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春 毛 成
(中共上饶市委党校 江西 上饶 334000)
·经济管理与改革发展·
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生活及思想状况分析
——基于江西余干枫港乡农民的调查报告
王洪春 毛 成
(中共上饶市委党校 江西 上饶 334000)
基于江西省余干县一乡村的农民调查发现,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较高,但精神文化生活简单。他们对自身情况除了经济状况外其他均较为满意,但对外在的政治、风气和环境等满意度偏低。综合分析得知,欠发达地区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对收入期望高,而政府宣传教育工作并不到位,农村风气及环境问题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持续深入而广泛的农民流动及其酿成的农民心态与“物质万能论”思想主导是关键。因此,一方面要发挥基层组织的纽带作用,重新将农村基层群众团结起来。在保持和巩固江西省生态优势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收入水平。另一方面更要注重物质文明的发展与精神文明进步的平衡,在实现经济富民的同时不忘文化强民战略。同时加强人文教育,提升农民素质,化解社会焦虑,培育幸福心态。
欠发达地区农民 物质生活与思想状况 文化强民 幸福心态
经历三十余年打工潮洗礼的欠发达地区农民,其物质生活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呈现出新时代的面貌。深入了解欠发达地区当地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因势利导,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普通劳动者的生活水平,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有助于防止没落和腐朽的精神垃圾在农村的蔓延,净化农村基层的社会风气,营造环境优美、心态健康的农村社会生态;有助于培育邻里互助、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减少矛盾纠纷,维护基层稳定。
在此目标的导向下,2015年初,笔者利用春节期间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团员的机会,在江西省余干县枫港乡约10个村随机发放200份“农民文化生活及满意状况调查问卷”,并进行了走访和座谈。最后回收184份问卷,回收率92%,输入SPSS19.0进行分析。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表1数据反映,被调查对象以青壮年为主,文化程度以中学水平居多,绝大部分农民以外出打工为主要工作。
表1 江西农民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单位%,N=184)
(一)物质收入和生活现状
1.农民年收入绝大多数在3万元以上,但家庭年开支也不少。调查表明,在“去年家庭的年收入大约是多少”这一问题中,选“3万元及以下”的只占23.9%,超过76%的农民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对比他们一年的家庭开支发现,年开支在“3万元及以下”的农户占到32.6%,也有67.4%的农民家庭年开支超过3万元。
2.农民的家庭开支以日常开支和子女教育为主,在建造或购买住房方面也花费颇大。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在日常生活、子女教育和自建或购买住房三方面的开支分别占30.4%、30.4%和23.9%。这一方面说明农民已经完全摆脱了过去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就挣个温饱的生活状态,他们在日常生活上的开支仅占收入的三分之一,有更多的钱去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或者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又说明当前农民的主要投资观念集中在教育和住房上面。在座谈和个别访谈中发现,不少农民认为,“钱不值钱”,存在银行不合算,需要找一个让钱保值或挣钱的地方。这表明他们已经感受到人民币贬值导致自己的财富缩水,在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下,子女教育和建造或购买住房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
3.传统的大家庭已经越来越少,一个家庭总人口为3到4人成为常态。春节期间是农村最热闹的时节,各种喜事如寿宴、定亲和结婚等都集中在年前年后十来天的时段内。但正月初五之后,农村就突然变得冷静了,不仅仅是因为外出务工者陆续离开,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小孩,以及需要读书的学生,也因为农村总人口也因为计划生育而逐渐缩小。调查显示,家庭总人口为3到4人的有45.7%,接近一半。5到6人的占比为28.3%,接近三分之一。而6人以上的大家庭仅占18.5%,不到两成。
(二)精神文化生活状况
