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碳点为探针荧光猝灭法测定水中痕量镍

2015-01-01 02:34:44罗道成
分析测试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碳点纳米材料波长

罗道成,罗 铸

(湖南科技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 煤炭清洁利用与矿山环境保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 湘潭 411201)

镍(Ni)是人体必需的生命元素,但镍过量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损害人的肝脏和心肺功能,可引起过敏性皮炎、系统紊乱,且具有致癌性。镍也是一种重要的环境污染物,对水生生物具有明显的危害。因此对镍离子的识别和检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镍离子的检测方法有滴定法[1]、分光光度法[2-5]、电化学法[6]、原子吸收光谱法[7]、荧光光谱法[8]、ICP - AES 法[9]等。

纳米材料应用于镍离子的测定,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①使用纳米材料对镍离子进行分离富集,这类纳米材料多采用纳米金属氧化物和碳纳米管。如Hang等[10]利用ICP-AES法研究了纳米TiO2材料对Ni(Ⅱ)的吸附性能,并应用于环境样品中Ni(Ⅱ)的分析,检出限为0.32 ng/L;Hu等[11]将纳米介孔Al2O3涂覆在熔融石英毛细管微柱内壁用于Ni(Ⅱ),Co(Ⅱ),Pd(Ⅱ)的同时分离富集,经ICPMS法测得Ni(Ⅱ)的检出限为1.5 ng/L;Suleiman等[12]用纳米ZrO2固相微柱分离富集、ICP-OES法测定了环境和生物样品中的Ni(Ⅱ),其检出限为7 ng/L;明亮等[13]以多壁碳纳米管-CdTe量子点复合修饰电极,采用电化学分析法测定了实际水样中的痕量镍,检出限为1.0×10-8mol/L。②以纳米材料作为荧光探针,直接用于镍离子的测定。如周华健等[14]以合成的3-巯基丙酸修饰的CdTe量子点为荧光探针,采用荧光光度法测定了水样中痕量镍,其检测范围为1~1 000 μmol/L。碳点(Carbon dots,CDs)作为一种新型的荧光纳米材料,与量子点等其他荧光纳米材料相比,具有荧光稳定、无光闪烁、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可调控、无光漂白现象、水溶性好、廉价、低毒等优点[15-16]。这些性质决定了碳点在生物成像[17]与生物探针领域有更大的应用前景。碳点的荧光可以有效地被电子受体或者电子给体所猝灭,这说明碳点既是电子受体,也是给体[18]。这种光引发电子转移的性质使其广泛应用于光能量的转换、光伏设备和相关领域,也可作为Cu2+,Hg2+,Ag+等金属离子的检测探针[19-20]和用于药物分析[21]。由于碳点具有比量子点等其他荧光纳米材料更优异的性能,在科学界引起了极大关注。

本文以葡萄糖为碳源,以聚乙二醇-200(PEG-200)为分散剂和表面修饰剂,在水溶液中合成了水溶性的荧光纳米碳点(CDs),以其作为荧光探针,在pH 5.72的Britton-Robinson(B-R)缓冲溶液中,基于镍离子对CDs荧光的显著猝灭作用,建立了一种测定镍离子的荧光光度法。本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灵敏、选择性好、应用范围宽、分析成本较低等特点,已成功应用于环境水样中痕量镍的测定。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RF-5301型荧光分光光度计、UV-255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pHS-3C型酸度计(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78-磁力加热搅拌器(江苏金坛金城国盛实验仪器厂);循环水式真空泵(巩义予华仪器有限责任公司);HH-S2型数显恒温水浴锅(金坛大地自动化仪器厂);UP型纯水仪(上海优普实业有限公司);202-00A型台式电热恒温干燥箱(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葡萄糖、聚乙二醇(PEG-200)、己二胺、硝酸镍(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硼酸、乙酸、磷酸(分析纯,上海化学试剂总厂)。实验用水为超纯水(电阻率18.2 MΩ·cm)。

1.0 mmol/L Ni2+标准溶液:准确称取0.0121 g硝酸镍,用水溶解并定容于100 mL容量瓶中,摇匀,使用时用水稀释成不同浓度的工作溶液;Britton-Robinson(B-R)缓冲溶液:pH 5.72,在100 mL三酸混合液(磷酸、乙酸、硼酸,浓度均为0.04 mol/L)中,加入0.2 mol/L NaOH溶液40.0 mL。

