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水质全程管理的思考

2015-01-03 22:01:25周莉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年21期
关键词:供水管饮用水水源

周莉

(潍坊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处,山东 潍坊 261041)

关于加强水质全程管理的思考

周莉

(潍坊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处,山东 潍坊 261041)

城市供水水质安全关系到城镇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切实加强水质管理工作,这项管理工作涉及从水源到水龙头的整个过程,需要结合各地具体实际,建立全程无间断的水质管理工作,保障居民饮水安全。

饮用水;水质管理;在线预警

1 加强水质全程管理的重要意义

饮用水从源头到龙头的全程管理包含以下5个环节:水源水质管理、出厂水水质管理、管网水水质管理、二次供水水质管理、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对饮用水实行全过程无缝隙的管理,可以保障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 水质全程管理现状

2.1水源水质情况

从整体上看,我国的水资源充足,但我国水资源的分布严重不均。饮用水水源分为地表水型水源和地下水型水源。地表水型水源受上游污水直排、生活垃圾和农业污染的影响,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加上季节性的藻类污染等因素整体导致了水质安全的不稳定性。地下水型水源容易受到地质结构性影响和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导致水源总硬度、硫酸盐、硝酸盐、氨氮等超标问题。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水源水质恶化形势日趋严峻。

2.2出厂水水质情况

目前,我国的水处理工艺仍是以常规的“混凝、沉淀、过滤、消毒”为主导。常规处理工艺的优势在于对浊度和细菌的去除,而对于病原微生物、重金属污染物或者具有溶解性的有机物的去除却收效甚微。目前,供水企业大部分都采用液氯消毒,水在氯化消毒时,其含有的有机污染物与氯相作用,既增加了氯耗,又影响了消毒效果,而且还生成了多种氯化消毒副产物,这些产物影响人体健康。从2007年7月1日开始,我国采用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检测项目由原来的35项增至现在的106项,主要是增加了消毒副产物和微量有机物等毒理性指标,因此仅仅依靠现有的水质检测技术,已经难以保证高标准的供水安全的要求。

2.3管网水水质情况

饮用水经供水企业处理后,还要流经数十公里乃至数百公里的供水管网,饮用水在管网内的流动时间一般要经过数小时,有的可能要经过数天,这期间水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余氯等与管壁作用,可以引起管壁锈蚀,管材自身释放的有机物也会促进微生物的生长。我国供水管网主要使用的是金属管材和非金属管材,如铸铁管、球铁管、钢管、混凝土管、塑料管,普遍存在管网老化、管道安装工艺和材质不达标的情况,导致供水管网抗冲击和抗腐蚀能力变弱;供水管网锈蚀严重,黄水、浑水现象时有发生;维修、抢修不规范,管道施工不按规定清洗消毒,管网水质存在突发性的浊度升高、余氯迅速衰减等问题。

2.4二次供水水质情况

随着城市的发展,高层建筑日渐增多,二次供水规模越来越大,但是二次供水屋顶水箱、蓄水池和泵房的设计标准和要求并没有与时俱进,很多地区和城市都没有出台二次供水管理办法,二次供水管理无章可循。目前,我国二次供水设施很多都存在蓄水池密闭不严的问题,二次供水管理机构、管理职责不清,不按时对蓄水池进行冲洗消毒,蓄水池中细菌、病毒、原生动物、藻类等超标,影响了居民的饮用水水质。

2.5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情况

我国水质预警技术起步较晚,初步在水质自动监测、快速分析等预警体系指标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现有的供水水质在线监测体系对于在线监测和自动评价分析相当匮乏,对于水质的监测依然以实验室化验为主,大多都停滞在数据收集和管理的层次,不能充分的发挥出应有的监测预警作用。再者,上到国家、省局再到城市监管部门,各级的信息报送体系还不完善,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的两级网、三级站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水质基础信息均来源于一个个的水源监测站,其信息琐碎散乱,难以集成和共享,而且水质信息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环保、水利水文、地矿、城建、卫生防疫、技术监督等部门,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信息共享的水平比较低。

3 构建水质全程管理的几点建议

3.1做好水源保护

应加强对水源地及原水流经地区的保护。尤其要注重对水源全流域的保护,通过跨省市跨部门的协同合作,减少对水源的污染排放。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应进一步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开采深层承压水。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鼓励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养殖业污染,保证水源水质达标。

3.2提高水质检测水平

改进水处理工艺,采用检测新技术。由于水质检测工作专业性强,检测技术更新快,需要不断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水平,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加大对检测实验室硬件的投入,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推进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完善水质上报、分析、评价机制。做好水质检测数据的采集、制表、加工、分析、存档和上报工作,在对数据进行及时、准确加工的基础上,结合报表、曲线或者图表等对水质数据进行统计,通过对比分析,及时发现水质异常数据,并对技术参数和水质工艺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出厂水水质达标。

3.3加强供水管网管理

不论是金属管材还是非金属管材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因此在进行管材的选择时,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水质的特点和施工的标准要求,加强供水管网施工管理,严格供水管网的安装和维护,保障好市政给水管道的施工质量,减少管网水质受污染的几率。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逐步对老旧管网进行改造,更换新型材质的供水管网。建立供水管网管理制度,内容涵盖管网三定冲洗制度、管网阀门开启制度和管网爆管恢复冲洗制度等,保证管网水质达标。

3.4加强二次供水管理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二次供水管理工作的重视,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 《二次供水管理办法》和 《二次供水设施建设技术标准》,规范二次供水的管理,明确二次供水设施责任主体,明确和提高二次供水设施的设计标准和要求,明确二次供水设施的产权和监管责任,保障居民最后一公里用水安全,保证管网末梢水质达标。

3.5构建水质监测预警体系

从水源水到龙头水的全过程管理,需要构建由水利水文、建设、卫生防疫等部门组成的水质信息横向沟通网络平台,实现水质管理渠道畅通、水质信息数据共享。建立水质在线预警监测系统,涵盖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水质数据采集与集成、信息展示、预警分析和应急决策等功能,为防止因突发性水源污染引起的重大供水事故,保障供水安全,做到对突发性水质事故的提前和及时报警,构建起企业自检、强制抽检、在线预警监测和应急流动检测的四级水质监测工作架构,真正搭建起从源头到龙头的水质全程管理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海亮,周云,孙坚伟,等.二次供水常见水质问题及防治技术[J].净水技术,2010,29(4):71-74.

[2]雷紫炎.给水管道工程设计中管道材料的选择探析[J].广东科技,2013(8):34-39.

[3]严晓军,陈伟.浅议城镇供水水质安全[J].山西建筑,2010(23).

10.3969/j.issn.1673-0194.2015.21.116

X832

A

1673-0194(2015)21-0217-02

2015-06-30

猜你喜欢
供水管饮用水水源
保护水源
品牌研究(2022年18期)2022-06-29 05:33:24
二次供水管道漏损预警方法的分析和选择
供水技术(2022年1期)2022-04-19 14:11:44
GC-MS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的2-MIB和GSM
供水技术(2022年1期)2022-04-19 14:11:42
市政工程供水管网运行管理
桂林市供水管网在线水力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初探
供水技术(2021年2期)2021-07-16 07:30:10
南水源头清如许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18
寻找水源
饮用水污染 谁之过?
食品界(2016年4期)2016-02-27 07:36:15
用EPANET确定供水管网的最不利配水点
我国将整合公布包装饮用水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