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 蚌埠 233030)
PurcellandHudson(2003)提出农业价值链参与者进行了具有比较优势的异质性投资,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产生了“1+1>2”的效应。从龙头企业视角考虑,链内融资的“1+1>2”效应是龙头企业将自有或借入的一笔资金或农业生产原料以信贷的方式贷给农户和上游企业,通过价值链整体的互利互惠合作,使农户和上游企业的生产和效益提升,进而实现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链内融资的“1+1>2”效应是基于龙头企业充分地承担起价值链核企业的责任,从长远发展的视角出发,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积极的向农户和上游企业提供资金、农业生产原料。龙头企业不断利用自有生产基地研发优质的农业生产原料(如农产品种子,化肥)和农业生产、加工技术,在市场中销售获得效益的同时,向链内长期合作的农户提供优质的种苗和技术支持,保证未来收购的农产品和加工原料的来源并提升了品质,有利于企业加工生产的进一步优化,创造更多的附件产品,满足农产品消费者日益严格和异质化的市场要求,获得更高的市场认可度和生产效益。
农业价值链链内融资由龙头企业替代外部金融机构,向农户和上游中小企业进行融资,解决农业生产的资金需求,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出突出贡献。链内融资的方式不同,效果也就不同。主要的链内融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直接资金借贷或者预付款。龙头企业利用闲余资金或从商业银行借入的资金以一定的利率(该利率远低于农户和上游企业直接通过商业银行贷款的利率)贷给或者以预付货款的形式付给农户和上游中小企业。农户和中小企业直接获得资金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决定原材料的选购和生产规模的扩建,自由度更高。但资金规模受企业流动资金的限制,同时会附加较多的额外条款,来实现龙头企业降低收购成本或提高农产品收购标准的目的。
(2)农业原料及辅助材料的供给。龙头企业将自主研发或生产的农业原料和辅助材料贷给农户,同时约定未来生产结束后按照约定的价格或者市场价格(取决于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博弈)由企业向农户收购一定量农产品。农产品市场易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导致产品产量波动较大,同时农产品的产品差异较大,品质参差不齐。采用这种方式龙头企业有效的控制农产品的来源与品质,对于龙头企业有着较大的优势,是现阶段采用最广泛的方式。
(3)农业生产设备的租赁。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同时机器设备的使用通常集中在固定的月份且农户的采购成本较高,一般龙头企业集中采购一定数量的农业生产设备,设立小的农机租赁公司,面向农户提供租赁服务来收取租金。龙头企业在拓展公司业务获得收入的同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对于公司农产品采购同样有积极的意义。
(4)向上游企业入股注资。奥斯汀·罗宾逊(1931)提出最佳企业规模是指企业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长期平均费用最低的规模。随着企业规模的过分扩大,会出现管理效率降低、机会成本增加,进而规模收益递减的现象。龙头企业的规模同样受到限制,他不能将农产品的各个环节都整合在企业内部进行,否则会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进而影响行业的进步。农业价值链中的中小企业的存在是必要的,他们可以有效的承担价值链价值创造环节的一部分。龙头企业在充分分析投资的可行性下向上游企业注资,在化解上游企业的资金压力的同时,达到一定的控制目的。龙头企业在降低内部生产成本,取得更高收益的同时,促进了整个价值链竞争力的提升。
农业价值链链内融资方式的选择取决于龙头企业的目的和企业流动资金的情况,但各种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龙头企业和价值链其他参与主体的密切合作。在龙头企业资金流充足的情况下,各种方式的配合使用能够更加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的作用,产生“1+1>2”效应,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
农村金融制度与现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求脱节是农业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历史原因,农户的自有资金不足,农业生产规模化难以实现,农业生产的效益低下且产品品质参差不齐。自然条件的影响下农业生产的资金需求呈现规模小、周期性强的特点,同时农户难以提供抵押品为贷款担保。涉农贷款的成本和效益低下导致大量的金融机构出现离农脱农的现象。在政府政策上的支持下,农村微小金融机构不断发展与改革,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微小金融机构被农村经济和金融体系双重排斥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传统的农业融资方式难以有效的解决农业融资难题。
