吨,全长248米,宽38米,舰员编制470人,配备9架反潜直升机,未来也能起降自卫队从美国采购的“鱼鹰”倾斜旋转翼飞机。如果日本为其配备美制F-35B垂直起降战机,它更可摇身一变成为轻型航母。根据“加贺”号的工程进度,预计在2017年正式服役。
“加贺”号作为二战时期日本帝国海军的绝对主力,是对外侵略的急先锋。“加贺”号原本属于八八舰队计划下的“加贺”级战列舰,按照设计参数,其排水量达到4.4万吨,属于“长门”级战列舰的后续型号。原本“加贺”号要顶替“天城”号,被纳入改装航母计划。如果剧本按原来的时间轴继续发展下去,“加贺”号因《华盛顿条约》的限制,会被当做鱼雷试验靶舰被击沉。
时运急转的“加贺”号凭借其4.4万吨的排水量和超过80架的舰载机群,一跃成为日本帝国海军的主力,改装之后的“加贺”在“信浓”号服役之前是日本海军吨位最大的航母。1932年,“加贺”号舰载机群对上海战场进行了空袭作战,同时还轰炸了苏州和杭州。1937年,“加贺”号继续加入对上海周边地区的空袭行动,支援日军作战,期间还爆发了舰载机群与陆基战斗机之间的空战。经过1年多的改装后,“加贺”号对阻拦索、飞行甲板和机库进行升级,配备更先进的零式战斗机,准备参与1941年的偷袭珍珠港。
在珍珠港事件中,“加贺”号派出2个舰载机攻击波次,与其他5艘航母完成了偷袭任务。1942年,“加贺”与“赤城”“苍龙”“飞龙”号航母空袭达尔文港,同年6月终于走到终点,在中途岛海战中沉没。根据史料记载,“加贺”号是中途岛海战中最惨烈的一艘航母,由于前后至少发生7次爆炸,损管无效后火势无法控制,致汽油槽发生大爆炸,最终舰体断成两截沉没。
如今的“加贺”号继承了二战时期“加贺”号航母的舰名,当仁不让成为日本海上自卫队最大的水面舰艇,也是东北亚地区最强大的直升机母舰。2010年,“加贺”号开工建造,标准排水量1.95万吨,满载排水量2.7万吨,对空搜索采用OPS-50雷达,“日向”级上使用的垂直发射单元被取消,雷达系统和防空武器系统被弱化,但航空支持能力更加突出。“加贺”号目前只搭载舰载直升机,配置为7架SH-60K和2架MCH-101扫雷直升机,必要时也可以增加直升机的数量。但“加贺”号的细节设计暗示,弱化雷达和武器系统的目的在于增强其航空作战能力,舰岛后方的升降机布局已经按主流轻型航母进行设计,适合固定翼舰载机进入机库。
与“加贺”号同期建造的2万多吨级直通甲板两栖舰大多使用了坞舱设计,目的在于多用途化,同时节省经费。但“加贺”号并没有坞舱设计,因此两栖作战似乎不是它的主要用途,也从侧面证明海上自卫队想要的是一艘以支持舰载航空兵为主的直通甲板航母。就像美式航母那样,除了自身防卫需要的近程武器外,其余的空间全部为舰载航空兵服务。因此,“加贺”号倾向于以使用F-35B战斗机为主,舰队的防空和反潜交给编队内的其他舰艇,整体协作分工类似于美军航母编队。
“加贺”号战列舰排水量达4.4万吨
“尼米兹”级、“出云”级和“日向”级(从左至右)对比图
2000年,在日本海上自卫队第一代直升机护卫舰服役近20年之际,日本公布了2001~2005年中期防卫力量发展规划,这是日本海上自卫队面向新世纪的重要纲领文件。该计划支持,日本海上自卫队逐步将现有的4支八八舰队进行升级,旗舰排水量将达到1万吨以上,主力护卫舰需实现大型化,排水量达到5000吨以上,同时增加采购“宙斯盾”防空舰,提高护卫队群的远洋作战能力。2007年,期盼已久的“宙斯盾”舰“爱宕”级服役,作为日本海上自卫队第五艘“宙斯盾”舰,满载排水量超过1万吨,第二艘“足炳”号也在2008年服役,并计划在2018年前拥有8艘“宙斯盾”舰。
