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 李毅中
“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重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 李毅中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从制造业转型升级,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到迈入制造业强国,可以说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实施“中国制造2025”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具体路径。我们看到,提出“中国制造2025”适应国内外大背景、大趋势,对指导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有重要作用。
国际方面,美国2009年提出了“再工业化”、“本土回归”、“重振制造业”。德国提出“工业4.0”,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先声夺人。欧盟提出工业占GDP的比重从2011年的15.1%提高到2020年的20%。日本发布制造业竞争策略,印度也提出“印度制造”的概念等。不同类型的国家从不同的侧面,结合本国的实际,都提出了一些发展的战略和思路。
我国是工业大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大而不强。主要表现在不少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核心原材料依赖进口,创新能力不强;环境资源承载过大,已经不可能支撑高速发展;制造业总体仍处在中低端,指标落后、产能过剩等。针对这些问题,工信部和中国工程院组织百余名专家研究拟写“中国制造2025”,具有前瞻性和先导性,立意高远,并且针对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措施具体,可操作性强。
“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重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
一是科技创新。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这正是我们现在最大的缺陷。要健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快重大科技专项和行业共性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升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和企业创新能力。
二是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重点是智能制造。两化融合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如我国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已达52%,生产制造线流程自动化比例大约是54%、关键工序装备数控率约28%等。但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还有很大潜力。“互联网+”首先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深度应用。
三是强化制造基础。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是技术核心,把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变成先进制造基础工艺技术。再就是关键基础材料,特别是专用新材料。还有制造业的基础技术装备,如数控机床。
四是品牌质量。品种质量,不仅要满足用户需要,而且要引导消费、创造消费。我们有很多老字号品牌,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尤其缺乏能进入国际市场的品牌,有的专家说得很好:“品牌要打入国际,顾客要拉回国内。”推广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全过程全方位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组织实施制造业标准化,并尽力提升为国际标准。
五是绿色低碳制造。既要大幅度降低能耗、物耗,实施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更要减少排放、治理污染、变废为宝,能够使大自然自我净化。不仅仅满足于排放达标,要进一步提升净化环境的技术手段,维系、创造自然财富,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相统一。
六是结构调整。既要优化增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又要调整存量,淘汰落后、化解过剩,对传统产业加快技术改造。抓住重点领域、战略产业、优势行业,取得突破发展。
七是制造业的服务化。第三产业的特点是能耗、物耗低、三废排放少,吸纳劳动力能力强,要大力发展。二产向下游延伸发展售后服务、全寿命周期服务、发展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往上游扩展提供科研、设计、咨询、信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制造业服务化不仅自身能力得到增强,而且是发展生产服务业的重要渠道。
制定并实施“中国制造2025”,重大意义很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明确了工业、制造业在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中担负的重任,加强和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工业和制造业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更有特殊的困难。企业反映需求不旺、订单不足、价格低迷;资金、劳动力等要素趋紧,融资成本攀升,压力尚未缓解;企业家投资信息不足等现象普遍存在。国家已采取了一系列简政放权、定向降准降息、减税减费、扩大鼓励创新创业等政策支持,其效果将会逐渐体现。“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必将释放和引发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改革措施,也会带动和辐射到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物流、商贸等各个领域。我们应当提振信心、自立图强、不懈努力,真正把“中国制造2025”落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