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尧循环发展尧低碳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2015-01-02 04:55党咨文安玉兴王胜辉孙勇
当代经济 2015年31期
关键词:人类经济发展

○党咨文 安玉兴 王胜辉 孙勇

(沈阳工程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36)

绿色发展尧循环发展尧低碳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党咨文 安玉兴 王胜辉 孙勇

(沈阳工程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36)

能源安全与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困境,人类需要考虑的并不仅是经济可持续的问题,而是能否生存下去的问题。“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也属于低碳发展,故可以统称为低碳发展或低碳经济)”正是在这种严峻生态危机的大背景下人类“自我救赎”的不二之选。本文在分析我国低碳经济“诞生”的背景以及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困境与挑战的基础上,指出了资源与环境问题与其说是生态危机,不如说是文化和文明的危机,阐明了各级政府的调控作用对发展低碳经济十分必要和重要,提出了只有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低碳经济发展才能取得重大突破的意见,表达了人类生存发展理念的根本性改变才能最终实现低碳经济的观点,并从技术创新、政策导向、节能减排、唯吾知足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

低碳经济 气候变暖 生态文明 政府调控技术创新 节能减排

一、低碳发展是人类自我救赎的唯一选择

据测算,按照目前的消费趋势,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燃气、煤炭储量(统称碳基能源)将分别在40、60、100年左右耗尽,而我国的能源结构又是碳基能源占能源总量的90%,煤炭占68%。碳基能源的大量使用,虽然成就了工业文明,造福了人类,却也因为大量CO2排放成为了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我国经济多年的粗放型高速增长同样付出了巨大的资源与环境代价。《斯特恩报告》指出,按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趋势,到2050年全球气温将上升2℃,超越人类“力挽”的临界,可能引发“不可逆转”的气候变化,量变到质变,导致全球性灾难。

19世纪20年代,法国科学家就发现了自然温室效应,并论证了这一效应对生物生存的重大影响。19世纪末,阿伦纽斯又提出了人为温室效应的可能性,但在尚无大气环流模型的情况下,阿氏断言成为“假说”。在其后的百年间,人类大多关注经济增长和生活改善,气候变暖问题一直被忽视。直到198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气象组织、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共同召开会议,“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将导致全球平均温度上升,并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造成极大危害”的官方观点才成为了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英美两国科学家早在50年前就分别提出了《盖亚理论》和《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当时备受争议,现在已被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所关注和接受。牛津大学未来研究所一个由数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2014年表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每一项科技突破都有正负两面,人类对高科技的依赖可能给自身带来灭顶之灾,这就像孩童手里的致命武器,而这种情况最快于下个世纪出现。霍金也曾预言:由于人类基因中携带的“遗传密码”,人类对于地球的掠夺日盛,资源正在一点点耗尽,如果延续下去,地球将在200年内灭亡。

一份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五所著名大学科学家联合发布、2015年6月19日刊登在科学杂志子刊《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报告认为,地球正在步入新一轮的“大灭绝时期”,而人类将首当其冲,率先遭遇灭绝。人口数量膨胀、资源肆意开采、生活越来越便利、大量过剩建筑等导致的资源枯竭与气候变暖的同时也造成了生物浩劫,这百年来脊椎动物灭绝率正迅急加速,达到了正常水平的114倍。这一研究结果与杜克大学2014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几乎一致。可见,人类不仅面临经济社会发展是否可持续的严峻问题,更要面对能否生存下去的残酷局面,造成这次灭绝的罪魁祸首——人类,还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端看人类何时才能觉醒。目前,世界经济均已进入了深度的转型调整期,所有国家都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才是人类自我救赎、解决资源与环境困局的最终出路。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首先,美国高盛经济学家指出,金砖五国占有世界40%的人口,未来对全球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将达到50%。值得关注的是,我国作为金砖五国人口最多的国家,其高碳特征也最为显著。就我国现实而言,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排入大气中的80%的CO2来自燃煤。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我国不合理的资源禀赋,必定成为低碳发展面临的首要困境。

