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越的错觉

2015-01-03 08:37路易斯穆诺撰文小梦编译
中外文摘 2015年18期
关键词:测试者错觉心理学家

■ 路易斯·穆诺 撰文 □ 小梦 编译

优越的错觉

■ 路易斯·穆诺 撰文 □ 小梦 编译

不同的“自我”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曾说过,“人要学会认识自己”。但18世纪英国散文家威廉·黑兹利特也说过:“生活的艺术就是要善于欺骗自己。”事实上,现实中大多数人还是抱着“生活就是要自欺欺人才过得更开心”的想法生活着。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黑泽尔·马库斯提出:每个人的意识中都有两种“自我”,一种是“理想的自我”,另一种是“不理想的自我”。所谓“理想的自我”即是我们希望自己会成为的那样:漂亮,富有、善良,受欢迎……而“不理想的自我”就是我们千方百计避免自己成为的那样:不得志、沾染恶习、品行不端、不受欢迎。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理想的自我”指的是从个人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的状态,不是臆想出来的。但现在很多人不是用“理想的自我”去激励自己变得更好,而是混淆了“理想的自我”和“真实的自我”。给自己营造出了一种虚幻的优越感。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尼古拉斯·艾普利和康奈尔大学的大卫·邓宁对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士进行了一项关于自我认知度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接受调查的政客都认为自己比其他政客道德更高尚,90%的大学教授觉得自己在学术上的造诣高于其他同事,而96%的司机都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比其他司机更高超。

“社会焦点效应”现象

是什么让人们产生这种比其他人更优越的感觉?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托马斯·吉洛维奇认为,这种现象源于人们的“社会焦点效应”心理,即我们往往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对此吉洛维奇做了一个实验。他让被测试者们穿上一件衬衫,上面印有美国流行歌手巴瑞·曼尼洛的头像,让他们走进一个有很多人的房间,然后估算一下房间里有多少人会注意到他们衬衫上的图案。一大半的被测试者认为,房间里所有人都注意到了他们衬衫上的曼尼洛头像:然而事实上,房间里只有23%的人注意到了这一点。这就是典型的“社会焦点效应”,人们太过于关注自己,对于自己的外表和行为有着强烈的意识,但没有认识到其实别人并没有无时无刻关注着我们,因为他们也在忙着关心自己。

我们享受着“社会焦点效应”带来的被重视感的同时,也在承担着被关注的压力。心理学家又做了一项测试:随机对50个人提问,如果可以改变你身上的一个部位,你希望是哪里?成年人的回答大多是:“只能改一个啊?”“我的眼睛太小了,男人们都喜欢大眼睛的姑娘。”或“我生完孩子后肚子上的妊娠纹太难看了。”抑或“我的招风耳从小就被周围人取笑”……而孩子们的回答则是:“我想要小美人鱼一样的尾巴”,“我想变成鲨鱼那样大的嘴,这样一口就能吃很多东西”,“我想要一双会飞的翅膀”……还有一些孩子表示不想改变任何部位。从成年人和孩子的答案的强烈反差可见,其他人对自己的观点在漫长的日积月累中也影响了我们对于自己的认知。

青少年更容易被周围人影响

孩提时代,人们都无拘无束地做自己,但青春期一到,问题就出现了:人们开始变得在乎别人的看法,尤其是周围同学和朋友的看法。于是我们开始节食和减肥,穿衣打扮紧跟潮流,甚至连电脑和手机的牌子都要和身边的朋友保持一致,不然就感觉自己不够合群。

心理学家们认为青少年的这种行为模式源于他们内心深处的孤独感,他们在寻求群体认同也渴望受到重视。所以他们努力迎合周围人的期望,某种程度上,这对他们的成长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可能导致他们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比如为了减肥而绝食或运动过量,这样反而不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

通过贬低他人得来的优越感

人们都有比较心理,于是很容易通过贬低和低估他人的方式来建立优越感,小到夫妻争吵大到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这种心理很危险的一点在于,它容易使我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丧失客观性,让我们站在自己心理的制高点上,听不进别人的建议。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布拉德·布什曼和佛罗里达大学的罗伊·鲍米斯特做了一项实验,将被测试者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人负责写文章,另一组人负责点评他们的文章。实验之前,心理学家们安排了一场游戏,并且故意让负责评论文章的那组人获胜,让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心理优势。实验结果显示,获胜组对落败组写的文章的好评度不高,而且在点评时使用了很多严厉的批评用词。但把相同的文章拿给没有参与实验的人看,落败组所写文章的好评度是获胜组对其好评的3倍之多。

许多政治人物身上都有这个问题,他们没有办法接受自己犯错误的事实,哪怕在证据确凿的罪证面前都觉得自己非常无辜。这都是因为他们平时已经习惯了高高在上地接受别人的奉承和吹捧,一旦面对别人的质疑和批评就会表现得很不适应,并且想方设法地否认这些指责。总而言之,这种优越的错觉可能有时会让我们觉得飘飘然仿佛置身云间,也可能一下子把我们拉入深渊,关键在于我们自身如何去把握了。

(摘自《海外文摘》2015年第7期)

朋友圈中的攀比竞赛。那些经过了大量美图修饰的自拍照,或许满足的只是当事人的虚荣心,并不能改变别人对自己的认知,或许还会使人产生一种他们拍了这么多的自拍照,却还是看不清自我的感觉。

猜你喜欢
测试者错觉心理学家
谁更难过
搜救犬幼犬挑选测试
人生什么最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让孩子成功要做7件事(下)
美国心理学家:让孩子成功要做7件事(上)
有趣的错觉逗图
有趣的错觉逗图
很多英国人不会拼常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