1.农民之中崇尚无神论观念的占多数,信仰基督教和佛教的人远远超过了马列主义者。统计发现,有45.7%的农民在信仰这项上选了无神论,而基督教和佛教的比例为27.2%和16.3%,仅有7.6%的人勾选了马列主义信仰。以此可知,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仍然是多数中国农民的基本思想和信念,基督教的传播在欠发达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相形之下,马列主义的教育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
2.尽管他们经常看新闻节目,也比较关注社会新闻,但是对党和政府一些重大政策仍然不是很清楚。每天看新闻节目的农民占到17.4%,经常但不是每天看新闻的农民比例达到56.5%,仅有26.1%的农民基本不看新闻节目。他们在电视、电脑或手机上经常浏览的内容以社会新闻为主,占到39.1%,其次是电影电视剧和娱乐节目,分别占26.1%和23.9%。对于十八届四中全会这样的重要会议及文件精神,很了解的人仅有3.3%,比较了解的人也只有22.8%,对此不太了解和一点都不懂的人占到七成以上。
3.在工作之余,经常读书看报的农民不多,电视是农民最主要的消遣方式,也是他们关心社会问题的主要方式。闲暇之余,选择读书看报的农民不多,仅有13%的人每天会读书看报,比基本不看的人少21.8个百分点,其他的则是有时候会。有一半以上的农民在业余时间以看电视作为消遣,占比为52.2%,其次是玩手机和打麻将打牌,分别占比为32.6%和30.4%(该问题最多可选三项)。电视作为农民关心国事的主要方式牢牢占据重要位置,有一半以上的农民通过电视了解身边的世界和事件,达到54.3%。排在第二位的方式是手机,有21.7%的人借助手机来了解天下事,而互联网和报纸各占12%。
4.新时代农民的交流方式以电话为主,微信和QQ紧随其后。传统的农民之间走亲访友的交流往来方式已经越来越少,在被调查对象中仅有9.8%的人选择走访作为亲朋好友见的交流方式,而更多的人选择了电话、微信和QQ,分别占48.9%、21.7%和16.3%。这与当前智能手机及网络的普及不无关系,也有大多数农民外出务工、彼此距离间隔较远等原因。
(一)新时代农民的价值取向、政治态度与关注点
1.对生活质量及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视成为新时代农民的主要价值取向。调查问卷中设置了“您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最多可选三项)”这一问题,在七个备选项中,“生活是否舒适、潇洒”排在第一位,有33.7%的人将其作为个人价值的最大体现。其次是“是否干出了一番事业”,占32.6%。这表明当代农民或农民工更多地关注生活上的感受,不仅仅要吃饱穿暖,还要讲究生活质量。另外,挣钱养活自己和家人也不是工作和人生的全部意义了,他们希望有属于个人的事业,而事业的成功不仅能创造财富,更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是人生的乐趣所在。可以想见的是,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农民超越单纯的生存观念,追求事业的成功和理想的实现。其他五项的受重视程度分别是“品德是否高尚(28.3%)”、“社会地位的高低(20.7%)”、“金钱的多少(19.6%)”、“权力的大小(18.5%)”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18.5%)”。
2.农民对加入党组织有一定的积极性,但是更多的人做出更符合实际需要的选择。对于“您对加入党组织的态度是”这一问题,选择“积极要求入党”的人占32.6%,说明有一定数量的农民有较强的参政意识,希望通过加入党组织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但是选择“看情况”的人占了42.4%,选择“没有必要”的农民有25%,这又看出多数人会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去作出选择,如果入党不能给他们带来实际用处,可能就不会申请。
3.多数农民支持通过集体性上访这种方式反映自身诉求,并且在政府工作事关自身利益的时候强调要“讲理”。调查显示,有59.8%的被调查者支持目前农村群众集体性上访,持“无所谓”态度的人占31.5%,而不支持者和反对者分别仅有7.6%和1.1%。这表明相当数量的农民认可上访这种表达利益诉求的行为。他们在遇到利益矛盾,哪怕是政府或干部在工作过程中涉及到他们的自身利益时,更多的人选择“有理就服从,无理就反对(53.3%)”,其次是“服从(20.7%)”。而仅就个人利益角度选择“对自己有利就服从,对自己不利就反对”的人只占了14.1%。
4.在农村,最受关注的问题集中在子女教育和就业增收上,对于增收困难、环境恶化及公共设施落后三个问题农民尤为不满。在“您认为现在农民最关注的利益问题(最多选择3项)”上,子女教育问题、就业问题和增加家庭收入三项被勾选的比例分别达到43.5%、33.7%和33.7%,排在最受关注的前三位。而在“您对当前农村最不满意的问题有(最多选择3项)”上,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增加收入比较困难、公共设施落后和生态环境恶化,各占比例是50%、38%和32.6%。走访和座谈中农民也纷纷反映,农村公立中小学的教育水平和质量有待提高,许多家庭之所以选择在县城购房,一个重要原因是让老人能够在县城陪读。而高企的房价有让许多人觉得自己挣钱太少。加上公共设施落后尤其是交通跟不上农村发展需要,使得很多农民选择离开农村。
(二)对农村诸问题的主观感受、评价和满意状况
