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小琳(北京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北京 100033)
过去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给银行业带来长期繁荣,中国银行业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带动下,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经济规模的增长带动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快速增长,2003年至2013年期间,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年均增长达18.6%,税后利润年均增速超过35%。
以往经验表明,银行资产规模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规模的增长。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宏观经济对银行资产增长的支撑作用减弱。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人口红利消退、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金融脱媒以及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国银行业呈现增长规模趋缓、信用风险加剧、利息收入减少、非银行机构对银行传统业务替代等趋势,商业银行面临更为复杂且相互交织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然而,机遇与风险共存,在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也会迎来消费升级、养老金融、金融创新、信息技术发展等新机遇。在经济从追求数量粗放扩张转变为追求质量集约增长的大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也亟需完成从粗放式经营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
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的增速处于上行通道,经济下行基本是非趋势性的波动。未来中国经济将经历一个从高速增长(8%-10%)向中高速增长(7%-8%)换档的过程。以往政府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时,往往通过宽松货币政策,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未来政府将不再寄希望通过刺激来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对经济增速的容忍度放宽。经济中高速增长不是短期的波动,将成为新常态在中长期存在。
以往政府采取的扩大投资刺激经济的政策,曾一度带来银行信贷规模快速扩张。银行在过去十年的繁荣发展也得益于投资扩大、经济增长的支撑。未来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过程中,经济增速放缓,部分企业运行困难、资金链紧张,这将导致银行所面临的信用违约风险加大。在经济增长的新常态下,银行资产增长速度趋缓,行业发展将逐渐驶入慢车道。
与欧美发达国家依靠消费驱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不同,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钢铁、化工为代表的重工业发展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金融危机后国家为了“保增长”,先后出台了4万亿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大规模高铁建设计划,拉动了钢铁、有色、水泥等行业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加剧了这些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持续,过剩行业的产能与我国的经济体量不匹配,实现产业升级、完成过剩行业去产能,调整产业结构失衡现象势在必行。
在工业化中期及后期,工业的高速发展提升了对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需求,银行在工业领域尤其是重工业领域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银行在这些领域的信贷投入为银行赚取了可观的利润,但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银行在“高污染、高能耗”等重工业领域的信用风险敞口明显加大。另外,目前银行贷款风险主要集中于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以及产能过剩行业。地方融资平台与房地产贷款中大量资金也最终流向产能过剩行业。在去产能过程中,过剩行业企业贷款违约现象将造成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银行不仅面临信用风险,还同时面临产能过剩行业的信用违约风险向上下游行业和关联产业链蔓延的局面。
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经验来看,房地产价格和劳动力拐点密切相关,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上升将拉动房地产价格上涨,当劳动力人口占比见顶时,房价开始转向。根据联合国预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大约会在2015年左右停止增长,人口红利将在2025年下降到全球平均水平。
人口结构的变化将会改变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结构,人口红利的消失将会导致房地产价格下滑,未来我国房地产泡沫面临破裂风险,商业银行面临房地产市场崩盘的系统性风险。对于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来说,个人住房贷款是主要内容。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的转变将导致人口对住房需求逐渐下降。从长期来看,未来“倒金字塔”型的人口结构将会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需求增长起抑制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利率被政府管制,处于偏低水平。目前我国民间融资利率、信托产品收益率以及理财产品收益率均高于基准利率,也验证了我国基准利率水平偏低这一结论。当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将由原本的政策管制转为市场定价,利率水平将会上升,全社会融资成本将增加,利率波动将更加剧烈频繁。
国外经验表明,在利率市场化的实施过程中以及随后几年,对商业银行造成的影响较为明显。第一,净息差是我国银行业盈利的利器,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存贷款利差收窄,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受到挑战。第二,利率市场化后带来的存款利率上升,导致银行经营成本增加;贷款利率上升,由于逆向选择效应,市场上借款人风险偏高,导致银行贷款信用风险加大。第三,利率放开管制之后,各金融机构从以往的非价格手段竞争转为利用价格手段竞争,日益激烈的竞争易使银行从事高风险活动。第四,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率的波动更加频繁剧烈,银行更易出现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加大。在短期内,利率市场化将使得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但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与盈利能力。