其次,我国自然资源存量和环境状况超速恶化,经济与社会还要继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约束困境越来越窘迫。尤为困惑的是,名古屋大学教授薛进军等主编的《低碳经济蓝皮书: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1)》指出:从1960—2004年45年间38个国家的数据统计分析来看,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是一种倒U型的关系,碳排放从递增到递减的转折点——碳排放拐点,发展中国家是人均收入达到24517美元,发达国家是31235美元。2011年中国人均收入为4000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是7000美元,距转折点至少还有3倍以上的差距。可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提高国民的人均收入仍是中国的头等大事和第一要务,能源消耗势必会加速增长,温室气体排放速度还会加大,面临两难。

再次,由于能源系统的庞大规模与自身惰性,低碳能源市场的更替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成本,锁定效应和路径依赖的羁绊导致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改弦易辙的痛楚很大,发展低碳经济不情愿、不主动,新旧技术更替速率相当迟缓。

此外,欧盟已经构建起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是清洁发展机制CDM最大买家,以支持鼓励不发达国家低碳发展。未来,碳交易将如同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其它要素一样在世界流通,由此替代一部分货物贸易。而我国的出口贸易一直以碳含量较高的处于“微笑曲线”下端的货物贸易为主,国际“碳标签、碳足迹、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将对我国的出口贸易造成冲击。

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限制本国的经济发展,承受相应的利益损失,影响国家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而温室效应属于不分国界的“公地悲剧”,却没有“世界政府”,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权”与“发达国家的发展权”之争成为了国际社会的难点热点问题,我国必然面临国际社会的更大压力。

最后,我们也必须看到,低碳经济蕴含着巨大商机,未来碳交易将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且“碳”的价格将不断上涨。世界发达国家均已认识到低碳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英国、美国、欧盟等纷纷出台法案,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国家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若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5%~20%的经济损失,呼吁全球尽快向低碳经济转型。温室效应毕竟危害人类的生存环境,延迟行动,将带来政治、经济、人文等更大的成本损失。为此,2015年6月我国政府提交了总耗资高达41万亿元RMB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中国将大力调整倚重煤炭的能源结构。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我们应该看到,在低碳经济刚刚布局谋篇的历史性机遇中,发展中国家不但具有比较优势,更具有后发优势,可以直接应用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摒弃发达国家高碳特征的发展老路,多措并举,调控引导,从思想上、观念上、行动上全方位探索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对策。

1、各级政府的调控作用对发展低碳经济必要且重要

“纳什均衡”和“负外部性”理论提示我们,发展低碳经济须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搞好顶层设计,加快低碳经济立法和规则制定,各级政府也应搞好规划布局和战略谋划,顶层设计与基层首创相结合,积极引导低碳经济发展。环保靠民众,更要靠政府的导向引领,低碳发展尤为如此。

阿瑟·庇古的“负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生产或消费对其他行为人的生产或消费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通过市场交换发生的,其中正面的影响称为外部经济,负面的影响称为外部不经济(负外部性)。就环境问题而言,主要体现在外部不经济上。空气属于自由财货,工厂可以自由排放而不必支付任何成本,企业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并未反映在企业的生产成本中,“免费乘车”成为“公害”,发生了“牧童经济”的“公地悲剧”。边际私人净产值与边际社会净产值背离的现象,只有政府调控才能弥合,可以矫正市场失灵带来的效率损失,由此提出了“排污者付费”的著名“庇古税”。

在配置私人物品生产资源时,市场机制是有效率的,而空气等公共物品、公共资源人们不用购买就可以消费,而且没有“机会成本”,最终导致自由市场调控失灵,资源随意过渡消费,CO2排放量激增,生态失衡。可见,“社会契约理论”的产物——“政府”必须承担起人民的“委托责任”,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宏观政策手段,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效率损失,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纳什均衡”、“囚徒困境”理论表明,每个参与博弈的局中人如果均选择对自己最优的策略,期望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但这种选择的结果并不意味着博弈各方均达到了一个整体的最优状态(甚至各方都是最差最坏结果),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纳什均衡”虽然由“单个人”的最优战略组成,但对“集体”来讲却不是最优甚至是最劣的结果,个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果是各方都不情愿的“囚徒困境”,即对所有各方都不利的结局。我们由此可以看到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失灵,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导致集体利益的不经济,最终必将进入非整体社会效益最优的状态——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