1.在农民眼中,村干部和农民之间的关系一般,对于乡镇政府及村里的党员干部的印象都很一般。村干部作为最基层的直接面对一线群众的干部,他们与群众的关系以及在农民心中的印象不可谓不重要,然而调查结果不尽如人意。有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觉得村干部与本村村民关系一般(51.1%),认为很差的有15.2%,仅有10.9%的人认为非常好。而农民对乡镇政府党员干部印象一般的占45.7%,印象很差的占26.1%,没有印象的占10.9%,只有17.4%的农民印象非常好。同样的,农民对所在村的党员干部的印象一般、很差、无印象和好印象的分别是52.2%、27.2%、9.8%和10.9%。这充分说明,基层党员干部在农民心中没有太好的形象。
2.农村居住环境不太让人满意,对本地生态环境不满的农民占比达到64.2%。尽管大多数被调查的农民一年中只有很少时间住在农村,但是认为所在村的总体环境好的只有三分之一(30.4%),更多的人认为环境不怎么样(42.4%),对村居环境不满的人有27.2%。按照不满意给1分、不大满意给2分、基本满意给3分、非常满意给4分这样一个四级评分标准,让被调查者对本地的生态环境进行评分,发现环境总平均分是2.14,偏向于不大满意这一层级。四个层级的占比依次为28.3%、35.9%、27.2%和8.7%。
3.对本地区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总体评价不高,认为农村中诸如赌博等一些不良现象还比较普遍。问卷中有一个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对本地区你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一个总体评价,其中有62%的人认为农民素质一般,评价不好和很差的有16.3%和9.8%,好评的仅有12%。这反映出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仍然停留在较低水平。能够折射出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和素质高低的一个问题就是赌博现象是否普遍。调查显示,认为当前农村赌博现象比较普遍的有44.6%,认为少数的有38%,只有17.3%的人认为极少数人会参与赌博,但没有一个人认为农村没有赌博现象。
4.农民对自身状况和社会环境等满意度不高。具体评分及比例见表2。表中数据显示,十项指标中平均得分有九项居于不大满意和基本满意之间,农民只对婚姻家庭状况基本满意。接近基本满意的指标仅有对自己或家人外出务工,对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介于不大满意和基本没有中间,其他七项指标均偏向不大满意。
就对内的各指标而言,除了对自身经济状况的满意度(包括基本满意和非常满意两项)较低以外,另外三项指标(精神文化生活、婚姻家庭状况和自己或家人外出务工)的满意度都显著高于非满意的两个指标(包括不满意和不大满意两项)百分比之和,分别高出15.2、56.5和36.9个百分点。这说明农民对于自身的工作、文化生活和家庭都比较满意。
表2 江西农民的满意状况评分表
就对外的各项指标来说,则呈现出完全相反的情况,六个指标的满意度均低于非满意的两项指标和,农村社会风气低出17.4%,农村社会治安稳定低出8.7%,政府工作作风和效率低出6.5%,村党员干部的行为做法低出4.4%,学校教育质量和水平低出2.2%,本地生态环境低出30.4%。其中尤以生态环境和社会风气两项最为突出,表明农村的生态环境和社会风气问题较多。
(一)调查结果中所透露出的诸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面貌均有着可喜的变化,但是,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概括地分析,可知当前欠发达地区农民乃至农村有以下问题亟需重视。
1.虽然农村在努力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但农民的收入水平仍然较低,与他们的期望值相差较远。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农民收入在不断增长,但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和农民缺乏更多的创收方式,外出打工成为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的谋生致富渠道。这种现状距离中央提倡的“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还非常遥远。事实上,农村的许多自然资源等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和利用,比如养殖业和种植业等,甚至还有不少地方出现了农副产品的初加工业,但是诸如此类的开发利用和加工都处于一种非常简单初级的状态,附加值非常低,给当地农民带来的就业或创业机会非常少,自然也谈不上太多的收入。较低的收入水平使得更多的农民无法追求更多的精神文化享受,他们的收入扣除家庭日常生活的开支之后,就所剩无几。即使有一定的盈余,也考虑到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不高,担心影响子女的前途和未来,把剩下的钱用于子女教育上。因此,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的收入仍然是农村工作的重心。
