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学玲
(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会计系,山东 青岛 266100)
企业偿债能力,是广大债权人密切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债权人的本息是否如期如数安全收回,特别是银行,偿债能力分析是其评估企业的主要方面,并据此决定是否发放贷款及贷款的额度。同时,对于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而言,偿债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信誉和生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使是一个盈利不错的企业,倘若由于资金调度不灵,而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也会面临破产的风险。因此,对企业进行偿债能力的分析,是企业所有者、管理者、债权人以及潜在债权人所必须的一项工作。偿债能力分析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本文重点关注短期偿债能力的保险分析。
现行短期偿债能力主要是依据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来衡量,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采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这两个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有其局限性:
(1)分母中的流动负债为企业所有的流动负债,两指标均是对短期偿债能力的综合分析,不区分对特定债权人主体的债务,不利于特定债权人主体分析其到期债权的偿还风险。
(2)若存在多个企业两指标值相同,此时短期偿债能力的衡量失效,不利于潜在债权人对不同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比较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现举例如下:A、B两家企业,其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相同,分别为150万元、100万万元,其中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三者均为50万元,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甲银行、应付账款—乙供应商、预收等其他流动负债,A企业三者分别为50万元、25万元、25万元,B企业三者分别为25万元、50万元、25万元,此时两家企业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相同,分别为1.5、1,通过两指标看不出两家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差异,甲银行、乙供应商亦无法分析其到期债权的偿还风险,甲银行、乙供应商是否认为两个具有相同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客户的偿债能力相同或风险程度相当?其实不然。
企业的资金来源包括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因此企业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是投资者和债权人,投资者参与净利润的分享以获取高额回报,债权人只要求借款本金及利息的到期偿还,投资者更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债权人更关注的是企业的偿债能力。之所以选择成为何种利益相关主体,与提供资金方对待风险的态度密切相关,本文基于债权人均为风险厌恶者的假设,风险厌恶者希望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做最保险的分析,由于流动负债是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要偿还的债务,具体包括短期借款、应付利息、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股利等,分别对应债权人主体银行、供应商、客户、职工、政府、投资者等,其中预收账款通过提供质量合格的产品来偿还;职工工资一般于次月中旬发放;只要企业不破产,税金的偿还视为无风险,因为税收具有强制性,即使企业破产,税金也能得到优先偿还;至于股利的宣告发放本身就存在不确定性,是否发放以及发放多少均视企业的经营情况而定,选择成为投资者就选择了高风险。因此本文重点关注银行、供应商两类债权人主体到期债权的偿还风险,由于特定债权人主体在分析其到期债权的偿还风险时无法知道企业其他债务的到期期限,因此本文又假设分析主体的债权最后得到偿还,此假设下修正后的短期偿债能力衡量指标更保险、更稳健,也符合债权人主体是风险厌恶者的假设。
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衡量指标的修正是基于特定债权人主体视角,站在分析主体的角度分析特定债权人到期债权得以偿还的保障程度。修正后的指标如下: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其他流动负债)/对特定债权人主体的流动负债,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其他流动负债)/对特定债权人主体的流动负债,其中其他流动负债是指除对分析主体的流动负债以外的其他流动负债,体现“其他流动负债先偿还,分析主体的到期债务后偿还”的稳健性假设。修正后的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衡量指标有利于特定债权人主体最保险地分析其到期债权得以偿还的保障程度;有利于现有及潜在债权人比较分析不同企业的短期偿债风险,从而做出最利己的投资决策。接上例,A企业:甲银行债务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应付账款-预收等其他流动负债)/短期借款=2,乙供应商债务流动比率=3;B企业:甲银行债务流动比率=3,乙供应商债务流动比率=2。即A企业为到期偿还甲银行债务提供了2倍保障,而B企业为到期偿还甲银行债务提供了3倍保障,B企业偿还到期甲银行债务的安全性更高。同理,A企业偿还到期乙供应商债务的安全性更高。通过举例也可以看出,流动负债的内部结构影响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短期偿债能力。
本文基于债权人均为风险厌恶者及到期债权最后偿还的稳健性假设,对现行短期偿债能力衡量指标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指标使得特定债权人主体能够分析其到期债权得以偿还的保障程度,基于假设,该保障程度则为最保险的保障程度,实际保障程度只高不低。通过举例也可以看出,流动负债的内部结构影响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短期偿债能力。
[1]欧阳斌.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方法探讨[J].财会通讯,2009(4):102-103.
[2]苏武俊,陶新元.完善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方法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02(12):25-26.
[3]王国娇.如何突破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中的局限[J].商业会计,2009(23):25-26.
[4]王荭.浅谈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的缺陷[J].财会月刊,1999(12):27.
[5]夏红雨.企业偿债能力分析的新视角[J].会计之友,2010(3):20-22.
[6]夏亚芬.浅谈偿债能力分析[J].财会月刊,2000(14):45-46.
[7]张金昌.偿债能力评价新方法[J].财务与会计,2013(7):60-62.
[8]张书杰.上市公司偿债能力分析:以海信电器为例[J].财会月刊,2010(6):77-79.
[9]张秀清.浅谈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指标体系的问题及完善[J].财会通讯,2012(1):116-117.
[10]朱艳.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指标改进思考[J].财会通讯,2010(9):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