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 薇 副教授(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104)
上海自贸区建立给周边江苏、浙江等省份的国际港口物流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在国家“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方针指引下,若在与上海自贸区积极配合、协同发展的姿态下构建江苏国际港口物流产业竞争的核心优势、全面提升综合实力,无疑将有助于江苏开展本省自由贸易园区的筹划和推进,在未来实现自我升华。
江苏省内拥有沿海港口有7个,南通吕四港、洋口港,盐城大丰港、射阳港、滨海港、灌口港和连云港。内河港口也有7个,苏州太仓港、张家港、无锡江阴港、镇江港、南京港、扬州港、泰州港。综合排名前三的是:连云港、南京港、南通港。靠近保税园区的海、江港有3个:南京港、太仓港、张家港。苏南地区空港共有2个:南京禄口机场和无锡硕放机场,也都临近综合保税区。江苏省内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内河航道网络交织,拥有国内一流的便利交通,交通物流业十分发达。江苏应凭籍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研究上海自贸区对经济要素聚集的虹吸效应、改革示范效应、区域联动效应,探讨省内港口物流发展的应对之策。
本文使用PEST(Political System,Economic,Social,Technological)宏观环境分析法,对江苏港口物流产业借助自贸区联动效应的协调发展的内外状况进行客观分析。
国际政治环境方面,美欧经济日渐复苏吹响新自由贸易秩序号角。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元化发展,不同战略力量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机遇和挑战并存,和平发展、共生共赢,广泛合作是当前国际形势的主流。欧美各国在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逐渐开始步出危机阴霾,随着美国对个人、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资产负债表的修复,美国复苏基本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袁志刚,2013)。美国开始着手重构世界经济版图,制定新的自由贸易游戏规则,增加了中国“二次入世”的难度。
国内政策环境方面,“推动服务业大发展”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重点。《江苏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是调整江苏物流产业总体结构、促进经济发展转变方式和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产业政策。《关于扩大启运港退税政策试点的通知》,新增了江苏省连云港、太仓港和南京龙潭港,货物一旦启运即可获得出口退税,出口企业资金周转得以提速。进而有效地减少了大量取道日本、韩国的集装箱中转流失,大大提升了江苏港口航运和出口外贸企业的竞争力。上海自贸区14项海关新政,“先进区,后报关”、“内销选择性征税”、“集中汇总纳税”等税法修改措施也陆续在长江经济带复制推广。
国际经济环境方面,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区已成为两大发展趋势。虽然美国为架空WTO、抵挡中国强大,相继在东西半球分设环太平洋TPP、跨大西洋TTIP,乃至全球的PSA服务贸易同盟,但是中国打破壁垒,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社会活动,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主动协商、努力开拓多边和双边自由贸易区,凭借“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促进中国贸易经济可持续增长成为今后经济发展的趋势(张磊等,2013)。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开放为中国的“二次入世”打下头阵。
国内经济环境方面,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契机打造中国新内生经济带。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不再可持续(朱念等,2012)。拉动内需扩进口、增加服务业在生产总值中的贡献比例,成为中国经济保持7%增速的重要保证。在确定上海自贸区的战略地位后,2014年国家确定了“开发黄金水道,打造长江经济带”的部署,全面提升长江水道及战略腹地的功能,打造国家经济新的支撑带。国际标准深水航道建成,南京港由江港转型升级为海港,南京港的区域性中心枢纽效应将得到几何量级提升,南京港再次有力回归长江经济带航运中心的范畴。江苏省港口业的发展以南京港为龙头,聚集沿江中上游集装箱运量,着重发挥中转港和喂给港口的功能,与上海港保持错位发展。
1.港口物流人力资源相对匮乏,专业技术人才数量缺口巨大。据统计,“十二五”期间,中国物流业每年需新增就业人员约140万人,目前高等院校物流专业每年的毕业生40万人,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占五六成,由于行业作业环境特殊和艰巨,转行跳槽、流动性大也成为普遍现象(陈进栋等,2012)。因此总体而言江苏省人才缺口巨大,近5年也不会达到饱和状态。目前港口物流作业人员主要来自于传统的仓储和运输业,面对需要大量国际港口物流相关知识的港口业务操作,急需进行业务流程、行业标准、服务规范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随着江苏省建设国际航运枢纽力度的加大,对使用现代港口设施设备,进行仓储、包装、装卸搬运等服务技术人员及其港口物流高层管理人员的需求必然持续增长。