金融危机后,为刺激经济增长,各地纷纷出台巨额投资计划,各种建设性资金需求快速增长。为了应对不断增长的投资支出,地方政府举债经营,主要通过银行贷款和地方融资平台等渠道来为财政支出提供资金来源,导致地方债务风险积聚。
由于地方债务对土地财政依赖大,地方政府当期的偿债收入基本上来源于预算外的土地出让金。当遭遇紧缩性房地产调控时,房地产市场表现不佳,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大幅下降,部分过分依赖土地财政的地区可能出现流动性紧张,甚至是偿付危机。如果地方政府债务出现不良贷款,将导致银行总体的不良贷款余额上升。有相当部分银行贷款为土地抵押贷款,土地价格波动将影响银行的贷款质量。此外,由于接近60%的贷款都是由地方商业银行发放,由于其资产规模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差。虽然各家商业银行按照监管要求,不断收缩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规模,但地方债务金融巨大,一旦出现问题,已有贷款存量对于银行系统的风险也不容忽视。2014年10月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政府融资方式进行了规范,采取发债和与社会资本(PPP)合作模式,融资平台不再承担后续融资功能。地方政府发债拉开序幕,同时也意味着银行向其融资平台大量投放贷款的终结,这将对银行原有的贷款类及平台类融资业务形成抑制。
随着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化,股票及债券市场的逐渐完善,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直接融资成为越来越多企业获得资金的方式。直接融资比重逐渐上升,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比重下降,融资方式的多样化使得企业对从银行获得融资的依赖下降。银行在社会融资中的重要性和比例降低,商业银行面临“金融脱媒”现象。同时,不断创新的理财产品层出不穷,对银行传统的存款业务形成替代。
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同时出现的金融脱媒对银行的传统业务形成部分替代。金融脱媒对银行负债端的影响直接表现为存款流失,资金来源波动更加频繁,银行负债成本上升;对银行资产端的影响表现为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银行对贷款的议价能力下降。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逐渐替代传统支付,P2P 网络贷款平台井喷式发展,余额宝迅速扩张,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渗透越来越强。与传统银行业相比,互联网金融具有成本低、更便捷、覆盖面广等特点,其发展模式给传统银行业带来巨大挑战。
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的发展改变了银行在资金支付领域一枝独秀的局面;P2P网络信贷等互联网融资模式的形成挑战了银行在信贷融资领域的地位;余额宝等理财产品规模的攀升抢夺了银行负债端资金来源。互联网金融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对银行业传统的经营模式、物理渠道等形成冲击。互联网金融特有的低成本、销售平台和大数据等优势也将对银行传统零售业务造成冲击。
新兴行业在生产经营和技术研发活动中需要大量稳定的资金来源。然而,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贷款发放投向看,无论是大型银行还是中小型银行,均偏重对传统制造业的支持;同时,在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政策中,针对中小服务业企业的金融支持仍属短板。可以预见,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大趋势下,以现代化农业、高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众多新兴产业将大有可为。商业银行应合理配置信贷资源,逐步向新兴产业倾斜,为新兴产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优化自身信贷结构。
我国经济增长的驱动模式正由以往的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转变。根据国际经验,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比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更加稳固和持久。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居民个人收入提高,未来扩大消费将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金融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未来我国消费金融将进入“黄金发展期”。商业银行在未来可有针对性的巩固和发展消费信贷的增长领域,加大汽车、住房、教育、旅游等领域的消费信贷发放,充分利用消费金融发展契机,优化自身信贷结构。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老年群体掌握着大量的财富,人口结构向老龄化转变给养老金融带来发展机遇。首先,人口老龄化将会改变人们的储蓄和消费行为。由于老年人对于风险的偏好低于年轻人,他们对于安全性资产的需求相对较高。从长期来看对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及保本型或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形成利好,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带来机遇。其次,国家鼓励发展老龄产业,政策扶持、社会资源倾斜对相关产业(如医疗器械、健康医药、养老保健等)带来发展利好。商业银行目前对养老相关产业金融服务支持缺失,未来有较大发展空间。
利率市场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和经营管理带来冲击,但同时也倒逼商业银行去主动创新,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从海外金融市场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过程本身也是银行不断推进金融创新的过程。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商业银行为规避利率风险会不断进行金融创新。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无论是在深度还是频率上均有所加深,商业银行出于避险需求对利率衍生品需求增长,交易量大幅提高的同时也会带来商业银行交易账户收益的增加。
虽然互联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对商业银行的经营造成了冲击,但也为传统金融注入了发展活力,可以说互联网金融开启了金融变革的新时代。大数据的发展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进一步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业在互联网金融的大潮面前,应充分利用既有优势,大力发展互联网技术,实现传统金融互联网化,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未来的金融竞争。