1.2 实验方法

1.2.1 荧光碳点的制备 准确称取0.540 0 g葡萄糖,将其溶于25 mL聚乙二醇-水(体积比1∶1)溶液中,并转移至反应釜中,在180℃下反应3 h,取出冷却至室温后,加入一定量己二胺粉末于上述反应液中,于120℃电热恒温干燥箱中反应12 h进行钝化,即得到棕红色的荧光碳点溶液,用水定容至25 mL,该荧光碳点的浓度为0.72 mol/L(以碳计)。将制备的碳点溶液用水稀释至0.003 6 mol/L,作为碳点储备液于4℃保存备用。

1.2.2 镍离子的测定方法 在5 mL比色管中,依次加入0.5 mL碳点储备液、1.0 mL B-R缓冲溶液(pH 5.72)和适量Ni2+工作溶液,用水定容,摇匀。室温下反应10 min后,以350 nm为激发波长,测定体系的荧光强度F;按同样的方法测定试剂空白的荧光强度F0,计算相对荧光强度ΔF=F0/F。仪器激发和发射狭缝宽度均为10 nm。

2 结果与讨论

2.1 荧光碳点的光谱性质

测试了荧光碳点的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结果显示,碳点的最大吸收峰位于350 nm;在350 nm激发波长下,荧光碳点在435 nm处有一很强的发射峰,这与其在紫外灯下发射的明亮青色荧光相一致。该荧光碳点的激发光谱连续,同时具有很宽的荧光激发波长范围;荧光发射峰峰形对称,半峰宽较窄,荧光强度高,表明所合成的荧光碳点光学性质稳定,具有良好的发光性能。

2.2 荧光碳点在不同激发波长的发射光谱

将制备的荧光碳点储备液依次稀释后,增大激发波长,考察其荧光发射波长变化。荧光碳点在不同激发波长(340~450 nm)下的荧光发射光谱如图1所示。由图1可见,随着激发波长的增大,荧光发射峰发生红移,荧光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其中,激发波长为350 nm时,荧光碳点的荧光发射强度最大。这种呈多元激发、多元发射的光谱特性,可能是由于碳点表面发光位点不同,以及制备过程中不均匀纳米粒径的量子尺寸效应等所引起[22]。因此,选择350 nm作为实验中荧光碳点的激发波长。在此激发波长下,荧光碳点的发射波长为435 nm。

图1 碳点在不同激发波长下的荧光发射光谱Fig.1 Fluorescence emission spectra of CDs from microwave way at different excitation wavelengths excitation wavelength(1-12):350,360,370,340,380,390,400,410,420,430,440,450 nm

2.3 Ni2+对荧光碳点的猝灭

室温下,在荧光碳点中加入不同浓度的Ni2+工作溶液以及pH 5.72的B-R缓冲溶液1.0 mL,用水定容后测定,不同浓度的Ni2+对碳点荧光强度的影响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当激发波长为350 nm时,随着Ni2+浓度的不断增大,碳点的荧光强度逐渐下降,荧光峰形变宽,而其荧光发射波长仍在435 nm处。说明加入Ni2+后体系发生变化,导致碳点的荧光猝灭。这是因为,碳点表面的部分羟基发生电离形成氧负离子,呈现一定的负电性,由于静电排斥力作用,使得碳点呈分散状态,具有较强的荧光;随着Ni2+的加入,碳点表面的负电荷逐渐减小,减弱了碳点之间的静电排斥力,拉近了碳点之间的距离,使得碳点逐渐发生聚集,碳点的水合粒径增大,导致碳点荧光猝灭[23]。

图2 不同浓度Ni2+存在时碳点的荧光光谱Fig.2 Fluoresence spectra of CDs in the presence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Ni2+

2.4 pH值的影响

考察了不同pH值的Britton-Robinson(B-R)缓冲溶液中,Ni2+对碳点的荧光猝灭情况。结果表明,体系的荧光光谱峰位不随B-R缓冲液pH值的改变而发生位移,但其相对荧光强度ΔF发生变化。当pH值在4.50~8.50范围时,ΔF先增强再减弱,在pH 5.72时,ΔF达到最大值,表明此时Ni2+对碳点的猝灭作用最强。因此实验选择B-R缓冲溶液的最佳pH值为5.72。