2.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精神文化生活也相对贫乏,一些恶习如赌博等难以根除,“读书无用论”以及“读书不如打工”等观念仍然有一定的市场。综合上述调查结果及走访与座谈的问题发现,物质生活的改善与经济收入的提高并没有带来农民思想道德和精神文化素质方面的明显变化。尽管生活在知识大爆炸时代和互联网时代,但他们并不会也可能没有更多时间和金钱用于个人学习和提高上面。发达地区如江浙沪地区的人那种强烈的创业观念在欠发达地区农民心中还未能落地生根,更没有枝繁叶茂,这里的人们坐在一起交流得最多的不是创业而是过日子。当然,创业的苗头是存在的,因为他们在互换挣钱信息和机会的同时,比较热衷于了解挣大钱者的致富生财之道。春节前后,除了走亲访友、请客置酒之外,恐怕最多的就是打牌赌博了,而且筹码一年超过一年,几乎是以100%的年增长率。更为可怕的是,因为在外打工且挣了不少钱的农民也有许多是初中毕业或肄业的学生,他们跟随父母或哥哥姐姐进厂从事一些简单粗加工的工作之后,也能挣到3000元左右的月收入,与大学毕业生的月收入不相上下。这种情形使得农村“读书无用论”又悄悄抬头和流行。加上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流失严重,教育质量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厌学,憧憬和向往早日加入打工大军。
3.基层的理论宣传工作并不到位,许多农民对中央重大政策比较陌生,加上令人堪忧的干群关系,存在党“失根”的隐忧。尽管农民比较关注社会新闻,但对于党和政府的重大政策精神并不清楚。十八届四中全会建设法治国家的宏观决策可以说事关每个中国公民,但农民对此不知情者不在少数,这除了说明农民自身关注的热点有偏差之外,也可以推测基层在党的政策理论宣传方面非常薄弱,因而更谈不上深入。另外,农民无论是对乡镇干部,还是对本村干部都没有太多好印象,可见干群关系的隔膜有多厚,同样折射出基层干部与农民之间的交集非常少,更谈不上所谓的“对群众衷心负责、与群众真心沟通、为群众诚心办事、和群众同心前行”等真诚服务了。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离不开与普通百姓的鱼水关系,但是依靠这样一批在群众中印象一般的基层干部是否能建立血融于水的党群关系,就很令人怀疑了。
4.农村社会环境正逐渐改变,无论是社会风气的蜕变,还是生态环境的恶化,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传统的农村在人们心中是山青水秀、天蓝地绿的景象,淳朴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如今的农村已经变了模样。渐次深入的招商引资浪潮已经深入农村的田间地头,青山被削平开发、绿水被养殖污染等状况让一些农民颇有怨言。那种只顾经济价值而忽略环境保护的开发利用并不鲜见。诚然,这或许是工业化或产业化必不可少的代价,但是,在建设幸福美丽乡村成为主旋律的今天,这是一个需要反思的问题。此外,农民在钱袋子日益鼓起来的今天,社会风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变,如“一切向钱看”的思维名正言顺,为了让位于外出打工挣钱大业,一切原来颇受重视的红白喜事都挤到春节前后十来天时间集中办成。农村青年的定亲结婚不再有过去的礼节和持续几年对男青年的考查,而变得就像市场上买卖商品一样,一味地攀比礼金的多少,而且逐年攀升,2014年最高彩礼为14万,2015年据传就飙升到最高28万。这种快速定亲结婚模式固然节约了时间和成本,却为婚姻和幸福埋下了苦果,以至于农村悔婚毁约并不少见。其他还如不尊重和孝敬老人,甚至遗弃老人,成为一些村庄见怪不怪的问题。
(二)欠发达地区农村诸问题的若干成因
1.日益常态化的农民流动打破了乡村原有的社会生活秩序,冲击了传统的乡土规则,挑战着既定的乡村行政权威。随着打工潮对农村的扫荡,农民流动不仅成为常态,而且包括政府组织在内的一切个人和组织都在为之让路并提供便利。而“农民的流动必然会打破乡村原有的静谧、安宁、祥和和稳定,使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受到严重挑战”[1](P53),特别是“大规模的农民流动会改变原有的权威和规则,改变着人的行为理念和规范,从而造成秩序的震荡。”[1](P50)传统的乡土规则是维系基层稳定、促进农村和谐的重要文化底蕴,但是这些乡土规则是建立在“熟人社会”[2](P88-89)基础上的,“乡土社会里从熟悉中得到信任”[2](P90-91),农民大规模的流动则增加了陌生感和疏离感,使得传统的乡土规则失去了约束力。同时,来自乡镇与村级组织的行政性权威也面临挑战,因为流向外地的农民比留在家乡的人收入要高,社会关系网络更广,掌握的社会资源要多,这就有可能使一部分农民不再轻易服从行政性权威。尤其是现代农民工长期在外务工,基本游离于农村之外,早已成为半自由人了。
2.现代农民急剧扩张的欲望与十分有限的创富能力和收入之间的巨大反差引发心理失衡与不满。外出务工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打开了致富大门,同时也扯开了欲望的大口,特别是城乡差距暴露在农民工眼前,让他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囊中羞涩。然而,攀比心理不断作怪,造成了农民收入年年增长的情况下,如何快速致富和增收仍然成为他们的关注重点。相比之下,在传统农村,尽管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但农村的封闭性也使人们的期望不高,以收定支、勤俭节省被视为生活美德。人们对生活的评价标准也主要是同过去相比,可以在历史的比较之后获得某种心理平衡。而现在,现代农民的攀比对象不仅仅是农民自身,更有城市市民,甚至如马云这样的成功人士。