农业价值链中的各参与主体基于业务合作和贸易往来,通过资金或生产原料的借贷来满足资金需求,实现“1+1>2”的整体效益。与外部金融供给不同,链内融资中龙头企业为主要资金供给主体,在对农户和上游企业的信誉及生产能力了解的情况下,向资金需求方提供资金,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农户和农业小企业信誉状况不佳和担保物不足导致的贷款难题。同时龙头企业会向缺乏专业指导的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龙头企业在获得高质和高量的原料供给下如虎添翼,在市场中的优势地位进一步提升。农业价值链链内融资方式将各参与主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互利互惠,共同提升农业价值链的竞争力。
农业价值链链内融资能够实现“1+1>2”效应,主要取决于各参与主体的密切合作与资源的合理分配。而价值链参与主体的主动性决定着资源能否在各主体之间合理分配并充分利用。研究现阶段我国链内融资效应的动力机制对于充分的理解链内融资及如何发挥效力至关重要。
从农户视角来看,由于处在价值链的底层,长期处在弱势地位,链内融资是农户谋求发展,提升地位的良好途径。农业生产资金短缺一直是农户发展的瓶颈,链内融资方式有效的解决了资金难题。同时农户可以获得龙头企业免费的技术支持,与龙头企业签订的销售协议保证了农产品的销路,降低农产品滞销的风险。基于如上的多项优势,农户参与的积极性较高。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环境较差,当出现有利可图时,农户会不顾合同的约定倾向于获得更高的收益,这是链内融资需要解决的难题。
从上游中小企业视角来看,企业正常生产与规模的扩建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由于信用评级较低以及缺乏必要的担保品,难以从金融机构中获得必要的贷款。链内融资方式可以由龙头企业提供直接资金或者预付款的形式,满足企业短期正常生产的需要。为了构建更好的合作关系,可以吸引龙头企业向本企业注入资金,提升企业的实力。上游中小企业有足够的动力参与到链内融资当中。
从龙头企业视角来看,链内融资方式能否给本企业带来真正的效益或者企业领导层能否关注链内融资方式的优势决定着龙头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链内融资方式确实具有特有的优势,如果充分发挥价值链各环节的优势,会使龙头企业生产原料的品质和数量得到保证,进而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都具有相应的优势,在市场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如果能够有效的保证价值链各参与主体的团结协作,互利互惠,龙头企业也会愿意积极的参与到连内融资当中。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有效的协调以及链内融资的激励和约束制度的不断完善。
在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链内融资模式在我国的实践中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具体实践主要有“龙头企业+农户”和“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农户”等链内融资模式。但由于链内融资制度不完善、龙头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足和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链内融资效应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未能在我国农业各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成果。基于链内融资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如下的建议。
现阶段,农民的诚信与法律意识不强是限制市场竞争中农户地位,影响农村金融发展进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民的违约不仅会降低自身的信用等级,同时会损坏价值链其他参与主体的利益,威胁价值链的良好运行。政府应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提升农户的素养。农户应该积极了解法律和信用知识,提升自身的素养,才能更好地参与到价值链当中,被市场中的其他主体所认可。
现阶段链内各参与主体地位不对称,风险分担不平衡。龙头企业对于农户和上游企业的资金支持,承担产品的销路,将风险全部转移到企业当中。这不仅制约着龙头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价值链的不平衡构造在面临风险时会导致价值链关系的破裂。完善链内融资的制度,对于各参与主体进行有效的约束,在保护农户等弱小主体的同时,保证龙头企业的核心利益,使价值链链内融资能够长期有效的运行,激发农业的活力。
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价值链的核心企业,不能依赖优势过分的剥削农户和上游企业的利益。参与主体的地位不均衡为违约行为的出现埋下隐患。由于农户长期处在弱势地位,当出现有利可图时往往做出破坏合同约定的行为。因此提升农户的议价能力,创建代表农户利益的组织如农产品公户,农业合作社等,在管理和教育农户的同时,协调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关系,促进各方更加充分的合作。
[1]张庆亮:农业价值链融资:解决农业融资难的新探索[J].财贸研究,201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