2.5 反应时间的影响

考察了反应时间对碳点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未加Ni2+离子时,碳点的荧光强度不随时间发生变化,加入Ni2+后,猝灭作用非常迅速,碳点溶液的荧光强度明显降低,但不稳定。10 min后,体系的荧光强度趋于稳定,且至少可保持2 h以上。因此实验选择反应时间为10 min。

2.6 碳点浓度及用量的影响

考察了碳点浓度对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碳点的浓度较低时荧光猝灭作用不明显,且线性范围窄,而碳点浓度过高时,分析灵敏度较低。当碳点的浓度在2.0×10-4~5.0×10-4mol/L范围时,荧光猝灭程度达到最大,本实验选择碳点的最佳浓度为3.6×10-4mol/L。在此浓度下,随着碳点用量的增加,碳点与Ni2+的作用增强,荧光强度的猝灭值增大。进一步考察了此浓度下碳点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当3.6×10-4mol/L碳点的用量达0.5 mL时,荧光猝灭程度趋于平缓且达到最大。因此实验选择3.6×10-4mol/L碳点的用量为0.5 mL。

2.7 工作曲线与检出限

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分别取不同浓度的Ni2+加入到一定浓度的碳点溶液中,按实验方法进行测定,以Ni2+浓度(c,μmol/L)为横坐标,以相对荧光强度值(ΔF)为纵坐标,绘制工作曲线。结果表明,Ni2+浓度在3.0~80 μmol/L范围与碳点的荧光强度呈线性关系,其线性方程为ΔF=1.009+0.031 0 c,r=0.998 3。进行11次空白实验,按3δ/k计算(δ为11次空白溶液的标准偏差,k为线性方程的斜率)得检出限为0.13 μmol/L。平行配制11组量子点加入6.0 μmol/L Ni2+溶液,测定其荧光强度,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7%。

2.8 共存离子的影响

2.9 实际样品分析

取50 mL资江水样,过滤除去不溶物,然后移入50 mL容量瓶中,用H2O定容,摇匀,作为待测液。准确移取2.0 mL待测溶液加入5 mL比色管中,按本实验方法测定,并与原子吸收光谱法[7]的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见,本法与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测定结果相符。进一步对实际样品进行加标回收实验,测得回收率为98.1%~103.5%,RSD为1.5%。

表1 实际水样中镍(Ⅱ)的分析结果Table 1 Analytical results of nickel(Ⅱ)in the actual water samples

3 结论

本文利用葡萄糖为碳源,以聚乙二醇-200(PEG-200)为分散剂和表面修饰剂,在水溶液中合成了水溶性的荧光纳米碳点(CDs),利用Ni2+对CDs的猝灭作用,建立了CDs荧光猝灭法测定痕量镍的方法。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特点,用于环境水样中痕量镍的测定,结果满意。

[1]Tang H Y,Fang Y.Phys.Test.Chem.Anal.:Chem.Anal.(唐华应,方艳.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8,44(10):1007-1008.

[2]Dai C S,Luo D C.Mater.Protect.(戴财胜,罗道成.材料保护),2011,44(12):80-81.

[3]Zhu C Y,Deng F Z,Wen Q.Chem.Reagent(朱陈银,邓凡政,温泉.化学试剂),2010,32(6):531-532,564.

[4]Luo D C,Liu J F.Chin.J.Anal.Lab.(罗道成,刘俊峰.分析试验室),2010,29(10):87-89.

[5]Qiao X P,Li H L,Zhao W Z,Jing L J,Xu D H.Mater.Protect.(乔小平,李鹤林,赵文轸,靖立君,徐东辉.材料保护),2012,45(1):66-68.

[6]Tao J Z,Yang F X,Hao H L,Xu G R,Li H.J.Anal.Sci.(陶建中,杨凤霞,郝海玲,许光日,李洪.分析科学学报),2011,27(4):417-421.

