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丹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会计信息披露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周丹丹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摘要】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当前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由于中小企业大都处于成长的初期阶段,存在着公司治理不规范、财务信息不完善等问题,致使其在融资中抵押物不足、信息披露不充分。为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不断完善企业生存环境,也需要中小企业加强自身规范化管理,强化会计工作,依法做好会计信息披露。
【关键词】信息披露中小企业融资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孵育了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发展水平不断跨上新的台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其中会计信息披露又是影响融资的重要因素之一。
企业融资一般分为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根据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企业分为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伴随着企业成长而发生的企业规模、资金需求和信息透明度的变化深刻影响着企业融资结构变化。中小企业大部分处于种子期、初创期或进入成长期阶段,由于资产规模小、财务信息不透明、经营上的不确定性大、承受外部经济冲击的能力弱等制约因素,加上自身经济灵活性的要求,其融资与大企业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一是更多地依赖内源融资;二是更加依赖债务融资,特别是依赖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贷款;三是融资表现出规模小、频率高、期限短的特征;四是对非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以及民间的各种非正规融资渠道也多有诉求。从当前融资市场结构看,银行仍然是企业融资的主渠道。
(一)融资的会计信息披露要求
从银行角度来看,一旦借款人发生违约,便会形成坏账,将给银行的经营带来直接损失。因此,借款人的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在决定一笔贷款是否发放时首先考虑的因素,信用评级的结果影响着客户的贷款申请是否可以获得通过以及贷款额度、贷款利率等其他关键要素。
我国商业银行已经普遍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客户信用评级体系,一般均以“现金流量对债务的保障程度”作为分析和预测的核心,采用多变量指标,运用二维判断方法对相关风险进行分析判断。在评级模型当中,包括定量和定性两大类指标,定量指标主要对被评估人运营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估,考察其会计质量,主要包括:企业的资本结构、资产流动性、盈利能力、现金流状况等。定性指标主要分行业风险评估和业务风险评估两大内容。
企业信用评估过程中的定量信息主要来自于财务数据,而定性信息主要来自于企业财务数据之外的其他渠道,所以定量和定性信息又被称为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通常来讲,财务信息在企业信用评级中所占据的权重较大,一般接近80%,非财务信息更多是财务信息的印证和补充。在信用评级之外,银行还将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比对分析,更加全面地判断企业的信用状况,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分析、利润表分析和其他财务报告。除三大报表之外,商业银行对财务报表附注也比较看重。会计报表附注包含企业经营许多个性化信息,尤其是对于一些背景信息的连续性披露,以及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可以从中获得企业生产经营许多“活”的情况,更有助于判断企业的真实偿债能力。
(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
主要表现在虚假误导,管理者往往出于自利的角度,纵容甚至要求会计人员篡改会计记录,隐瞒企业重大负面信息,造成财务信息不真实。多数中小企业为了应付工商、税务、银行等不同外部机构,人为编制两套甚至多套报表,以应付检查或者一些特殊目的需求,这在中国现有体制环境下普遍存在。
2.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
现实中,我国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更多关注投资者的需要,仅仅披露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忽视了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随意进行会计科目的增减和合并,以达到业主的个人要求,不能满足复杂的经济变化的需要,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和透明度不高。
3.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
中小企业规模小,生产很难达到规模经济,企业往往千方百计降低组织成本,一般机构设置都比较简单,人员配置不全,内部控制制度也残缺不全。就会计工作而言,往往分工不明确,兼职较多,相互牵制作用较小,成本核算、财务清查、财务审批等基本制度不健全,会计功能简单,或者不能落实到实际工作中,造成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
由于中小企业财务信息失真严重、信息披露意识差,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时,金融机构很难信任该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数据,无法据此判断中小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和还款能力,从而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商业银行出于风险的规避与管控,必然会提高贷款准入门槛与加强审批管理,导致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条件往往比较苛刻。
在信贷准入方面,银行一般增加对企业“人品”、“产品”和“押品”以及“水表”、“电表”和“报关单”等非财务信息的搜集,无形中提高了中小企业的准入门槛。在获得授信批准和额度大小以及贷款条件方面,导致银行从严核准中小企业信贷申请,减少完全信用贷款比重,要求企业提供房产抵押、质押或担保,信用贷款比例较低。在资金用途监控方面,一般要求企业贷款资金的一定比例留存在企业账户,作为防范企业转移、滥用信贷资金的一种补充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融资的成本和贷款的可用额度。在贷款期限方面,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90%以上是1年以内的短期贷款,并且一般会要求实际贷款利率要比人民银行基准贷款利率有一定上浮,以防范和化解中小企业自身的财务风险。
会计信息失真的实质是企业主要负责人按其主观意志,通过人为手段调节会计科目和相关信息,扭曲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资金、资本、资产负债真实情况,影响外部人员对于其偿债能力的判断。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动机是利益驱动,背后存在着复杂原因,与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公司治理机制、会计法律制度和内部人员素质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中小企业生存环境艰难,会计舞弊成为其生存发展的手段之一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在行业准入、税收优惠和金融资源获得方面仍然受到不公平待遇。有关数据表明,我国中小企业的显性和隐性税负高达30%以上,造成许多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利用会计手段实现避税和逃税,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原始积累。
(二)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完善
政府和社会长期关注的是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等大型企业,对大量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监督不到位,执法力度不足,中小企业会计违法成本低。不少中小企业为了企业自身的利益,不严格遵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操纵成本费用的计算标准和利润分配方法,掩盖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
(三)企业治理机制不规范
中小企业治理模式简单,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集中。企业经营规模较小,内部层级较少,造成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融资方式简单,种子期、初创期主要依赖业主投入等内源性融资,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又将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很难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就会计特征来看,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机构层次少,分工不明确,不相容岗位没有很好分离。有的甚至不设置会计机构,而是委托外部专业机构代理记账。
(四)企业管理者法律意识较差
中小企业实际投资者和经营者往往是一致的,缺乏平衡的内部治理机制。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对于《公司法》、《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了解不多,重视不够,片面认为企业既然由我来投资,企业就属于个人所有,只要给国家交纳了税收,给员工发放了工资,别人无权干涉企业的经营。深层次原因是对作为法人地位的企业与投资者本身的法律地位划分不清,混淆了会计核算主体与个人经济活动界限,难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
