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分析

2015-01-01 02:50雷宏振兰娟丽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5年4期
关键词:波及投入产出信息产业

袁 丹,雷宏振,兰娟丽,章 俊

(陕西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陕西 西安710119)

一、引 言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密集型的文化产业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1-2]。中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将文化产业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首次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0年,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提高文化企业的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3]。”文化产业是内容化、信息化的智慧型产业,而实践证明,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重大的科技创新与技术革命如造纸术、互联网技术等,都将带来文化传播方式的改进。作为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世界主要国家致力发展的“朝阳产业”与“黄金产业”,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文化产业的生产、传播和消费等环节,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新,产业结构改造升级提供推动力和支持,而文化产业为信息产业提供内容输出,使得信息技术与文化资源结合重铸,能够提升信息产业的层次,形成新的需求拉动力,从而决定了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关联融合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正如美国经济界所认为的,以IT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产业融合是高经济增长和高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推动力[4]。产业关联是产业融合的先导和基础,促进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联发展,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路径之一。但在中国,对产业关联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5]。本文将从投入产出视角,探讨中国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中间需求与中间投入,实证分析两大产业的关联关系与发展变化,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即中国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关联关系如何?文化产业对信息产业的波及效应如何?

二、简要文献回顾

根据现行《统计上划分信息相关产业暂行规定》,信息相关产业主要是指与电子信息相关联的各种活动的集合。信息产业主要包括:电子通讯设备的生产、销售和租赁活动,计算机设备的生产、销售和租赁活动,用于观察、测量和记录事物现象的电子设备、元件的生产活动,电子信息的传播服务,电子信息的加工、处理和管理服务,可通过电子技术进行加工、制作、传播和管理的信息文化产品的服务。Hesmondhalgh认为文化产业是制作文本的产业,文化制品充满了丰富的表征意涵,并将广告、广播、电影、音乐、印刷与电子出版等产业作为核心文化产业,因为它们均从事文本的产业化生产和传播[6]19-26。中国国家统计局新修订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标准中指出“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包括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两部分”。从文化产业的内涵和构成来看,文化产业的产生和发展与信息产业的渗透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随着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两大产业的关联也吸引了学者们的关注。张涵研究指出,计算机网络及其承载的网络文化,加速了全球文化的交融进程,对文化进入经济而成为产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文化产业”得益于“信息经济”及“信息产业”的发展才应运而起[7]。Potts等认为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文化创意生产者和消费者合作创作不断涌现,信息技术对文化创意产业有重要影响[8]。Glen和O1ivero认为信息技术、快速邮递的发展有可能导致某些文化行业更为分散和更大范围地扩散[9]。崔向阳指出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相互促进和融合,并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分析了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互动发展的基本模式和良性互动关系[10]。吴利华等认为文化产业发展不仅受制于自身的能力,而且还受上游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的制约,对其上游环节提出需求,中国文化产业应增强与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等产业的融合[11]。Jorente和Jose认为信息流为文化交流带来了新的条件,并分析了信息技术和通信对文化产业的影响[12]。吴威关注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互动与融合形成的信息文化产业,实证分析了信息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3]。目前已有的相关文献中,对中国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关联关系的理论分析较多,实证研究较少,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发展的关联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现行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标准和《统计上划分信息相关产业暂行规定》(2004),目前中国的统计资料中尚没有针对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所有细分行业的详细数据,基于时序对比研究的一致性和数据的可得性,以中国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作为研究对象,信息产业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T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T2),文化产业包括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C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C2),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含废品废料)(C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C4)。涵盖了中国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所包含的主要产业类别,能够大致反映中国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数据来源于2002年、2007年和2010年中国《投入产出表》(42部门)。

