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烨 (江苏省南通市观河中学,226014)
各抒己见
对《例析篮球游戏在小学“行进间运球”教学中的妙用》一文的思考
张烨 (江苏省南通市观河中学,226014)
在研读2014年第9期《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例析篮球游戏在小学‘行进间运球’教学中的妙用”(以下简称原文)一文时,在反复的研读和试验中,笔者将有待商榷的地方整理出来,与各位同仁探讨。
案例:游戏一“听鼓声换手运球”中,为了增加换手运球的趣味性,原文将平常教学中的“哨声”换成“鼓声”,并通过鼓声的变化来交换运球手和运球高度。
剖析:兴趣的激发与器材的运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体育游戏的物质媒介,适宜有效的体育器材会让游戏充满乐趣,释放其独特魅力。不可否认:新颖的器材能增强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转换,并处于良好的兴奋状态,激发其参与游戏的兴趣。案例中,教师为了凸显器材的这一作用,将鼓搬到操场,明显给人一种很突兀、繁琐的感觉,儿童的兴趣也会出现转移。若确想利用鼓声,可事先将鼓声录制成MP3格式,需要时利用扩音器进行播放,这样简单、实用,也便于操作。另外,体育游戏趣味性的提高不仅仅局限在器材的使用上,更重要的是在于教师的指导策略和游戏内容的变换上。如换手运球游戏可进行如下组织:两人各持一球面对面站立(距离可根据学段水平的不同进行调整),听到教师的哨声,右手同时将球推给对方,左手接球后,换手运球交给右手,再重复进行逆时针(或顺时针)的互换运球。为了提高换手运球的趣味性,可利用哨声的长短来调整左右换手运球次数,如短音为个人的左右换手运球,长音为换人的换手运球,哨音次数为运球次数。
案例:原文中的四则游戏均将方法和规则合并在一起。
剖析:“方法”是指为了让儿童明白游戏玩法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规则”是指为了使游戏活动顺利进行,儿童必须遵照执行的条件。前者是让儿童明白“怎么玩”,后者则是要儿童玩游戏时必须遵守的“条件”,后者对前者的行为起到限制的作用。仔细观看原文的四则游戏的“方法及规则”就会发现:游戏一、二中的“方法与规则”只讲到了“方法”,未提及到“规则”;游戏三、四中除了讲述“方法”,虽提到“规则”,区分不是很明确。这种情况下,容易给读者造成游戏方法和规则上的混淆,因而应将方法和规则分开讲述。如游戏三“看(听)信号前后左右移动运球”的游戏方法为:原地运球,学生看(听)教师手势(语言)做移动运球。游戏规则:按教师指定的方向移动;教师手挥动(语言提示)的次数为移动次数。
案例:看手势报数的升级版游戏二“老狼老狼几点钟”。
剖析:原文在进行游戏创编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希望运用儿童的语言将学生的视线引导离开球。笔者在试验中发现,儿童的语言仅在前两次的游戏中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随着运用次数增多,会逐渐失去使用效果。同时,学生的视线不离开球,用眼睛的余光就可以观察到教师的站位,可见这一游戏的创编并没有达到执教教师所说的效果。因而,教师要将创编游戏介绍给别人时,必须在设计的基础上,经反复的实践验证,将最优秀的游戏介绍给大家。如为了使学生视线离开球,巩固所学的高、低运球动作技术,体验“行进间运球”技术,笔者创编了篮球游戏“春种秋收”。将等于男生人数的矿泉水瓶竖立在场地上,等于女生人数的矿泉水瓶放倒在场地上,竖立和放倒的瓶子分散于篮球场内。全体男生和女生分别站在篮球场的端线外,听到口令,男生运球将倒地的瓶子扶起,女生运球将竖立的瓶子推倒(扶瓶子或推倒瓶子时,另一只手必须同时做低运球,不能持球)。持续3分钟后统计竖立的和放倒的瓶子数,同类瓶子多的组获胜。
案例:原文在介绍四则篮球游戏的运用时,并未交代游戏对象是水平几的学生。
剖析:由于游戏对象不明确,阅读时,读者不能准确判断这些游戏是否适应该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态度。《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水平一运动技能学习的下位目标为“学习体育游戏”,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初步学会常见的球类游戏,如学习适合本水平的小篮球游戏。水平二运动技能学习的下位目标为“提高完成体育游戏的能力”,达到该目标时,学生能够完成多种基本活动动作,如在完成体育游戏活动中完成快速的曲线跑、持物跑等动作。通过对《课标》的学习,笔者依旧不能确定游戏对象是水平一还是水平二?接着又查找了《江苏省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南》(小学版)篮球“行进间运球”属于水平二的限学内容,到目前为止,笔者才明白原文所介绍的篮球游戏适用对象为水平二的学生。为了使阅读者能清晰地了解篮球游戏在教学中的使用价值,建议介绍游戏时要讲明游戏的适用对象。
江苏张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