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镭,单 锋,刘 鹏,王亚丹
(1.西安工程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710048;2.长安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710061)
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信息经济时代,信息化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其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企业的信息化评价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价结果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1].
在信息化评价研究方面,文献[2]使用AHP方法对信息化水平进行测评,提出包括基础设施、制造信息系统和协作系统3大部分的指标体系;文献[3]采用遗传算法(GA)来评价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它不仅使评价结果更加准确,而且使过程更加简单,避免了重复确定指标的权重值;文献[4]依据供应链成熟度模型,从信息化广度、深度及绩效构建了三维立体的供应链信息化评价框架;文献[5]运用灰色关联分析与理想矩阵法,构建了动态评价的灰色理想矩阵关联模型来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克服了静态多指标评价方法难以满足企业信息化水平动态评价的缺点.文献[6-8]使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并开发了企业信息评价系统.但是,大多数信息化评价的研究宏观把握程度不够,大都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评价信息化水平.在供应链管理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上升到了企业所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9].因此,企业信息化的评价必须站在整个供应链的高度来进行,必须从供应链的角度建立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此外,多数研究只注重企业的信息化投资水平,而忽视了信息化发展质量和未来的发展能力.信息化发展水平只代表当前的发展状况,而信息化发展质量和发展能力决定着未来信息化的水平.要想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价信息化水平,需要从信息化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发展能力3方面来考量.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商流、信息流及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10].而企业的信息化是将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来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开发和生产等各个环节,进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率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是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信息系统的应用既可以迅速地传递和转换信息,实现信息的实时交互跟踪,又能不断地改进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提高供应链中各项活动的效率,增强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11].实现各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要求各节点企业实现业务流程及信息数据标准化,使得信息可以快速及时地传递到供应链中的每一个节点企业[12].
因此,在基于供应链的企业信息化评价模型中,评价指标具有与常见的信息化评价指标不同的特点,不能孤立地从某一节点企业的角度来确定,而主要是通过反映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合作与协同关系来确定.所以,指标要包含节点企业信息化水平与其他节点企业信息化的关系及对整个供应链的影响.
在供应链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企业的竞争已经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成为企业背后整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仅仅立足于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向企业所在供应链的上下游延伸,统筹建设.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需立足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信息的协同与共享.
信息化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找出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大多数评价侧重于信息化资源投入的总体评价,而忽视了信息化发展的质量和未来的发展能力[13].这样的评价不仅不科学,而且也不能更好的指导未来的信息化建设.
综上所述,文中基于供应链信息化的特点从信息化发展能力、应用水平和发展质量3方面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信息化发展能力指的是信息化系统的可持续建设能力,不仅体现目前的信息化建设状况,也可以反映未来信息化建设的潜力,主要包括信息化资源状况和信息化网络建设投资水平2方面.
2.1.1 信息化资源状况 企业信息化的成功需要企业高层的重视和良好的基础设施作为保障,企业的现有的信息化资源不仅是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也极大影响着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化建设,基于供应链的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中包含: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信息化重视程度、信息化人力资源状况等.
2.1.2 信息化网络建设投资水平 企业信息化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完善长远的资金投入计划,需要不断地建设和相应的维护.主要包括:信息系统开发和维护费用、企业门户网站建设水平.
信息化应用水平直接反映目前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主要包括:信息数据的管理状况和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状况.
2.2.1 信息数据管理 信息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信息共享的基础.由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在地理上是分散的,要想使信息能更好地传递和共享,就要求各节点企业的信息结构是开放的标准的.又由于供应链企业间共享的信息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既要保证信息数据共享的实现,又要防止信息泄露等有害行为的发生[14],因此确保数据的安全显得特别重要,主要包括:数据的标准化、数据的安全性和数据的完整性(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时效性).
2.2.2 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状况 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状况是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状况的整体体现,直接决定着整条供应链的效益[15],因此模型中必须包含有信息技术应用状况的指标.具体指标包括:信息技术应用范围、信息技术智能化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程度.