完善八八舰队护航舰只的升级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向”号在2009服役,这是日本第一艘为21世纪网络化作战打造的信息化指挥舰。“日向”号的成功建造暗示日本军用船舶建造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突破了日本海上自卫队不能建造大型军舰的限制。从二战到1990年代末,日本护卫队群的军舰都比较规矩,比较前卫的“榛名”级也只把直升机甲板加长,载机数量增加。“日向”级的问世打破了直通甲板限制,与“大隅”级两栖登陆舰不同,后者仅为直通甲板,更多的时候用来运输物资和车辆,航空支持能力较差。“日向”级拥有完善的航空设施,直通甲板设置4个直升机起降点,可同时起降4架直升机,甲板一侧还有大片停机区,中线前后设置了30吨级的升降机。甲板下方的机库甲板空间足够大,可容纳各种型号的旋翼机,即便搭载F-35B这样的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也不会拥挤。
目前,海上自卫队给“日向”级的标准配置为3架SH-60K和1架MCH-101扫雷直升机,需要时可扩编至11架以上,几乎抵得上一个九十舰队反潜直升机的数量。日本防卫省的数据刻意回避了“日向”级的舰载机数量,只强调可以同时起降4架直升机。“日向”级除了航空支持设施完备外,再也不用像“大隅”级两栖登陆舰那样遮遮掩掩,后者徒有直通甲板虚名,只能当成运输舰使用,“日向”级则不同。作为未来护卫队群的旗舰,“日向”级的探测设备已经武装到了牙齿,装备了日本现役最先进的FCS-3改进型主动式相控阵雷达系统,其性能与欧洲的APAR、EMPAP等处于同一级别,最大对空搜索距离超过200千米,可跟踪300个目标,采用4面阵布局,是该级舰的主要探测手段。此外,上层建筑后方还有1面主动相控阵雷达,用于制导改进型“海麻雀”和“标准”系列舰对空导弹,因此“日向”级具备一定的抗饱和打击能力。
虽然FCS-3改进型要逊于美制AN/SPY-1相控阵雷达,但前者的中低空探测与监视能力丝毫不逊色于“宙斯盾”雷达。在日本最新研发的C4ISR系统指挥下,各作战系统可在数据链的支持下获得最新的战场态势感知,同时汇总到“日向”级的作战指挥室内,为舰队指挥官快速决策提供情报。反潜作为“日向”级的老本行,自然也不会逊色,OQQ-12舰载主被动声呐系统的特点可适用于浅水海域作业,可与直升机声呐浮标、拖曳式声呐联合使用,组成强大的反潜网,可对东海区域活动的潜艇造成不小的麻烦。
“日向”级拥有完备的航空设施
在拥有“出云”级和“日向”级后,日本海上自卫队完成了4个护卫队群旗舰的换装,不仅实现了万吨级指挥舰的梦想,还拥有了直通甲板的航母型舰型。这一幕与日本帝国海军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组建的早期机动部队有些相似,当时日本海军改造了“赤城”和“加贺”号航母,加上早期建造的“凤翔”号和条约型航母“龙骧”号,形成了机动部队的雏形。
20世纪30年代,日本海军早期机动部队的作战任务是拓展日本殖民地,最终目的是掠夺资源。1个世纪后,日本海上自卫队仍然以保护日本海上运输线为中心,建立远洋进攻型舰队是最终目标。日本作为一个岛屿国家,决定了海洋与国家安全是密不可分的,二战结束后至冷战末期,日本一直都奉行防御型战略,如打造以反潜见长的八八舰队,以及升级版的九十舰队。
1983年,日本颁布的防卫白皮书指出,日本海上自卫队需有能力在远洋歼敌,夺取地区性的制海权,保护从日本本土到巴士海峡、东京到关岛的两条1000海里海上航线。2001年,日本开始制定以制海权为主目标的现代海洋战略,2007年出台《海洋基本法》,明确指出在新世纪日本将超出专守防卫的原则,向海洋扩张之势不可避免。近年来,日本海上自卫队借美军行动在印度洋等热点地区频频现身,暗示其扩张型海洋战略开始进入实施阶段,只有强大的舰队才能建立起足够的纵深,保护日本海外资源和海洋生命线。因此,日本海上自卫队21世纪初打造的机动部队还有升级的空间,不排除未来逐步替换成常规航母的可能性。
