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维莉
关于友情,让孩子自己判断
记者 赵维莉
若说哪儿的家长最操心?中国家长当之无愧。从衣食住行,到学习成绩,家长们每天的心恨不得都挂在孩子身上。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们又有了新烦恼——社会这么复杂,我的孩子可怎么办?于是,天天询问孩子在学校期间的生活,事无巨细,甚至班上有多少同学、都叫什么名、性格什么样,家长都做到心里有数,告诉孩子哪些人值得交往,哪些人要少接触……但是这样的“关心”却让孩子很难接受,甚至认为家长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临近寒假尾声,杂志社编辑部来了一对母女,她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想让记者给评评理:
女儿王蕾蕾是一个高一女生,平时学习很自觉,不太用父母操心,加上女孩儿特有的贴心,她在大人眼里一直是个懂事听话的孩子,妈妈董女士也为此骄傲。可是,这个寒假母女二人却因为“外人”起了争执,而且还越演越烈。原来,蕾蕾初中有个同学和父母出国了,今年春节回来,同学们决定聚一聚,“大家分开一个学期了,平时也只能靠电话、微信什么的联系,正好寒假大家都有时间。”蕾蕾说,开始妈妈是同意她去参加聚会的,可是临到要出门,妈妈就开出了“条件”,规定了回家时间等,结果同学们一见面就有聊不完的话题,转眼到了妈妈规定的时间,可是蕾蕾还舍不得走,于是打电话“请假”,遭到了拒绝。
对此,董女士表示,现在社会很复杂,她这么做的目的也是为了女儿好,而且她们班上有几个同学平时就像“社会人”,她担心蕾蕾学坏,不愿意让她过多接触那些同学,“她还小,也分不清谁更适合做朋友,我当妈的当然要替她把把关。”对此,蕾蕾却说,自己已经长大了,能够分清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坏人,妈妈这样的做法严重干涉了她的生活,“侵犯了她交友权利”!董女士因为女儿的误解也是又气又无奈。
正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听了母女二人的话,似乎都有道理,对此青少教育专家禹春老师指出,董女士的担心是出于对女儿的爱,但却不能因此而成为束缚女儿成长的枷锁,“与其担心孩子在外面结交到不好的朋友,限制他们的交友自由,不如帮助和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判断什么样的朋友值得交往,要知道以往的‘包办’式教育模式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对家长的决定产生质疑。”禹春老师强调,一旦孩子对家长不再有信任感,那么想要再修复亲子关系,那是难上加难了。
就像每一个家长所担心的那样,社会比起校园要复杂得多,所以他们怕孩子在社会交往、生活中遇到苦难、碰壁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样的担心并不能减少孩子遇到问题的机会,更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一味地限制只会让孩子们失去成长的空间,成为躲在父母羽翼下的雏鸟、不经风雨的花朵。
对于十几岁、正在成年的中学生来说,他们渴望成长,甩掉“孩子”的称号,就算他们在大人的眼里依旧稚嫩,但是他们渴望成熟的心态却十分迫切。“急于成长对上担心过度,孩子与家长的矛盾就出现了,其实家长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熟起来,可以独当一面,可又怕他们吃亏、上当,这样就使得家长非常纠结,到底要怎么做。”对此,禹老师建议家长们不妨先把自己过度保护的心态端正,别因为保护而让孩子失去成长的能力。
禹老师建议家长们不如陪着孩子多看看新闻、一起阅读报纸,来了解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很多家长都认为看电视、读报纸对学习无益,是浪费时间,其实有选择地看一些节目不但能增加孩子的阅历,也能让他们从侧面更多地了解社会。”在看电视或看报期间,遇到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不妨和他们多多讨论,听听孩子的看法,然后再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找到根源,还可以探讨一下,如果是自己遇到类似的问题要怎样去处理、解决,“这样的讨论,会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判断,这样在社会中遇到陌生人时,他就会有了底线,比起家长们训导或者说教都要有得多。”禹老师说。
作为家长可以了解孩子的交友情况,但尽量不要去干涉他们之间的交往,更不要因为自己的喜好或是判断去阻止他们的联系,“在了解孩子身边情况的时候,尽量不要像审案子一样,而是引导孩子主动来诉说,多听听孩子对自己伙伴的评价。”禹老师指出,家长作为成年人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但这却不能生搬硬套到孩子身上,也许有一些孩子身上会有一些缺点不足,但不能说明他们本质不好,所以要鼓励孩子多多交往。“就算发现一些小伙伴可能真的有问题,也不要要求孩子立即断绝往来,否则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反而事情更糟糕。”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不妨利用一些媒体报道过的相关事例,像讲故事一样说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思考身边人的言行,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家长们都希望陪伴孩子健康成长,但要警惕别让这样的陪伴成为孩子成长的“负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大家都明白,现在是时候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您总不希望,孩子到而立之年还要靠家长指点才能学会为人处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