(五)会计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对会计岗位看法不正,不能坚定执行会计法律法规,缺乏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意识。实际工作中不少会计人员直接受制于企业,工作缺乏独立性,认为从事会计工作是会计人员谋生的职业,将投资者和会计人员的关系简单理解为雇主和雇工的关系,无法发挥自身应该具有的核算、监督职能。
此外,中小企业面广量大,很多处于企业的起步阶段,生存环境压力大。虽有财政、税务、审计等外部监督部门,但各部门工作侧重不同,要求不一,缺少沟通,不可避免存在监管漏洞或者监管死角。再加上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不可能全部依靠政府的监管。会计信息的内部监督本身又存在固有缺陷,会计人员缺乏独立性,这些因素整体上导致了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高,报表数据不真实,折射出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也反映出中小企业群体性的会计诚信缺失,会计信息如果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将会严重影响企业融资的可得性。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不断改善和提升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一)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改善中小企业生存环境
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首先必须在国家战略层面给予中小企业发展足够的重视,继续出台相关法律来界定中小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性质、作用。不断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认真清理市场准入和前置审批,降低中小企业开立和生存成本,提高中小企业的发展层次和中小企业主的自身素质。建立有效的涉企收费维权机制,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切实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扶持力度。
(二)完善和普及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提高中小企业信息披露硬约束
要从根本上改善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就要强化法律意识,健全相关法律、法规。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2013年实施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中都有对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加以规定,使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规范和披露做到有法可依,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及时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造假行为。但不可否认,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经营和管理特点,上述会计准则和制度缺乏针对性的细化规定,中小企业实际执行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一方面要加强会计准则的强制执行,强化中小企业的会计实务水平,另一方面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中小企业会计实践的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会计准则,为中小企业信息披露提供制度保障。
(三)提高经营管理者会计信息披露意识
企业业主的经营管理能力、法律意识和财务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自身财务制度的完整性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拓宽视野,将国外先进技术、管理和资金引进来,提高生产工艺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进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建议国家针对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开展教育培训,在经营管理、市场开拓和产品开发等方面切实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中小企业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和治理机制,加强金融知识、财务管理、企业融资、诚信经营等培训,逐步提高企业的诚信经营意识和自主金融意识。
(四)规范公司治理机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多数中小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甚至是有形无实,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人兼任,公司董事会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内部人手中,导致其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独立性。中小企业应明确划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层的权、责、利,通过有效的约束机制减少或消除内部人员控制行为,将内部控制看作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从制度和程序上限制会计人员的“无为”行为。
(五)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
会计人员作为财务活动的主体人员,其会计行为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审计人员应将不做假帐提高到基本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的高度。在抓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上,要制定会计道德规范,同时也要抓好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和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和失德惩戒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意识和质量信誉意识。同时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队伍,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作用。
(六)培育中小企业会计服务市场
从我国中小企业目前的现状来看,靠企业自身约束来规范财务工作是不够的,还要依靠工商、税务、司法、银行等外部监督对企业施加压力,建立一体化的信息平台,督促企业规范财务管理。政府应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制度要求的中小企业会计服务市场,让中小企业接受制度化、经常性的会计服务监督,使中小企业的外部监督制度化,提高其信息透明度。具体来讲,可以组建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会计服务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促进社会力量的介入,实现资源信息共享,降低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降低银行等机构的信息成本。
(七)加强社会征信体系建设,降低银行审查监督成本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尽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议扩大中小企业信息采集范围,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中心,通过立法的方式尽快确立联网信息共享模式,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所掌握的中小企业信息可以通过一定渠道与社会共享,银行依法能够利用信息共享平台查询中小企业及中小企业主的信用信息,缓解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时必须面对的中小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的问题,促进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国际部课题组.台湾中小企业的融资经验及启示[J],上海金融,2009.
[2]连育青.关于商业银行加快业务转型战略转型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
[3]李璞.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成因与对策[J].国际商务财会, 2008(08).
[4]姜晓萍.私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浅析.中国商界,2010.
[5]李玲.从会计环境看小企业舞弊.财务与管理,2010.
[6]张晓芳.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治理对策.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
[7]康璐.财务会计自愿性信息披露中的逆向选择.财会审计, 2010.
[8]袁宁.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成因与对策[J].国际商务财会,2010(04).
[9]陈雅梅.财务杠杆与中小企业融资浅析.财会通讯, 2011.
责编:杨雪
【中图分类号】F832 / F2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