所以,期望低碳发展完全依靠市场调节、自动实现是不可能的,这就决定了政府不断进行“帕累托改进”甚至采取“卡尔多改进”的宏观调控、导向引领作用必要且重要。《京都议定书》CDM机制的实施,就意味着在原有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下,“世界政府”不得不对WTO原有游戏规则进行“改造补充”,进行制度创新,重新构建一个“人为市场”,将金融手段直接“嵌入”人类遏制气候变化的活动之中,构建牵动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新机制、新市场。

2、树立科学政绩观是低碳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前提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给政府传统经济调控机制与政策带来挑战,经济转型需要政府行为先转型。在向低碳发展转型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容忍和适应经济转型必然付出的成本代价与增速放缓,才能缓冲、回旋、减弱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依赖,让GDP增添更多的绿色,建设“两型”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指出: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只有以天地为本,建设生态文明,才能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我们不能再以资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了。我们不只是继承了父辈的地球,而且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考虑生态的代际公平,既要注重当代人的福祉,也要顾及后代人的利益,绝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粮。

如今,世界经济低迷,我国经济也处于低谷,从矛盾论、两点论和辩证法角度,经济减速恰恰是转型的倒逼推动因素,正是“腾笼换鸟”的转方式调结构的最佳时机,传统产业的衰落将为新兴产业的崛起腾出发展空间,提供转型回旋机遇。如果此次再不抓住时机调整经济结构,明天就会被经济结构所调整,中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会存在很大隐患,而且越往后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本会越大,保增长与调结构的矛盾会愈加凸显。

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发展低碳经济可能对现有生产结构、生活结构尤其是外贸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造成很大冲击,所以,结构调整的阵痛、剧痛的“凤凰涅槃”将是未来我国经济必须应对的挑战。从之前的保增长、调结构保增长、转方式调结构保绿色增长,到2012年中央提出稳增长、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再到2014年提出的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都将考验各级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观水平,以功成不必在我、一张蓝图绘到底之忘我精神,在保增长与调结构之间做好平衡和取舍。可以说,如果不顾及资源与环境问题,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仍是可以实现的,其代价就是高消耗、高污染,寅吃卯粮,坑了子孙,“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3、低碳技术创新与积极应用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没有技术创新,低碳经济就无法取得重大进展,低碳经济的竞争表现为低碳技术的竞争。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使用成本,引进低碳生产生活方式,都离不开低碳技术创新。政府应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综合手段重点鼓励低碳友好型技术的研发,在能效提高、生态恢复和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斯特恩《气候变化经济学》预测,到2050年,碳捕捉与封存技术CCS可为全球降低CO2排放作出20%的贡献(2015年我国将与美国就此技术签署合作协议),能效提高技术对减排的贡献率可能达到50%以上。名古屋大学与丰田公司合作研发的碳素纤维节能汽车将于2020年实现量产,其获得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天野浩教授等发明的蓝色发光二极管,将帮助人们以更节能的方式获得光源,依据这一原理问世的LED灯将点亮整个21世纪。

需要关注的是,价值取向是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活动的精神驱动力,是创新行为的最终依据。在传统技术创新模式下,技术创新被理解为单纯的经济学概念,认为技术创新追求的核心是经济价值。与此对应,对技术创新效果的评价,只看其带来多少经济利益,这种单纯的价值取向客观上起到了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是,由于创新主体长期对技术创新负载的其它价值视而不见,出现了技术创新的价值悖论,扭曲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技术创新负价值、特别是在生态、人文、社会等方面的负价值全面爆发,最终导致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人性的压抑和缺失。正如马克思所言: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恩格斯也曾告诫我们,人类过分相信对自然的支配和胜利会招致自然的报复。

4、制度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牵引力

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发展主要依赖结构转换、技术创新、资本投入等要素,恰恰忽视了一个与经济增长更为密切的关系——制度创新。保罗·萨缪尔森就说,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必定安装在人力L、资源R、资本K和技术A的四个轮子上,总生产函数的数学表达式是:Q=AF(K,L,R)。然而,诺斯通过对日本、荷兰两个国家的研究发现,它们虽然拥有较少的资源,但在经济和政治上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原因是它们都建立了有效的制度安排。诺斯1968年就开拓性地提出:把制度因素内生于生产体系,将制度看成是经济增长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甚至比资本和技术更为重要。诺斯在1990年对为什么一些国家富裕而一些国家贫困进行分析时,也得出了“由于缺乏进入有法律约束和其它制度化社会的机会,造成了发展中国家长期停滞不前”。