冷战期间,日本在防御型战略框架下打造出世界一流的反潜舰队,以封锁海峡和战略通道为主,在重点海域猎杀苏联核潜艇。冷战结束后,日本进入战略转型期,扩张型战略在20世纪最后10年进行了精心准备。为配合海上自卫队战略转型,日本建造了“大隅”级两栖登陆舰,试图让自卫队走得更远,作战半径可覆盖整个亚太地区。通过“大隅”级两栖登陆舰的建造,海上自卫队于2006年就开工建造“日向”级首舰,仅仅在“大隅”级第三艘“国东”号服役后的3年。
待两艘“日向”级全部服役后,最新一级的“出云”号于2012年开始建造,2号舰“加贺”号已经下水,定于后年服役。从这个时间表上看,海上自卫队在新时期扩张型战略的指引下开始发展远洋进攻型水面舰艇。对日本而言,下一步发展目标是满载排水量6万吨以上的航母,毕竟“出云”级满载都超过了2.7万吨,用来接替它的必然是排水量更大、载机数量更多的航母。进入21世纪后,日本加速完成战略转型,从“大隅”级两栖登陆舰到第一艘16DDH服役仅用了数年时间,在强大工业基础的支持下,建造出6万吨的常规航母并非难事。在此之前,日本海上自卫队将充分利用“日向”和“出云”级的直通甲板,在巩固反潜技战术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强对舰载航空兵的支持能力,为下一步MV-22和F-35B上舰做准备。
2011年,“日向”级2号舰“伊势”号服役后,日本媒体就披露出一种满载6.5万吨的航母效果图,舰长达285米,宽39米,采用斜角甲板与平直甲板设计,右舷舰岛,F-35C舰载机弹射起飞,几乎是美式航母的缩小版。事实上,6.5万吨的航母与2.7万吨级的轻型航母相比,是质的飞跃,后者虽然也能够搭载F-35B,但甲板布局存在先天性缺陷,战斗力会比带斜角甲板的常规航母所逊一些。6.5万吨航母搭载F-35C后,作战能力与美式航母几乎不相上下,仅是舰载机数量偏少一些,考虑到日本在二战中擅长集中使用航母,因此中重型航母一旦装备海上自卫队,其远洋进攻能力将再不局限于1000海里的海上护航通道。
日本海上自卫队在迈向拥有重型航母的道路上仍然有许多困难,其中最大的因素来自美国。从1991年日本派遣自卫队进入海湾地区扫雷,到派遣海上自卫队舰艇前往印度洋进入阿富汗战场,其海外行动都被限制在美军全球战略的框架中。随着日美同盟的范围逐渐向全球扩散,海上自卫队将担负起更多支援美军作战的任务,也会从中学到更多关于如何运用美式航母编队作战的技巧。即便6.5万吨级配弹射器的目标舰有些遥远,但海上自卫队也不会止步于2.7万吨的“出云”级,2014年7月,日本防卫大臣小野寺五典在美国圣迭戈军港参观“黄蜂”级两栖攻击舰“马金岛”号时表示,日本将考虑引进两栖攻击舰,8月4日,他在东京都发表的演讲中再一次强调了两栖攻击舰的重要性,暗示日本有可能从美国购买两栖攻击舰。
事实上,“黄蜂”级两栖攻击舰对日本海上自卫队而言是个力量倍增器,4.2万吨的排水量能够容纳更多的垂直起降战斗机和直升机,还可以进行水平登陆。从舰型上看,两栖攻击舰仍然是直通甲板,如果“大隅”级得以建造,那么4万吨的两栖舰在非技术层面上也没有问题。日本政府也在2014年度的防卫预算中拨出了专款用于考察两栖攻击舰,购买美军的二手“黄蜂”级仅是一个选项,在技术上日本完全有能力建造出4万吨的两栖攻击舰。如果一切顺利,那么日本海上自卫队有望在2019年获得一艘4万吨的两栖攻击舰,即便选择自行建造,按照日本军工造船业的技术,从2016年开始到2019年3年内完全有能力完工。
“日向”级舰尾的垂直发射装置
日本防卫省的消息称,列装两栖攻击舰的目的除了加强离岛防御外,还可以在发生特大地震等灾害时进行救援。从日本造舰习惯上看,主力舰每个级别至少两艘,第二批次还可能进一步升级,因此在“出云”级之后,日本很可能在未来10年左右列装1~2艘4万吨级两栖攻击舰,甚至把3艘“大隅”级全部替换掉,打造东压最大的两栖战舰群,这符合美日的共同利益。对于带弹射器的中重型航母,美国应该不会允许日本海上自卫队拥有,毕竟这样一来完全可再上演一次偷袭珍珠港。
责任编辑:葛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