[7]Mao Y L,Xiao X C,Pan J M,Ou H X,Yan Y S.Chin.J.Anal.Chem.(毛艳丽,肖晓存,潘建明,欧红香,闫永胜.分析化学),2011,39(7):1088-1092.

[8]Li Y,Dong X W,Zhao J F,Zhang M,Hu X C,Zheng T F.J.Anal.Sci.(李岩,董秀文,赵军峰,张敏,胡晓春,郑同峰.分析科学学报),2014,30(2):191-196.

[9]Gao G J Z,Li Y P,Feng S Y,Xie Y J,Kuang C J,Cao C.Chin.J.Anal.Chem.(高光洁子,李艳萍,冯圣雅,谢琰军,况春江,曹枨.分析化学),2014,42(3):457-458.

[10]Hang Y,Qin Y.J.Anal.Chem.,2003,58(11):1049-1053.

[11]Hu W L,Hu B,Jiang Z C.Anal.Chim.Acta,2006,572(1):55-62.

[12]Suleiman J S,Hu B,Pu X L.Microchim.Acta,2007,159(3/4):379 -385.

[13]Ming L,Xi X.Metall.Anal.(明亮,习霞.冶金分析),2012,32(6):14-17.

[14]Zhou H J,Cao L X,Gao R J,Su G,Liu W,Zhao Y L,Wang L.Chin.J.Lumin.(周华健,曹立新,高荣杰,苏革,柳伟,赵艳玲,王磊.发光学报),2013,34(7):829-835.

[15]Dong W,Wang Y,Song Y T,Xu S K,Ge X.Chin.J.Anal.Lab.(董微,王莹,宋有涛,徐淑坤,葛欣.分析试验室),2012,31(11):1-4.

[16]Tao H Q,Yang K,Ma Z,Wan J M,Zhang Y J,Kang Z H,Liu Z.Small,2012,8(2):281-290.

[17]Li X T,Wu J,Zhang D M,Tan M Q,Ma X J.J.Instrum.Anal.(李欣彤,吴晶,张德蒙,谭明乾,马小军.分析测试学报),2014,33(4):380-386.

[18]Wang X,Cao L,Lu F S,Meziani M J,Li H T,Qi G,Zhou B,Harruff B A,Kermarrec F,Sun Y P.Chem.Commun.,2009,25:3774-3776.

[19]Zhang C Z,Tan H,Mao Y,Li G,Han D X,Niu L.Chin.J.Appl.Chem.(张川洲,谭辉,毛燕,李刚,韩冬雪,牛利.应用化学),2013,30(4):366-372.

[20]Zhou L,Lin Y H,Huang Z Z,Ren J S,Qu X G.Chem.Commun.,2012,48:1147 -1149.

[21]Tao H L,Liao X F,Zhou S L,Zhong F X,Yi Z S,Chen J.J.Instrum.Anal.(陶慧林,廖秀芬,周素莲,钟福新,易忠胜,陈俊.分析测试学报),2014,33(7):820-824.

[22]Sun Y X,Sun X B,He Z W,Zhao Z D,Liu R S,Lou X Q.J.Mater.Sci.Eng.(孙英祥,孙相保,何志伟,赵增典,刘然升,娄湘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4,32(3):393-397.

[23]Fang J M,Liu L Q,Zhao X J,Li Y F.Chin.J.Appl.Chem.(方静美,刘利芹,赵希娟,李原芳.应用化学),2013,30(10):1144-1148.

猜你喜欢
碳点纳米材料波长
HPLC-PDA双波长法同时测定四季草片中没食子酸和槲皮苷的含量
特产研究(2022年6期)2023-01-17 05:06:16
武器中的纳米材料
学与玩(2022年8期)2022-10-31 02:41:56
分子筛限域碳点材料的研究进展
二维纳米材料在腐蚀防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硅硼掺杂碳点的制备及其在血红蛋白传感中的应用
分析化学(2017年12期)2017-12-25 12:44:25
异元素掺杂碳点的制备及其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分析化学(2017年12期)2017-12-25 07:05:04
双波长激光治疗慢性牙周炎的疗效观察
日本研发出可完全覆盖可见光波长的LED光源
中国照明(2016年4期)2016-05-17 06:16:15
MoS2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
便携式多用途光波波长测量仪
物理实验(2015年9期)2015-02-28 17: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