保罗克鲁曼认为:在制度有保证的条件下,技术跨越才有可能。科技创新是生产力的重要变革,制度创新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变革,经济发展函数的数学表达式概括为:经济发展G=生产函数F(制度I,科技T),以科技为核心的生产力决定制度,制度对科技具有反作用,制度既能促进科技创新,也能阻碍科技创新。吴敬琏也提出了“制度重于技术”的看法,认为决定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高新技术发展状况的最主要因素,不是物质资本的数量,而是人力资本的发挥、相关的经济组织结构和文化传统等社会因素。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还讲到:每个人不过是一只栓在树上的狗,制度就是拴着狗的绳子的长度,正如绳子的长度决定了狗的活动范围一样,制度决定了人的活动在操作层面的选择集。在既定的制度下,具有自利本性的人(组织)的行为选择总会力求达到制度允许的最大边界范围,(打擦边球甚至越界闯红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缺乏制度保障,就会陷入“霍布斯丛林”,遭遇“流动性匪帮”,经济社会难以步入良性轨道。研究发现,资源配置、个人财产、法律环境与市场相结合的开放社会的经济增长率是限制和剥夺自由的封闭社会的3倍,效率是后者的2.5倍。为此,洛伊在1985年向国际开发署提出了建立各国的市场经济制度前提:法律和秩序。法律即“固定性匪帮”通过对财产权的保证,能够形成一种对人的激励与约束功能对称的制度安排。人没有约束,经济就会出轨;人没有激励,经济增长就没有动力,活力与秩序是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两个条件。市场经济只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具有内在逻辑的市场制度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市场经济的成功依赖于大量长期建立起来的制度,而不仅仅取决于一个抽象的市场概念。

可见,制度建设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应尽快建立健全低碳经济政策体系、特别是低碳财税政策体系,实施税制“绿色化”改革,使生态环境等外部化成本得以内部化,纠正变相的能源补贴行为,用生态环境“溢出”的经济效益反哺和修复自然。各级政府的碳财政、碳预算、碳金融、碳税、碳关税、碳标签、碳足迹、碳交易、碳政治等全方位调控引导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应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尽早实施。

5、清洁能源替代是缓解能源安全与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

地球所接收的太阳能功率平均每平米为1367千瓦/小时,每秒照射到地球的能量相当于500万吨标准煤,而且遍地皆有、用之不竭、一视同仁、送货上门,是人类可以利用的最丰富能源。日本已实施了“福田蓝图”计划。预计未来20—25年内,世界风能市场每年将递增25%。

英国科学家洛夫洛克和美国气候学者克里斯蒂认为:若要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刺激经济增长,发展核电是惟一明智的实际选择,与核能相比,风能、太阳能等其它新能源只是小儿科。然而,由于技术局限、尤其是人性缺失导致的你争我夺的恐怖主义、战争等人类自我毁灭的安全担忧,给人类大规模利用核能带来障碍。就新能源汽车而言,如果能源结构没有大的改变,新能源汽车的动力“追根溯源”主要为碳基能源,那将是比燃油的高碳汽车排放更大的高高碳汽车。

6、节能减排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和优先领域

目前我国的整体能源利用效率低于发达国家十个百分点,主要工业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33%左右。据测算,中国每创造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3.5倍、日本的7倍、世界平均水平的3.2倍;煤炭的采收和利用总效率只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一半左右;上海城市用地单位产出率只相当于纽约的1/29,香港的1/14;我国GDP每增长1美元,大约需要5美元的投资,比日本和韩国高40%;按照“索罗余值”的经济增长模型,我国经济增长中只有30%依靠技术,更多依赖的是要素数量扩张,而美国经济增长中60%~70%依靠技术拉动。可见,我国高投入、低产出的资源消耗是惊人的,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已是当务之急,节能减排大有潜力、大有可为。