2.港口物流人才培养缺乏特色,本专科院校培养力度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差甚大。在江苏省内进行相关调研后,数据统计出物流企业从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占到35%,高中以上学历占65%。据全美物流职业调查,90%以上从业人员具有学士学位,近一半人拥有硕士学位,20%以上具有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目前省内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学历水平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物流行业的平均水平。目前江苏省内开设港口物流专业的本专科学校不多,而且在港口物流学科体系的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上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论证,在师资和经费投入方面力量明显不足,综合各类因素显示当前的港口人才培养还远未达到港口物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1.进行新型港区技术改造,以信息化手段促发展。决定出口商品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就是物流成本比重,降低物流成本首先就要有强大的物流支撑体系。江苏省物流体系比较全面,不仅拥有密集的公路、铁路、内河网络,而且还拥有航空资源和356公里的输油管道。目前港口物流设备资源丰富,仓储、堆场面积不断增加,在采用一体化、模块化、绿色可循环的新型材料打造港区的仓储、物流中心,加强专业设施的技术改造、提高效率、通过产业协作加以整合利用;2013年全国首个省级电子口岸“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口岸申报平台”在江苏顺利运行,全省14个主要港口通过一次性录入申报资料,快速向海关、商检等重要部门传递对口数据,接受监管;通关手续也采取三个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信息化的手段,促进了国际物流海运的便利化,也有效降低了成本。
2.倡导绿色节能减排,打造国际物流新趋势。江苏省近年来一直在贯彻国家节能减排的低碳行动实施方案。不仅对钢铁、石化、玻璃建材和有色金属等高污染行业大力整治,对沿江沿海经济带的众多港口和各类运输工具也制定了严格的减排目标,狠抓能源生产和消耗方式的转变,以技术改造为主要抓手,促进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冯湛青,2014)。江苏省港口物流体系庞大,要实现全方位的绿色低碳物流,必须依靠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合理使用。利用先进的深水挖掘技术,江苏将建成12.5米深的航道上延至南京港,届时各类大型海轮可择时直抵南京港、南通港和太仓港,预计每年可节省海运油耗200万吨,减排600万吨。江苏省依托科技推进新兴海洋经济的产业发展,至2015年科技对全省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将达60%。
各港口应根据区位经济优势,充分完善自身各类标志性大宗货物的集疏运设施建设,开发港口新功能,为国内在新贸易平衡下进口大宗资源型产品创造强大的基础条件;推广“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口岸电子申报平台”的使用,提高国际航运船舶的通关效率,实现“一站式”信息录入、申报、审批手续,协同海关、边检,促进国际海事便利化,推进江苏沿江沿海港口物流一体化。另外,可通过多种方式建立港口物流产业战略联盟,培养若干省内的龙头物流企业,整合分散资源,避免业内恶意竞争,由核心竞争能力强的品牌港口物流企业牵头,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2013年新制订的国家环保法规更为严格,探讨和分析中国港口物流运输低碳发展的政策与策略、港口基础设施投融资、低碳技术体系、绿色物流组织方式等课题有着积极的意义,倡导节能减排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在港口物流设施建设、运营以及物流工具制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逐渐形成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港口运输的发展模式。发展港口物流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推动绿色增长,是新自由贸易时期的发展趋势,将引领港口物流金融产业未来发展的潮流。
物联网(IOT)为港口物流的金融监管活动提供了高效的硬件支撑,利用无线射频(RFID)技术的电子标签和二维码,对监管范围内的所有物品植入DNA密码,通过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将采集到的数据录入处理系统,实现对物品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并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的互换和共享。物流金融多方参与人在智能物流体系下的动态质押物监管的效率得以提高,保障金融机构在经营风险增加的时候能及时通知借款企业适当提高保证金或重新增补良好质物,抑或中止,有效降低银行甄别信息的成本和融资风险。
现代国际港口物流业是典型的跨行业、跨部门,技术、资本和劳动要素紧密结合的新型服务行业。现代国际港口物流业急需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港口物流人才存在明显的供需结构性失衡。为保持江苏港口物流业与上海自贸区的协同发展,为上海自贸区及江苏国际港口物流人才铸造人才蓄水池,应该在港口物流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设置、创新理念方面加大多层次的港口物流人才梯队的建设,以满足未来江苏发展国际物流及航运业的迫切需求。
政府部门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一方面要对江苏物流企业因势利导,充分利用临近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区位优势,合理协调本区域内外分工和功能定位,鼓励港口物流企业向综合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应该在政策法规、税收、土地、市场准入、金融扶持、保险优惠、车船入籍和年检方面,学习世界著名港口的成功管理经验,大力发展临港经济,为江苏港口物流企业提供大量优惠扶持政策,激励江苏港口物流向国际先进港口发展。
江苏国际港口物流产业针对性地改进经营方式,应时而动,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上海与江苏的物流产业区域分工和联动发展。政府应进一步为江苏港口物流企业提供更多优惠扶持政策,激励港口经济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1.袁志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战略研究[M].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张磊,蔡会明,邵浩.贸易政策分析实用指南[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
3.朱念,蓝小海.北部湾经济区石化物流的发展现状和对策思考[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7)
4.陈进栋,韦素琼.海西区物流发展分析与“轴-辐”物流网络构建[J].自然资源学报,2012(10)
5.冯湛青.国际物流与风险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