(二)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该方法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W.Leontief)于1936年提出,是一种研究经济系统中不同部门之间投入产出关系的定量分析方法。投入产出系数是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的重要工具。基于投入产出表,中间需求率反映了国民经济各产业对某一产业的中间需求量之和与该产业的最终需求之比。中间投入率反映了国民经济某一产业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增加值)之比。直接消耗系数表示某部门生产单位产品对相关部门产品的直接消耗,其数学表达式为:αij=zij/xj,i,j=1,2,…,n,其中,αij表示第j部门生产单位产品对第i部门产品的直接消耗量。在投入产出表中,zij从列向上看表示了第j部门对第i部门产品的直接消耗量,从行向上看,则表示第i部门分配(或投入)到第j部门的产品数量,因此,直接分配系数hij表示第i部门的1单位产出中第j部门所能分配到的产品份额,其数学表达式为:hij=zij/xi,i,j=1,2,…,n。影响力系数δj表示第j部门增加1单位最终需求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求波及程度,其数学表达式为: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可以用来反映某一产业的发展变化对其他产业部门带来的需求波及效应与供给波及效应,即波及效应的大小。下面,本文利用EXCEL和MATLAB软件,对中国信息业与文化产业的关联效应与波及效应进行分析。

四、关联效应与波及效应分析

(一)中间需求与中间投入分析

本文分别将2002年、2007年和2010年中国《投入产出表》(42部门)中信息产业两个细分产业(T1和T2)对应的值合并,作为信息产业的值,将文化产业四个细分产业(C1、C2、C3和C4)对应的值合并,作为文化产业的值,得到2002年、2007年和2010年合并后的《投入产出表》,据此,测算中国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的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文化产业对信息产业的中间需求率等于合并后的《投入产出表》中,文化产业对信息产业的中间需求量与信息产业的最终需求之比,同理可以求得信息产业对文化产业的中间需求率。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相互之间的中间投入率则分别等于合并后的《投入产出表》中,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增加值)之比。从中间需求率来看,在2002年、2007年和2010年,文化产业对信息产业的中间需求率在5.05%以下,并逐步下降,但信息产业对文化产业的中间需求率均在8.25%以上。2010年,信息产业对文化产业的中间需求量占文化产业总需求量的比例已达到14.73%,相比2007年,增加了6.48%,表明信息产业对文化产业的中间需求相对更大,信息产业发展需要文化产业提供更多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对文化产业的中间需求相对更强。文化产业对自身的中间需求率逐步增加,同时,文化产业对信息产业的中间需求率在逐步下降,二者之间的差距从2002年的5倍,逐步扩大为2010年的9倍,而信息产业对自身中间需求率则基本稳定为信息产业对文化产业的中间需求率的5倍左右,表明从需求角度分析,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关联性和融合度因文化产业对信息产业的需求率下降而逐步减弱。

表1 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相互中间需求率与中间投入率表单位:%

从中间投入率来看,文化产业对信息产业的中间投入率均在9.97以上,并逐步上升。2010年,文化产业对信息产业的中间投入占信息产业总投入的比例达到12.55%,信息产业对文化产业的中间投入率均在8.31%,整体上也呈上升趋势,二者的中间投入率相对比较接近,表明文化产业对信息产业具有较强的中间投入依赖。三个时期,文化产业对自身和信息产业的中间投入率都在上升,二者之间的差距基本为3倍左右,并有所缩小。信息产业对自身和文化产业的中间投入率的差距,则从2002年的6倍左右,先扩大至2007年的8倍左右,又缩小至2010年的4倍左右,整体上差距也是缩小的,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之间的中间投入依赖也是增强的。表明从投入角度分析,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关联性和融合度呈增强趋势。

(二)后向关联与前向关联分析

直接消耗系数表示某一产业对向本产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产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直接分配系数反映了某一产业通过直接经济技术联系分配给其他部门作为中间产品部分的流向及比重。因而,二者可分别用以衡量某一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后向与前向直接关联效应。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各细分行业的直接消耗系数直接分配系数如表2所示。2010年,两大产业各细分产业间的直接消耗系数都较大,文化产业中的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生产单位产品对信息产业中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229 8,超过对自身的直接消耗系数0.125 5。信息产业中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059 9,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对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112 4,都分别大于对自身的直接消耗系数。这些表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后向直接关联效应,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对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后向直接关联效应也比较强。

