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雄飞 彭亚宁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2013年湖北省城镇化水平已达到54.51%。城镇化已成为拉动湖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长期以来湖北省城镇化发展走的是重物轻人、高代价、粗放型的传统城镇化发展路径,物质资源消耗过快,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居民生活质量堪忧,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问题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早在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了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不断强调了生态文明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可见从生态文明角度促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1、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的实际内涵是要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为宗旨,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为基本途径和方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最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近年来,政界、学界和社会各界人士也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以往城镇化暴露的问题,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主张及建议。强调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本”走一条质量型的城镇化道路。主要强调人的城镇化,既要强调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身份的真正转变,又要考虑城镇的人口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压力,更注重城镇中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升,更加注重集约高效的空间格局,更加注重协调经济、资源、环境关系,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避免过去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一味追求空间无序扩张建设和偏重经济效益的发展偏差。
综上可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一致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逐步转变以破坏环境和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传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改善人们生存的生态环境质量,最终实现人与生态的和谐发展。
在湖北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很多的问题及挑战,本文从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四个维度来分析我省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1、空间格局失衡
一是在空间开发强度上。目前湖北省城镇化建设用地较多且粗放低效,直接表现为土地的城镇化远远快于人口城镇化,同时侵占了大量的优质耕地,造成耕地的大量流失。据统计,1996—2008年我省耕地减少类型的贡献率中高达76.98%的是建设占用耕地。
二是在空间结构上。当前湖北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我省城镇大多沿长江、汉水及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分布,既是全省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开发的主要地带,也是城镇分布和发展的主要轴线。突出表现为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却较低,而东部地区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却城镇密集。城镇主要城市沿交通干线集聚,空间分布东密西疏。东部城镇规模大、数量多、密度高,出现了武汉—鄂州(黄冈)—黄石的城市连绵区(带)的雏形。西部地区以丹江口—远安—宜昌—宜都一线为界,超过全省面积的40%,设市城市数量却不足20%,建制镇仅占23%。不合理的城镇空间结构同样导致了城镇内部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城市空间无序开发,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导致人口过度集聚,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环境污染加剧,公共安全事件频发。
2、产业结构失衡
回顾过去高速发展的城镇化过程,可以发现其是伴随着工业化高速发展而发展的。在我省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4.51%,各地仍在强调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城镇化发展路径。从生态文明视角来观察我省的产业结构,第二产业是城镇污染的主要制造者;而耗能低、排放少的第三产业,能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是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的产业。目前,我省第二产业能源的结构中60%以上是燃煤,这是酸雨和TSP等城市空气污染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在工业能耗中,COD、CO2排放量分别占到全SO2的38%和70%。作为低耗能、排放少的第三产业,其增加值占省内生产总值比重仅为46%,而一个城市的发展是退二进三的过程。这种产业结构严重失增加了我省的能源衡的城镇化过程,消耗,直接导致了很多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日益枯竭,导致生态系统破坏。
3、生产方式的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
长期以来,我省城镇化存在着以“资源换增长”的外延式增长模式,物质资源消耗过快、粗放型生产方式造成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较好地解决,能源消耗量大效低,且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未来城镇化进程将面临日益紧迫的生态环境与资源压力,可能引发日益严重的环境资源危机。据中国科学院的预测,未来城镇化进程对能源的需求将净增加1.89倍,对水的需求将净增加0.88倍,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将净增加2.45倍,对生态环境超载的压力将净增加1.42倍。将进一步加剧我省资源能源的紧缺和资源环境恶化,对生态文明理念下建设两型社会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产生直接而严重的影响。在湖北省能源消费结构中,能源消费长期以煤炭为主,天然气、核能、风和水等可再生能源占比非常小,能源消费结构十分不合理,并且能源使用效率极低。
4、非生态化的生活方式导致大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加剧
人人都是城镇化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主体,因此每个居民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着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生活方式体现在人们的衣、住、用等各个方食、行、面,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不仅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更会主导生态资源的消耗。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产品极大地丰富起来,刺激了人们消费需求的同时也使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主要表现是存在着大量的超越资源约束和生态承载的破坏性消费。据统计,我省包装废弃物的年排放量在重量上已占城市固体废弃物的1/3,而在体积上更达到1/2之多,且排放量以每年10%的惊人速度递增。另外,一次性消费“品”虽然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当前社会中人们对“卫生、方便、快捷”服务的需求,但随之带来的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伴随着人口向城镇的不断集聚,城镇的人口压力也与日俱增,人们对于生态产品例如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舒适环境等的期待不断加强,这都迫切要求人们改变过去不合理的生活方式。
综上分析,我省以往的城镇化呈现出空间格局不规范、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粗放等与生态文明理念冲突的问题,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挑战也将在这些方面凸显出来。因此,加快转变外延式、粗放型的城镇化模式,推进和实现城镇的生态化发展已迫在眉睫。新型城镇化的未来应该是生态要从优化文明贯穿全过程的城镇化,空间格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改善生活方式等多角度将生态文明理念植入城镇化发展的思维,实现城镇化和生态文明的有效结合,构建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以城镇生态化为趋势的新型城镇化,这既关乎新型城镇化建设未来的质量,也更关乎城镇化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因此,城镇生态化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镇空间格局的生态化。根据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着力抓好“三个空间”的建设,以良好的城镇空间格局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三个空间”的建设,即指依据集约发展的理念,以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与空间资源为原则,统筹安排、合理开发适度规模的建设用地,打造布局科学、功能完善、有利于产业发展的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建设与人口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规模适中的城镇,控制城镇开发强度,防止城镇无序扩张,大力解决空气污染、垃圾围城、水资源紧缺等“城市病”,构建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以满足人们对优质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为导向,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和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保护生态空间,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和生态服务的供给能力,构建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第二,城镇产业结构的生态化。产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支撑,也是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实现产业结构的生态化就是要根据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有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减少能源、资源过度消耗;适应转型升级的需求,扩大第三产业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例,积极发展那些污染少、能耗小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低排放-高效益”实现的生态文明高级阶段。
第三,城镇生产方式的生态化。合理的生产方式是城镇健康运行的主要推动力,实现生产生态化意味着要转变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的生产方式,树立和推广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的理念,减少污染排放和资源消耗,改善能源需求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把节能环保的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生产全过程。
第四,城镇生活方式的生态化。城镇生态化还应该体现在人的行动上,选择生态化的生活方式也是城镇生态化的基本内涵。生活生态化就是要树立公众生态文明意识,作为城镇生态环境系统的主体自觉改变过去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减少对高耗能产品的需求,比如选购节能环保的家用电器等绿色产品,实行绿色消费;另一方面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厉行节约和节能减排,比如节约用水用电、重复利用、“光盘行动”选择响应,绿色出行。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立足发展阶段并结合城镇化进程来推进。依据生态文明的内涵要求,紧扣城镇化进程中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内容,构建生态文明融入城镇化全过程的模式。
[1]李金龙: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好乡村建设[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3).
[2]程志毅:把发展绿色建筑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走生态文明之路[J].重庆建筑,2014(6).
[3]肖宏伟: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J].宏观经济管理,2014(5).
[4]郝华勇:生态文明融入城镇化全过程模式建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