基于供应链的企业信息化发展质量主要指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信息共享和系统协同的程度及带来的效益.即从供应链的角度考查企业的信息系统与上下游企业的信息系统是否能够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及时传递,是否能实现信息的标准化和相互协同及是否能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绩效等,因此信息化的发展质量从信息的共享和传递、信息的协同和标准化、企业供应链的绩效3个方面来考查.
2.3.1 信息的共享与传递 供应链管理要求实现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需要及时获得来自供应链各个节点的实时准确的信息,对市场的变动快速做出反应.因此指标包括:信息共享的广度、信息共享的深度、信息传递的速度以及信息更新的及时性.
2.3.2 信息的协同及标准化 信息的协同是为了消除供应链节点之间信息传递的障碍,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供应链节点企业间信息系统的集成,实现市场数据、运营数据等信息的实时共享和交流,从而更快、更好地响应终端客户需求[16].由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在地理空间上是分散的,在组织管理上是独立的.这就要求各节点企业信息编码是标准的,信息交换接口是统一的.这部分指标包括:数据编码的标准化程度、信息交换接口标准化程度和各子信息系统协同的程度.
2.3.3 企业供应链绩效 供应链节点企业信息化能够加强企业供应链中节点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缩短了各个环节的时间延迟,有利于提高即时交货能力,实现准时化订货.因此,供应链绩效水平也就能够反映基于供应链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17].这部分指标包括:库存资金占用率、供应商的准时交货率和订单准时交货率.
因此,基于供应链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21个三级指标,如表1所示.
由于指标体系中既有定量指标,又有定性指标,各因素之间还有层次之分,因此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评价模型,该方法是将模糊数学与层次分析法结合,能够较好地解决系统多指标的综合评价问题.对于数据的收集则是通过对某羊绒衫公司进行了细致和深入的调查得到,该公司的主导产品是以羊绒为主要原料的羊绒衫、围巾、手套等羊绒制品,公司规模和信息化水平在本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模型及其运算步骤如下:
表1 评价指标体系Table 1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根据前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设U为评价指标集:U={u1,u2,…,ui}(i为一级指标的个数),其中Uk={uk1,uk2,…,ukm}(m为第k个指标所属的二级指标个数).
评语集是评价者对被评价对象可能做出的各种评价结果组成的集合,由于指标有定量的,也有定性的,在具体评价时需要运用量表进行量化处理,文中采用4级克特量表,建立评语集V={V1,V2,V3,V4}= {7,5,3,1},式中V1代表优秀,V2代表良好,V3代表中等,V4代表较差.
对每一个评价指标ui进行单指标评价,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组织相关专家根据评语集对每个指标进行评价,对每个指标,统计属于评语集中各个等级的专家人数,然后计算出专家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即可确定ui中各因素对应于V中的各种评价语的隶属度矩阵,由此可以得到模糊判断矩阵Ri.
如对信息化资源进行评价,对所属各三级指标相应等级认可的专家人数统计,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在20位专家中认为该公司信息化设施比较优秀的占4位专家,认为比较良好的有8位,认为中等的有6位,认为比较差的有2位专家.在信息化领导机构设置方面认为该公司比较优秀的占2位专家,认为比较良好的有10位,认为中等的有7位,认为比较差的有1位专家.在信息化人力资源状况方面认为该公司优秀的占1位专家,认为比较良好的有7位,认为中等的有9位,认为比较差的有3位专家.
然后通过计算各三级指标中认可各个等级的专家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构造模糊评判矩阵R1为
表2 统计表Table 2 Statistical table
同理可得到其他三级指标的模糊判断矩阵.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指标的权重值,二级指标有7个指标组成,分别是企业信息化资源A1、企业信息化网络建设及投入水平A2、企业信息数据管理B1、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状况B2、企业信息的共享与传递C1、企业信息的协同及标准化C2、企业供应链绩效C3.请专家逐一比较2个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给出打分结果,然后对打分结果汇总分析,并反馈给专家.经过多轮的讨论和修改,最终得到统一的比较结果,形成了7个二级指标的判断矩阵,如表3所示.