3.“物质万能论”取代“精神万能论”,使得整个社会心态变得急功近利,过度重视经济发展而忽略思想道德进步。马克思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堕落现象”,“最卑下的利益——庸俗的贪欲、粗暴的情欲、卑下的物欲、对公共财产的自私自利的掠夺——揭开了新的、文明的阶级社会;最卑鄙的手段——偷窃、暴力、欺诈、背信——毁坏了古老的没有阶级的氏族制度,把它引向崩溃。”[3](P94)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邵道生指出,这种“堕落现象”……“如今在我们的社会中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党风、民风很不正常,‘权力和金钱联姻’已成为社会最大的公害”。[4](P6)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们将“精神万能论”变为“物质万能论”[4](P5),总是有意无意地去贬低“精神”的作用,甚至变成“物质”的奴隶,导致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混乱、失调、缺乏整合,拜金主义泛滥,镀金时代盛行。可以说,这种经济发展初期的弊病如今正悄悄地侵蚀着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
席卷中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大地的打工潮至今已有三十余年,在这场一浪高过一浪的农村变革潮流中,上亿的农民情不自禁地纵身其中,饱尝了经济发展的甜头,深深地将市场经济下的物质文明生活融入工作中、生活中和思想观念中,不知不觉已经走得很远,逐渐陶醉在物欲的满足与追寻过程中。然而“历史的发展,好像是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有可能把他们从历来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似的。”[5](P2)“改革开放也大大提高了国民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4](P187)越来越多的国人包括农民开始对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有了知觉和意识。在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着力培育和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以营造一种知足常乐、和谐幸福的社会心态,当然是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首先,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强化基层组织的核心地位和纽带作用,重新将农村基层群众团结起来。党的基层组织是我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我党在社会基层尤其是农村基层中的战斗堡垒。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今这种基层组织的地位和作用都有弱化的趋势。许多农民对于党政机关及党员干部比较陌生,对中央最新的政策文件精神也是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相反,越来越多的农民将信仰寄托在佛教、基督教等宗教信仰上,不断地集结在宗教的旗帜下。这透露出一个强烈的信号:中国共产党及其基层组织的吸引力无法凝聚最广大的农民群众,更无法有力地动员和有效地利用这股巨大的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如果任由这种离心力发展下去,将会动摇我党的执政基础。因此,新时代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方式方法继续将广大农民团结起来非常必要。要实现这一目标,当前首要的就是适当增加农民党员的名额,将更多的农村能人吸纳进来,一方面给基层组织增添新鲜血液,以增强党组织的活力,另一方面还凸显党组织的先进性,使农民中的能人可以系统完整地接受党的教育,进而带动其他普通群众。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以及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新媒体新平台加强与群众的联系,这样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更加广泛更加密切地加强党群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其次,在保持和巩固江西省生态优势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收入水平。作为一个农业大省,生态环境一直是江西省的巨大优势,尤其是在发达地区工业化酿成的污染后果面前,这种生态优势就更为可贵。但是,值得警惕的是,江西省农村的生态环境逐渐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那种竭泽而渔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在一些地区比较严重,毁林造地、毁山建厂、毁田筑房等现象也屡屡出现。因此,必须对生态保护加以重视,严格禁止种种盲目无序的开发滥用,以继续保持和巩固江西省的生态优势。