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新东/文
新型城市化须聚焦“区域融合新战略”
■于新东/文
一言以蔽之,当前正是我们启动并实施旨在消弭差距、防止撕裂的“区域融合新战略”的绝佳时机。这一新战略并不是各管各的那种齐步走式发展,而是相互交融的那种镶嵌式发展。同时,“区域融合新战略”仍要讲优先、讲倾斜,但将是一种反向式倾斜,即优先的重点和聚焦点将是在落后、在弱项、在短腿、在软肋等这些原来相对被忽视的方面。
无论是从国际经验教训来看,还是从发展战略的阶段演化来看,乃至从我们自身发展的内在呼唤来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发展征途,都亟须启动以“区域融合”为目标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新战略。该战略的精义在于:促融洽防差距、促联合防分割、促合作防对立、促稳定防动荡。一句话,凝聚力量。
根据笔者多年研究战略的心得,所谓战略,本质特点主要有目标性、全局性、系统性、长远性和前瞻性等方面,但其中最显著与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前瞻性,通俗讲即未雨绸缪。因而,既然是着眼未来的战略谋划就一定要是能够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甚至尚未萌芽之时的智慧和行动。相反,如果一味等待,就会错失时机,而且一旦问题爆发成型、积重难返,则会病入顽疾乃至痼疾而逐步蛀蚀掉健康的机体。
一言以蔽之,当前正是我们启动并实施旨在消弭差距、防止撕裂的“区域融合新战略”的绝佳时机。这一新战略并不是各管各的那种齐步走式发展,而是相互交融的那种镶嵌式发展。同时,“区域融合新战略”仍要讲优先、讲倾斜,但将是一种反向式倾斜,即优先的重点和聚焦点将是在落后、在弱项、在短腿、在软肋等这些原来相对被忽视的方面。因为,现在的弱项往往是今后的新增长所在、新希望所在。比如农业时代所排斥的地方,往往是蕴藏着财富的地方,沙漠中有黑金、海洋里有宝藏。
由是观之,区域大融合既包括东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和陆海之间的大融合,也包括城市之间、社区之间和邻里之间的大融合。当前区域的最大差距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主要在精神文化享有度上,而仍然是物质的相对贫困匮乏。正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揭示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样,实现区域大融合的最关键纽带就在于强化经济基础,包括商品物质的丰裕、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公共服务的均等。
历史表明,国家内部各区域的融合共进是任何一个国家得以强大一统的命门所在,而如果各区域发展参差不齐甚至诸侯割据就只会迎来内忧外患的命运。德国的历史充分证明这一点。十九世纪初期,德国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状态,严重阻碍了德国市场发育,不仅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同期英法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被动挨打。正是由于德国政治上实现统一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从1870年初起,德国工业开始出现跳跃式增长,到1874年超过法国,1895年又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由此可见,国内各区域的彼此水火不容或者发展差距过大,一方面容易引发和加剧社会矛盾和群体矛盾,另一方面不利于整体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而且先发区域或者叫发达地区的发展成就及后劲将因逐步失去其他区域的支持而丧失殆尽。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区域发展战略上,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前,依据当时的国内现实基础和国际冷战背景,实行的是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并适当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改革开放初期,依据当时的外部环境改善并结合地区区位条件,实行的是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发展东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中期至今,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飞速发展,东中西部间的差距日益扩大,转而实行协调发展战略,并加大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包括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战略。
但是,由于区域发展差距的积淀日深,一方面,东部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已经增强到慢不下步伐;而另一方面,中西部沉重历史包袱和欠债已经拖累到难以加快追赶步伐。因此,这一快一慢的巨大反差,使得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战略实行至今效果虽然明显,但距离消除差距的目标尚远,某种程度上说,区域发展差距仍在扩大。
这就呼唤必须在消灭诸侯经济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再向前迈出一大步,加快实行“区域大融合战略”,促进区域向一体化发展的最高境界迈进。所谓区域一体化发展,就是不同区域无论是在市场上、还是在政策上,无论是在资源上、还是在产业上,无论是在产品上、还是在人员上,不再是两张皮,甚至不再是彼此区别的齐头并进,而是方方面面都逐步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融为一体共同发展。当然这种融合更多的是指无形的,但其中的纽带必须是无比紧密的。
那么,怎么才能逐步消除区域差距并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呢?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要清晰准确地把握区域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明了了原因,才能对症开方。
纵观有关理论与实践,区域发展差距形成和扩大的缘由:一是先天地理条件不同,二是后天人文因素有别。前者主要包括人们经常所说的,区位位置、地形地貌、自然环境、气候变化、物产资源等。尽管笔者也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但地理环境对一个区域发展绝对具有先导性。后者主要包括诸如民众素养、信仰价值、制度政策、科技教育等方面。笔者看来,这先天后天的二者共同决定一个区域的发展状况,而且二者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完全可以加一句“一方人建一方水土”。
因此,区域一体化发展应该主要有这样“四步曲”。第一步,改善基础设施;第二步,提高物质生活;第三步,反式倾斜扶持;第四步,激发特色活力。
第一,虽然难以改变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但可以极大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事实上,基础设施这个名词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即这是一个区域能否具有对外交往、自我展示能力的起点或者台阶。极为典型的就是中国青藏铁路的贯通,从而构建起了区域互通、相互融合以至一体化发展的大动脉。
第二,虽然难以改变一个区域的经济生产能力,但可以极大丰富当地的物质生活水平。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带来的最直接效益就是贸易活力提升。接下来就是千方百计地提高当地居民收入,目的则是把因基础设施改善的理论贸易量变为实际购买力。根本之法一是加大政府财政的转移支付,二是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即发展当地的生产经营。
第三,虽然难以改变一个区域的过往发展历史,但可以极大塑造当地的未来发展图景。基础设施改善了,当地物质生活生平极大提高了,再接下来就是实施反式倾斜扶持。所谓反式倾斜扶持就是在政策扶持上由原来的重点投向区位优、基础好、见效快的区域转向重点扶持区位劣、基础差、周期长的区域。那么,即使穷山恶水其发展前景也是光明的。
第四,虽然难以改变一个区域的人文心理底蕴,但可以极大放大当地的独特风土人情。任何一个区域都是独特的,正如同世上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一样,每一个区域都是具有特色优势的。因此,经过前三步后,反而要回过头来强调区域的特色,这也有点返璞归真的味道。因为,如果说前三步是外因,那么只有激发特色活力才是内因,才是自己的,也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