在此判断矩阵的基础上,进行层次单排序运算,得到该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相应的特征向量.
最大特征值:λmax=7.427,最大特征向量:(0.092,0.113,0.167,0.167,0.185,0.152,0.124),检验一致性:CR=0.052 4<0.1,通过一致性检验.
得到7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值如下:
A=(0.092,0.113,0.167,0.167,0.185,0.152,0.124).
三级指标共有21个,同理可得各三级指标的权重,于是可得到所有指标的权重,如表4所示.
表3 二级指标判断矩阵Table 3 Secondary index judgment matrix
表4 指标权重表Table 4 Index weight table
首先得到Ui的单指标评价向量Bi,Bi=Ai×Ri.如
以上模型测算出了该羊绒衫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然而总体水平不能反映出信息化发展能力和发展质量的具体情况.因此,有必要测算出信息化各方面的发展状况,以此找出信息化发展中的短板,更好的指导未来的信息化建设,使评价更具有实用性.
信息化发展能力指的是信息化系统中的可持续建设能力.所以基于供应链的企业信息化发展能力测评不仅针对信息化资源状况,也包括信息化网络建设投资水平.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ECI)的计算公式为[18]
其中,Ai为信息化发展能力二级指标的权重,aij为信息化发展能力三级指标的权重,f(Aij)为基于供应链的企业信息化发展能力的具体指标,其算法如信息化资源的具体指标f(A11)=0.2×7+0.4×5+0.3×3+0.1×1=4.4.
信息化应用水平指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即信息化要素的数量和规模.基于供应链的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指数通过选取反映信息化应用水平的信息数据的管理状况和企业信息的应用状况来考察.
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ELI)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Li为信息化发展水平二级指标的权重,lij为信息化发展水平三级指标的权重,f(Bij)为基于供应链的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具体指标.
信息化发展质量主要侧重信息化系统结构和经济效益.从供应链的角度就是从信息的共享和传递、信息的协同和标准化和企业供应链的绩效3个角度进行考查,以此对基于供应链的企业信息化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价.
信息化发展质量指数(EQI)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Qi为信息化发展质量二级指标权重,qij为三级指标权重,f(Cij)为基于供应链的企业信息化发展质量的具体指标.
通过比较信息化能力指数、发展水平指数和质量指数,可以看出该羊绒衫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质量指数比较高,发展水平指数次之,信息化发展能力指数最低.
该羊绒衫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质量较好,企业注重内部各部门以及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信息建设应继续扩大供应链企业间和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信息共享的深度,增强协同性,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该羊绒衫企业的应用水平相对较好,信息化系统基本覆盖了各个部门,且得到了较好的运用,信息系统的应用程度较好,但要继续完善和优化现有信息化系统,提高使用效率.该羊绒衫企业信息化发展能力较差,容易造成信息化建设后劲不足,今后的信息化建设除了增加投入资金和人员的投入外,还要做好信息化的建设规划和员工信息化培训方面的工作.
从供应链的角度,建立基于供应链的企业信息化评价模型,全面、系统地对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为信息化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又从信息化发展能力、信息化应用水平、信息化发展质量3方面分别做出考量.对信息化的推进情况和信息化结构进行深入诊断,可以使企业清晰的找出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短板,及时调整信息化发展方向,为未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1] 邓崧,白庆华.企业信息化对企业效益和内部机制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5):701-705.DENG Song,BAI Qinghua.Study on effects of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to its performance and inner mechanism[J].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5,33(5):701-705.
[2] YONG J C,LEE S H.Development of an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informatization level for the mould companies in korea[J].Computational Science &Its Applications-Iccsa,2007:20-32.