依照卡亚公式原理,一个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取决于人口P、人均GDP G、能源强度Ig、能源结构Ic,Eco2=P× G×Ig×Ic。正因如此,国际社会对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给予了极大关注。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节能减排、温室气体排放与低碳发展之间有很大的政策协同关系,我国必须以节能减排作为起点优先应对气候变化。

7、森林等绿色植被具有修复生态环境等多重效益

普林斯顿大学威廉姆·哈珀教授指出,CO2并不是污染物,对栽培植物而言,在CO2含量较高的情况下会生长的更好,对干旱的抵抗力也更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林业具有多重效益,恢复和保护森林、草原、湿地等绿色植被是增加碳汇资源、反哺自然、美化环境、维持大气碳平衡的简便易行的重要措施,也是动植物大生态系统修复的毫无风险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应给予高度重视,加大力度,加速推进,高密度美化绿化城市乡村每个角落。

8、转变观念,全民践行,才能实现低碳经济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市场需求是决定和引导生产供给的永恒动力,如果每个人都能按照低碳经济的理念选择产品和服务,高碳经济模式就无法生存。所以,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众的行为细节,低碳经济转型中最重要的基础因素是人的主观觉悟,即人类对碳排放的认识程度和科学态度。

以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对低碳生活方式的选择同样意味着非常巨大的节能空间,政府应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增强全民低碳发展意识,树立全民低碳绿色消费理念,建立企业、家庭、社会的低碳文化,形成低碳技术、低碳招商、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生活、低碳消费等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环境氛围。为了减少私人家庭碳排放,芬兰政府逐步提高了碳税税率,由最初的每吨1.62美元提高至26.15美元,令人感叹。日本家庭汽车普及率达80%,但出行并不依赖于私家车,东京地区私家车平均每年行驶里程5000公里,而我国上海为18000公里。日本政府规定,禁止公务员开车上下班。

9、唯吾知足,节制克制,才能解决人类困境

现代工业文明创造的辉煌史无前例,它带来的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和社会危机也史无前例,人类传统的发展观和文明观正面临严峻挑战。资源与环境问题与其说是生态危机,不如说是文化和文明的危机,我们既要追求物质文明,也要追求精神财富,两手抓、两手硬。诺斯认为,即便在发达经济体,制度的正式规则(如法律法规、政策条例、规定办法等)也只是决定人们行为选择总体约束中的一小部分,人们行为选择的大部分空间是由制度的非正式规则(如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约束的。

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诫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应坚持两点论。比如,令人困惑的是,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之一,低碳消费一定、必定影响经济增长,从而影响就业和生活质量,这也是人类难以解决的矛与盾的问题,正如核电的安全担忧一样,需要人类的节制克制和权衡,需要我们哲学思考,辩证思维,科学处理好欲望与发展的关系。科技告诉我们,我们能做什么;经济学告诉我们,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政治和哲学告诫我们,我们应当做什么。

美国副总统戈尔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实际是奖励他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的突出贡献)表示:人类面对最危险的挑战,但这也是大家共同思考、致力改变人类行为的伟大机会,人类必须迅速应对。诺奖开始“变绿”,说明全球的生态灾难已经取代战争成为人类最大威胁,战乱威胁一个国家或地区,全球变暖危害全人类,拯救地球的人,正是给全人类带来和平的人。可见,低碳发展刻不容缓,别无选择,人类社会必须警醒,迅速践行。

(注:基金项目:①辽宁省教育厅立项课题(项目编号W2013289);②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14B JY0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尼古拉斯·斯特恩,季大方译:气候变化经济学(上、下)[EB/OL].中央编译局网站,2006.

[2]党咨文: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今日中国论坛,2013(1).

[3]党咨文等: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的七大关系研究[J].辽宁经济,2014(6).

[4]杨健燕:低碳发展的政府调控路径选择[J].中州学刊,2011(4).

[5]李春燕:低碳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与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5).

[6]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

[7]薛进军等:低碳经济蓝皮书——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8]Gert Jan Kramer Martin Haigh,蔡文洁译:低碳能源技术的应用前景[J].Nature,2009,December3.

(责任编辑:胡婉君)

猜你喜欢
人类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