表2 2010年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与直接分配系数表

2010年,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各细分产业间的直接消耗系数都较大,除对本产业的直接分配系数外,信息产业中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对文化产业中的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直接分配系数为0.212 0,直接推动作用较强。信息产业中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文化产业中的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直接分配系数分别为0.025 3和0.021 2。这些表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分别具有比较强的前向直接关联效应。

(三)波及效应分析

为了分析波及效应,本文分别测算了2002年、2007年和2010年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各细分行业及两大产业间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从表3可以看到:1.文化产业的平均影响力系数大于其平均感应度系数,且其平均影响力系数大于1,1单位增加能对国民经济产生大于1单位的需求拉动力,需求拉动效应较强,供给推动作用相对较小,且其平均感应度系数在三个时期呈下降趋势。2.信息产业的平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大于1,大于国民经济全部产业的平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具有较强的需求拉动效应和供给推动作用,波及效应较明显。但信息产业的平均影响力系数则先降后升,2010年信息产业的平均影响力系数为1.107 5,但仍小于2002年信息产业的平均影响力系数值,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平均感应度系数也在逐步下降。3.细分产业中,信息产业中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文化产业中的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其影响力系数都大于1,对国民经济产生的需求拉动力较大,具有较强的产业边际效应。其余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也都比较接近1,对国民经济的需求拉动作用相对均衡。但文化产业中除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外,其余产业的感应度系数都在0.7以下,且在三个时期都有升有降,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供给推动效应在内部结构和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稳定性。

表3 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波及效应表

本文将文化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进一步分解为文化产业分别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剔除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相关细分行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和第三产业(剔除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相关细分行业)五大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具体见表4。

表4 文化产业波及效应分解表

从表4可以看到:1.在三个时期,文化产业对五大产业的影响力系数都大于感应度系数,且其分解从大到小顺序一致,依次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和第三产业。文化产业对五大产业的需求拉动作用大于供给推动作用,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有较强的波及效应,对信息产业的波及效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2.文化产业对五大产业的影响力系数整体上均呈上升趋势,文化产业对自身和信息产业的感应度系数也是稳步上升的,但文化产业对三大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则是有升有降。2010年,信息产业增加1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文化产业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系数为0.093 8。3.文化产业对自身的影响力系数一直在增加,文化产业对信息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则先上升,后降至2010年的0.241 8,但仍大于2002年的0.227 7,文化产业对信息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则是不断增加的,2010年达到0.093 8,增加较快,且大于同期文化产业对本产业的感应度系数。4.在三个时期,文化产业对信息产业的需求拉动程度大于所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文化产业对信息产业的需求拉动作用约是对信息产业供给推动作用的3倍。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中国《投入产出表》,先分别从需求和投入的角度衡量了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关联现状,进一步采用投入产出法,对两大产业的关联度和波及效应及其发展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在2002年、2007年和2010年三个时期,从需求角度分析,两大产业的关联性和融合度因文化产业对信息产业的中间需求率下降而逐步减弱;从投入角度分析,两大产业的中间投入依赖性较强,关联性和融合度呈增加趋势;从细分产业来看,2010年,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的细分产业间具有较强的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有些产业间的关联甚至超过了两大产业内细分产业间的关联,产业关联较强;从产业波及效应来看,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需求拉动力较强,供给推动效应在内部细分行业间和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稳定性。文化产业对信息产业的波及效应低于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波及效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从文化产业对信息产业的波及效应来看,文化产业对信息产业的需求拉动程度大于对信息产业的需求感应程度,前者约为后者的3倍,但文化产业对信息产业的需求感应度增加较快。笔者认为原因在于:相对发达国家,中国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相对较晚,文化产业的信息化程度、产业链和产业结构有待提升,也与提供技术服务的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和渗透性不够有关,中国信息产业在技术创新性和需求创造性方面的竞争力还不强。