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银行业的经营过于依赖存贷款业务,中间业务发展相对滞后,银行业三大业务出现短板。严重依赖利息差的盈利模式使得银行对存贷利差的敏感性较高。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等趋势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银行存款搬家、负债成本上升、净息差减少、贷款议价能力下降等问题,以往银行依靠利息收入来实现快速增长的时期一去不复返,国内银行业向中间业务转型是大势所趋,未来中间业务将是银行业利润增长的新动力。
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起步较晚,发展不成熟。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对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冲击,商业银行才逐渐对中间业务重视起来。但目前许多银行仅把中间业务作为传统业务的补充,并未真正意识到中间业务的重要性。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低,有较大的成长空间。中间业务发展的基础是中间业务创新。未来中间业务创新应更注重科技含量,从以前的存款、贷款、票据、结算等领域的创新逐渐转向期权、期货、票据发行便利等复杂的产品创新。在新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应将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与资产、负债业务并重,作为商业银行发展的三大支柱,将发展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未来的重点经营战略。
我国正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转变,消费结构升级必然带来消费金融发展的新机遇。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推出一系列刺激消费和推动消费信贷发展的政策,消费信贷在过去几年内快速增长。即便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消费信贷占GDP的比例仍偏低,国内消费信贷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在我国消费信贷的结构种类中,个人住房贷款占绝对比重,信用卡消费信贷保持强劲增长,汽车消费信贷日趋成熟,一般性消费信贷发展较弱,消费信贷结构发展极不平衡。从政策层面来看,一般性消费贷款的领域,如教育、医疗、旅游度假等也是政策刺激国内消费的领域,未来一般性消费贷款将成为我国消费信贷的重要增长点。商业银行在加大发展消费信贷业务的同时,更应注意优化消费信贷结构,拓展除个人住房贷款、信用卡消费信贷以外的其他消费信贷领域,将资源向有较大发展空间的一般性消费信贷领域倾斜。
由于目前我国银行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趋同,竞争日益激烈,银行业大有发展成为“红海”之势。公司客户尤其是大公司客户给银行带来的利润减弱,银行需要拓展新的市场与客户来增加收入,零售业务成为各家银行发力的重点。同时,为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存款分流、负债成本上升等影响,各大银行纷纷拓展渠道,将客户与业务重心下沉,从以往的注重抓住大客户向开始吸引小客户进行转变,布局社区银行则是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的有益尝试。银行通过渠道下沉拓宽零售渠道,向社区客户提供贴心的金融产品服务,覆盖更多的中小企业与中小客户。
与之前客户需要到银行网点排长队等候柜员办业务不同,社区银行将服务直接延伸至社区门口,社区居民随时下楼即可办理业务,这极大的方便了附近居民。社区银行业务使银行从“让客户走进网点”转向“银行网点服务走向客户”,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金融服务问题。发展社区银行是银行由以往的粗放式经营转向精细化经营的新型途径,是实现居民受益、银行获利的双赢战略。
老龄化趋势使得养老金融具有较大发展空间,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可向个人养老金融产品创新、老年群体财富管理和养老产业金融三个方向发展。第一,加强产品创新,推出“银发理财产品”。商业银行在分析老年群体消费习惯与风险偏好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推出针对老年人的理财产品,丰富理财产品种类,满足老年人投资需求。第二,提供综合财富管理服务。老龄化趋势使得我国财富集中于老年人手中,建议商业银行推出集旅游、理财、保险等为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计划,向老年群体提供个性化、综合化金融服务。第三,积极探索以房养老业务模式,对利率确定、老年人生命预期、房产评估、风险应对等技术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在利率市场化推进之前,我国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从本质上来说是政策风险。而当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幅度和频率均增加,商业银行不仅盈利能力下降,而且存贷款利率相对于市场利率变化的敏感性程度明显增强,商业银行账户面临的利率风险加大。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商业银行应完成从“被动资产负债管理”到“主动资产负债管理”的转变,加强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建设,运用同业存单和资产证券化等工具主动进行负债端和资产端的管理,有效缓解期限错配风险。
在经济增速换档、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商业银行应加大对信贷资产违约风险管理,同时积极调整信贷资产比例,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在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利率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加强对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的管理。在复杂的宏观环境下,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并非单一存在,各种风险因素相互交织,互相影响。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中更要加强风险管理工具的创新,提高组合风险管理水平,重视风险之间的关联性和传染性。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应转变经营理念,从传统的单一型经营模式向综合型经营模式转变,从粗放式规模扩张向精细化效益增长方式转变。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新常态下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机遇,在业务结构和产品创新上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1.陈游.中国社会老龄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创新的机遇—借鉴美国经验[J].现代经济探讨,2014(6)
2.高新雅.商业银行在养老金金融市场的发展机遇及应对策略[J].国际金融,2011(10)
3.刘博,吴贤斌,乔峰.利率市场化改革及其对不同类别商业银行的影响[J].税收经济研究,2014(3)
4.娄飞鹏.商业银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路建议[J].西南金融,2014(2)
5.徐丹.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策略分析[J].新金融,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