[3] 李钢,田丽娜,齐二石.基于BP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5):129-132.LI Gang,TIAN Lina,QI Ershi.The study of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evaluation by BP neural network and genetic algorithm[J].Science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2008,25(5):129-132.
[4] 李弘,王耀球.基于供应链成熟度模型的信息化水平评价框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2):54-56.LI Hong,WANG Yaoqiu.Study on evaluation framework of information of supply chain based on supply chain maturity models[J].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12(2):54-56.
[5] 郭伟,王娜,孙改娜.AHP和 OPSIS在供应商评价与选择中的应用[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3,27(1):93-96.GUO Wei,WANG Na,SUN Gaina.Application of AHP and TOPSIS in supplier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J].Journal of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2013,27(1):93-96.
[6] 严隽琪,马登哲,范菲雅,等.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的ASP平台研究与开发[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5,11(2):178-181.YAN Junqi,MA Dengzhe,FAN Feiya,et al.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n ASP platform for small medium-sized enterprise informationization[J].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2005,11(2):178-181.
[7] 张阐军,杨明忠,郭顺生.柔性企业信息化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13(5):978-983.ZHANG Chanjun,YANG Mingzhong,GUO Shunsheng.Design &application of flexible enterprise information-oriented evaluation system[J].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2007,13(5):978-983.
[8] 鲁昌荣,丁德臣,严奇,等.以DEA知SOM方法为支撑的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30(9):163-166.LU Changrong,DING Dechen,YAN Qi,et al.A research on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evaluation based on DEA and SOM[J].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T,2009,30(9):163-166.
[9] 刘露瑶.基于灰色理想矩阵关联法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动态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现代管理科学,2012(1):114-116.LIU Luyao.The dynamic evaluation mode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level based on grey ideal matrix correlation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J].Modern Management Science,2012(1):114-116.
[10] 李民,黎建强.基于模拟方法的供应链风险与成本[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3):580-588.LI Min,LI Jianqiang.Analysis of supply chain risk and cost with simulation methods[J].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Practice,2012(3):580-588.
[11] 杨兵,董玉德,孙芹芹,等.模具企业订单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3,27(3):382-387.YANG Bing,DONG Yude,SUN Qinqin,et al.Design and realization on order management system oriented mould enterprise[J].Journal of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2013,27(3):382-387.
[12] 黄晟辰,李勤,李剑锋,等.供应链信息安全体系框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5):172-174.HUANG Shengchen,LI Qin,LI Jianfeng,et al.Research on information security framework of supply chain[J].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14(5):172-174.
[13] 李钢,陈萍,齐二石,等.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其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8,14(1):96-101.LI Gang,CHEN Ping,QI Ershi,et al.Design of index system fo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ts application in enterprise informationization[J].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2008,14(1):96-101.
[14] 刘龙,凌旭,郭伟.基于客户化供应链的产品开发知识协同敏捷性研究[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4,28(3):367-371.LIU Long,LING Xu,GUO Wei.Product development knowledge collaboration agility based on customization supply chain[J].Journal of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2014,28(3):367-371.
[15] 肖素梅,殷国富,汪永超,等.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5,11(8):1154-1162.XIAO Sumei,YIN Guofu,WANG Yongchao,et al.Research on evaluating index &method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ization level[J].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2005,11(8):1154-1162.
[16] 洪琼,张浩.物流园区供应链信息协同机制研究[J].物流技术,2013,32(11):374-376.HONG Qiong,ZHANG Hao.Study on supply chain information collaboration mechanism of logistics parks[J].Logistics Technology,2013,32(11):374-376.
[17] 齐二石,崔铭伟.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模型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36-39.QI Ershi,CUI Mingwei.Study on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manufacture informatization based on supply chain[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8,10(6):36-39.
[18] 张勇刚.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研究[J].科研管理,2006,27(1):107-113.ZHANG Yonggang.Study on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ization estimates theory and method[J].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2006,27(1):10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