据此,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引导和支持,走两大产业联动发展道路。制定和实施促进两大产业关联融合的政策和措施,完善产业规划,构建互动发展机制,加强引导和管理。鼓励两大产业间资源、人才、技术等要素的流动和交流,不断完善和升级产业链,促进两大产业关联互动。依托两大产业细分产业间紧密的后向和前向关联,可采取逐步推进策略,强化一部分关联性强的细分产业或重点领域关联程度,再带动两大产业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由局部到整体,扩大两大产业的相互影响力。结合先进国家的经验及中国产业的发展现状,建立两大产业良好互动的关联发展模式。二是增强信息产业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政策支持,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信息传输与运行机制,支持信息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发展。鼓励企业引进新技术和自主创新,增强信息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鼓励信息产业向文化产业主动关联,在继续发挥技术支持作用的同时,着力提升信息产业的科技引领作用。信息产业应积极吸收文化内容,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移动。挖掘和创造新的产业需求,增加对文化产业的需求拉动,并扩大信息技术的市场应用,增强信息产业对文化产业的渗透性和产业波及影响。三是增加文化产业对信息产业的需求和波及效应。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互为生产要素,互相服务。应优化两业的供需链,鼓励文化产业释放更多的信息需求,积极利用信息产业的有效资源和技术与传播平台,扩大文化产业的市场影响力和规模。促进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间的对口合作,增强文化产业对信息产业发展成果的吸收和需求跟进,加快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改造,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文化产业对信息产业的需求拉动力和感应度。四是改善产业关联整体环境,促进两大产业关联度提升。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对中国国民经济的波及效应都比较明显。因而,应把握和利用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这两大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关联关系,优化中国的产业结构,增强国民经济产业间的关联性和协调度,不断改善两大产业关联发展的整体产业环境,增强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关联度,推动中国产业的协调快速发展。

[1] Scott A J.Cultural Products Industries and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J].Urban Affairs Review,2004,39(4).

[2] 吴旺延,谢彬洁.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以湖南省为例[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1).

[3] 吴威.信息文化产业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湖南省为例[J].情报科学,2013(9).

[4] 毛蕴诗,梁永宽.以产业融合为动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7).

[5] 吕昕阳.中国文化信息化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分析[J].兰州学刊,2007(10).

[6] Hesmondhalgh D.The Cultural Industries[M].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7.

[7] 张涵.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知识产业、创意产业的联系和区别[J].东岳论丛,2008(6).

[8] Potts J,Cunningham S,Hartley J,Ormerod P.Social Network Markets:A New Definition of the Creative Industries[J].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y,2008,32(3).

[9] Glen N,Olivero R.New Geographies of Comic Book Production in North America:The New Artisan,Distancing and the Periodic Social Economy[J].Economic Geography,2008,79(3).

[10]崔向阳.南京都市圈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互动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8(3).

[11]吴利华,张宗扬,顾金亮.中国文化产业的特性及产业链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视角[J].软科学,2011(12).

[12]Jorente V,Jose M.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Digital Culture and Socio-Cultural Changes[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2,22(1).

[13]陈锡康,杨翠红.投入产出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波及投入产出信息产业
7524亿元
新郑产业新城:“屏”“芯”双轮驱动,打造中部电子信息产业新高地
无锡高新区制造业投入产出分析
四川省信息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DEA-Tobit模型的我国2012—2013年群众体育投入产出效益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
聚焦电子信息材料发展前沿抢占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先机共建电子信息产业强国
基于DEA方法的高校R&D投入产出绩效评价与对策研究——以河北省29所高校为例
世上几人“不差钱”
常见易混同义词语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