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书满
让爱回归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黄书满
春节刚过,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也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这是孩子莫大的愿望。
一年来,甚至更多时间,孩子不与父母相见,那将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呀?为了生计,很多父母背井离乡,投身于城市的建筑业与服务业,而孩子则留在家里,成了被冷落的个体。于是,他们成了农村的留守儿童。据全国妇联最新调查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儿童总数的21.88%。其中,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大家知道,留守儿童处于发育的关键期,本应该得到父母的陪伴与呵护,但是……目前,留守儿童已成为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如何使爱回归?如何引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这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话题。
其实,他们本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或者拉起父亲的大手嬉戏玩耍,可是……他们成了留守儿童,在缺少关爱的环境里孤独地长大。对于他们来说,童年也许并不快乐,甚至留下了阴影。
如今,留守儿童存在很多问题,这也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一定的思考。
1.监护人素质偏低。很多留守儿童都被老人抚养,他们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不高,还要承担很多家务,所以对孩子的监护力度不够,更谈不上教育了。由于疏于管教,孩子在学习、心理等方面容易出现问题。而且,老人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老一套”来管教孩子,不利于孩子成长。12岁的刘鹏(化名)说:“从小到大,我一直和奶奶生活,她都70多岁了,除了给我做饭洗衣服,别的事什么都帮不上。最近,奶奶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爸爸妈妈也只好回来,这才让我感到家的温暖。”
2.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教,很多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比如不讲卫生、骂人打架、挑吃挑穿等。其实,这和家庭环境不无关系,而老人溺爱也助长了孩子的不良习惯。“由于生活习惯不好,很多孩子在学校我行我素,不遵守纪律,也成了让人头疼的‘问题儿童’。”对于这样的孩子,老师除了批评,也很少细致入微地关怀。
3.留守儿童大都存在心理问题。父母常年外出打工,这给孩子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直接带来亲情上的缺失。而处于15岁以下的孩子正是情感、性格、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也极易出现心理问题,表现出脆弱、自卑、冷漠、任性、焦虑、暴躁、孤僻等。这些消极情绪积攒到一定程度,将有可能引发犯罪行为,后果不堪设想。11岁的陆飞(化名)因为父母常年不在身边,而散漫惯了,还经常偷东西。去年,他因为偷窃而被学校开除,现在和几个社会小青年混在一起,整天游手好闲。春节,父母回来时狠狠地教训了他,可将来会如何,谁也不知道。
4.留守儿童面临安全隐患。留守儿童经常独自在家,而用电用煤气时就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一位姓刘的村民说,去年夏天,邻居王奶奶忙于干农活,而把5岁的孩子留在家里,由于无人看管,孩子掉进大水缸溺死了,王奶奶伤心过度重病一场,次年便离开了人世。另外,在农村很多孩子都是“散养”的,经常到处乱跑,而路上车辆较多,极易发现车祸。
5.老师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在农村,一个班里有一半左右的孩子是留守的,老师管理起来很费劲。而且,很多孩子表示老师很少找自己谈话,甚至在课堂上没有回答过问题。在他们心中,老师是神圣的,不被老师重视,必然会对心理造成伤害。刘阳(化名)的家在江西农村,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她和奶奶相依为命。在学校,她惧怕老师,因为老师总是板着面孔,样子很凶。“在课堂上,老师从没叫过我,也没进行过家访,他甚至没喊过我的名字。我很失落,觉得自己是无人关心的丑小鸭。”
杨羽(初一学生):对留守儿童来说,上学是一个问题。特别是生活在大山里的孩子,因为学校少,上下学需要很长时间。而且,山路崎岖,又没有家长陪护,十分危险。有的孩子上学要走20多里路,天还没亮就从家出来了。与这些孩子相比,居住在城里的孩子就很幸福了。我们有父母的照顾,有老师的帮助,有同学的关心……所以,我们要懂得珍惜,认真过好每一天。
刘哲(初二学生):我非常同情留守儿童,他们不仅生活在艰苦的环境里,还要忍受与父母分离的苦痛。他们真够可怜的!每当在电视上看到留守儿童,我的心里就不是滋味。他们的父母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吧。不过为了生计,他们的父母也只好忍痛割爱了。如今,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大,并受到社会的关注,这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我们应该一起关注他们的成长。
高宇(初二学生):父母常年不在家,对幼小的心灵造成一定的伤害。我觉得留守儿童非常可怜,小小年纪就承担离别之苦。在电视上,我看到一群留守儿童穿着破旧的衣服,光着脚,在尘土飞扬的操场上跑着。那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里,流露出对父母的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王晓晨(初三学生):每次看到有关留守儿童的报道,我的心里都无法平静,一组组画面,一个个镜头,一张张稚嫩的脸,都牵动着我的心。其实,政府已经加大了对偏远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也十分关注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可是,如何让留守儿童能真正地拥有幸福?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相比之下,我们从小就在城市里长大,父母不仅在身边,爷爷奶奶也给予了无限的关怀。我们是多么幸福呀!
