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建刚
次两败俱伤拜访
□ 林建刚
1922年5月17日,刚在皇宫安装了电话的废帝溥仪,心血来潮,翻着电话本,到处给人打电话玩。他想起了他的洋老师庄士敦跟他提起过的白话文运动的领袖胡适,想听听这个人“用什么调儿说话”,便拨通了胡适家的电话。接电话的正是胡适本人。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了当时他们通话的情景:“你是胡博士呵?好极了,你猜我是谁?”
“您是谁呵?怎么我听不出来呢?……”
“哈哈,甭猜啦,我说吧,我是宣统阿!”
“宣统?……是皇上?”
“对啦,我是皇上。你说话我听见了,我还不知道你是什么样儿。你有空到宫里来,叫我瞅瞅吧。”
对这件事,胡适在日记中也有记载:
“今天清室宣统帝打电话来,邀我明天去谈谈,我因为明天不得闲,改约阴历五月初二日去看他。”
为了这次约见,事前胡适还专门先去拜访了庄士敦。在他那里,胡适了解了溥仪的近况,他在日记中写道:“宣统近来颇能独立,自行其意,不受一班老太婆的牵制。前次他把辫子剪去,即是一例……庄士敦说起宣统曾读我的《尝试集》,故我送庄士敦一部《文存》时,也送了宣统一部。这一次他要见我,完全不同人商量,庄士敦也不知道,也可见他自行其意了。”
对溥仪“自行其意”的行为作风,胡适持赞赏的态度。几天之后,胡适赴约。为了这次约见,胡适当天没有上课。见面时,溥仪先起立,胡适行了鞠躬礼,然后就坐在了溥仪为他准备好的大方凳子上。当时,两人聊了如何写白话诗、溥仪如何出洋留学等问题。此外,溥仪还向胡适解释说:“我们做错了许多事,到这个地位,还要靡费民国许多钱,我心里很不安。我本想谋独立生活,但这件事很有许多人反对,因为我一独立,有许多人就没有依靠了。”
对溥仪想独立但又不能独立的矛盾,胡适是很同情的。谈话最后,当溥仪抱怨许多新书找不到时,胡适还答应帮他找书。聊了二十分钟之后,胡适告辞。
在这次拜访后不久,胡适还写了一首小诗《有感》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其中一句是:“百尺的宫墙,千年的礼教,锁不住一个少年的心!”
不过,新文化的思想领袖与旧制度的帝王见面之后,舆论方面对两人都不买账。这似乎是一次两败俱伤的拜访。
一方面,忠诚于清朝的遗老对溥仪不满,觉得他和“新人物”私自见了面,像炸了油锅似地背地吵闹起来。
另外一方面,那些喜欢胡适并将他视为新文化运动领袖的青年人对他也很不满意。一时之间,许多报纸纷纷以“胡适为帝王师”、“胡适要求免跪拜”为标题来报道此事。
为平息舆论,胡适只好写了《宣统与胡适》一文来澄清事实,辩解说:“一个人去见一个人,本也没有什么稀奇。清宫里这一位十七岁的少年,处的境地是很寂寞的,很可怜的;他在这寂寞之中,想寻一个比较也可算是一个少年的人来谈谈,这也是人情上很平常的一件事。不料中国人脑筋里的帝王思想,还不曾洗刷干净。所以这一件本来很有人味儿的事,到了新闻记者的笔下,便成了一条怪诧的新闻了。”
胡适礼节性地拜访溥仪,其实没什么可说的。值得审视的地方在于: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青年人对胡适表达不满?
在激进青年看来,道不同自然不相为谋。你既然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怎么能够去跟晚清皇帝交朋友呢?如果说,胡适关注更多的是一个叫做溥仪的十七岁的少年,那么激进青年眼中则只看到了溥仪背后的皇权象征。正因如此,胡适《宣统与胡适》一文中那句“他称我先生,我称他皇上”的话广受非议。
一个权力已经被关进笼子里的君王,充其量也就是一个荣誉性的特殊公民而已,本没什么大不了。但在当时刚刚废除帝制的年代里,许多人还是认为胡适有做帝王师的念头,这就使那些原本崇拜胡适的激进青年对他大失所望。这个引起风波的插曲,恰恰反证了时人帝制思想的残留。
(摘自《青年文摘·彩版》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