在此基础上,采取合适的措施引导农民创业致富。例如当前可供选择的措施主要有:一是基于农村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的现状,在抓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土地转包和规模经营,并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稳定粮食生产;二是立足本地特色农副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比如渔业、种植业和畜牧业等都具有一定优势,但所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大多是未经加工直接销往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并没有很高的附加值。如果能进行精深加工,不但能促进农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再次,注重物质文明的发展与精神文明进步的平衡,在实现经济富民的同时不忘文化强民战略。无论是从宏观的视角还是微观的视角看,中国的经济已经跻身世界前列,国民收入也迈入了中等收入行列,物质文明的成就斐然。但是,精神文明的建设大大地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以致于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价值取向混乱、冷漠心态蔓延、社会道德衰退和国民责任、义务意识淡薄等等。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收入逐年递增,从历史的角度比较不可谓变化不大,然而他们内心的失衡感或贫穷感仍然很强,这显然是一种文化发展上的缺失。就像《渔夫与金鱼的故事》中的老太婆一样,永远无法满足的贪欲驱使她不断地向金鱼索取。因此,当务之急是要从“物质万能论”这一观念上扭转过来,将政府从“GDP竞赛”的泥潭中解放出来,大力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经济与文化的比翼齐飞。如此,则在填饱农民钱袋子的同时充实他们的大脑,进而在加强国家和民族的“硬实力”的同时提升了我们的“软实力”。[6]
最后,加强人文教育,提升农民素质,化解社会焦虑,培育幸福心态。在当代中国,“社会焦虑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困扰着人们,使得人们丧失了宁静的心境及应对社会变化的从容心态,缺乏从长计议的理性安排,失去踏实作风,导致急功近利的行为倾向。”[7]中国人幸福感的丧失不是因为获得太少,而是因为其内心的焦虑。故此,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提“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8],十八大报告同样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9]这种良性心态对于广大农民朋友来说同样须臾不可缺失,是他们幸福、社会稳定的基础和源泉。因而,利用各种机会和平台加强对农民和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教育,在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同时,必然会培育起国人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幸福心态。
[1]徐勇,徐增阳.流动中的乡村治理——对农民流动的政治社会学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费孝通.乡土本色[A].费孝通文集[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3]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邵道生.中国社会的困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5]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美]约瑟夫·奈著.马娟娟译.软实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7]王旭丽.加强人文关怀 促进人的心理和谐[A].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全国社科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二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2007-10-15.
[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2012-11-08.
F301
A
1007-9106(2015)11-0024-07
王洪春(1975—),男,中共上饶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领导干部心理学、社会心态等;毛成,男,中共上饶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学、区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