王天德(德育老师):父母不在身边,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这对留守儿童来说,也会带来亲情上的缺失。尽管爷爷奶奶很关心,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一遇到麻烦就会感到孤独无助,久而久之,性格就会变得内向,甚至还会自卑。我觉得,父母在为生活劳碌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其实,赚钱不就是为了孩子吗?对于孩子来说,与其给予物质上的丰富,还不如弥补精神上的匮乏。他们在家里等得好苦啊!
孙云晓(心理专家):人生下来后会有两个发展方向:第一是亲密性,母亲有天然的优势;第二是独立性,这是父亲的优势和责任。妈妈带大的孩子性格细腻、温柔,爸爸带大的孩子性格独立、顽强、勇敢。如果没有父母在身边,那会怎样呢?这将导致孩子的情感支持系统变得脆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对衣食住行照料不周会使孩子情感荒漠化,缺乏父母的关爱会导致孩子不爱别人,孩子内心无法真正体会“爱”与“被爱”的滋味。
如今,留守儿童成为农村的一个普遍问题。三年来,湖南省凤凰县稼贤村的人口增加了150人,却很难找到20-40岁的村民。这个年龄段的人并非不存在,而是进城打工了。有一个孩子叫龙智星,他的家在村头,有9口人,父母常年在外。家里的7个孩子,从4岁到14岁不等,由祖父母抚养。据报道,留守儿童已被当地视为“困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又一新问题”。
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的双手获取收入,孩子留在农村,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一些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能耐才外出打工的,甚至会产生怨恨。其实,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物质上的给予,还有心灵上的抚慰。然而,落后的生活条件让父母没有更好的出路,他们不外出打工,又怎能支撑这个家呢?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而矛盾就这样产生了。孩子有自己的苦衷,父母也有很多无奈。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他们难道就不牵挂家里的孩子吗?
有关专家认为,留守儿童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情感缺失,也就是“想父母”。当父母无法满足这种情感需求的时候,小羊小狗之类的,就成了孩子的情感依赖。而在多数孩子眼中,唯一的办法是等待。父母把孩子留给了老人,留给了学校,其中也有很多问题。比如:农村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有限,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这就造成监护不力,导致一部分孩子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的现象。据调查,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低,上初中的比例也低于“正常孩子”。大家知道,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关键靠人,只有用知识武装当地群众的头脑,特别是青少年,这个地区的明天才会有希望。另外,疏于照顾和监护,有些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遭到不法分子的侵害。据报道,被拐卖未成年群体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流动少年”,其次是留守儿童。其中,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造成严重后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停留在表面,不能只从父母的身上找原因,其实,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恰恰也关系到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
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全国妇联儿童部副部长吴新平认为,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情缺失,集中在亲情缺失、生活照料缺失、学习辅导缺失、安全保护缺失等方面,而如何将这些缺失降低到最小化,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引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家庭方面
父母外出打工,这本无可厚非,但也要为孩子找好代理监护人。外出期间,父母要经常和孩子保持联系,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加强沟通,尽可能地多关心孩子,还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和学校的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不定期地回家探望。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把孩子送进城里读书,并不断给孩子灌输“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不允许,夫妻可留一人在家照顾孩子,这便于接近亲子关系。
2.学校方面
学校是孩子学知识的地方,老师如同父母一样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学校不仅要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还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孩子的文明习惯,尽可能地为留守儿童创造机会,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尤其是班主任,要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状况,从小事入手,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
3.社会方面
强化政府管理,加强扶持力度,比如在打工密集的地方增加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费用等;还可以开办寄宿制学校,给未能入学的农民工子女创造学习的条件;与此同时,还要打破城乡体制,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
总之,关注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通力配合,才能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才能让留守儿童的头顶出现一片蔚蓝的天空。
编辑/黄书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