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结构视角下银行业利率市场化承受力研究——以山东为例

2015-01-01 23:26孙欣华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山东济南250021
金融经济 2015年14期
关键词:银行业存款信贷

孙欣华(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山东 济南 250021)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亟需进一步推进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激发经济增长潜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对破除金融抑制、充分发挥价格机制调节作用的要求日益迫切。特别是当前金融领域存在的结构性、深层次问题,更加凸显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紧迫性。

一是银行业经营转型刻不容缓。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金融脱媒”日趋明显的背景下,银行业收入结构、业务结构、盈利模式亟待调整。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速推进,一方面将进一步增强银行业自主定价能力,推动经营模式由同质化发展转向差异化竞争,增强可持续发展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将进一步打破对传统存贷利差的依赖,督促形成多元化的业务增长格局,优化金融服务、提高服务质效。

二是潜在系统性金融风险逐步积聚。我国经济结构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产能过剩、部分领域债务水平过高、影子银行等金融风险因素不断积聚,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任务非常艰巨。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解除利率管制,可从根本上消除银信合作等金融套利通道业务发展动机,理顺各金融子市场之间的价格联动机制,最大程度地降低交叉性金融风险。

三是金融国际化趋势加快。一方面,中国金融正快速融入全球化进程中,面临中资银行业“走出去”和外资银行业“走进来”的双向要求。要实现内外金融机构的公平、有序竞争,需要高度市场化的利率定价环境。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参与全球竞争对人民币走出去的要求日益增强,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可有效降低市场套利机会和预期,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稳健推动。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大进展有效释放了改革红利

继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后,存款利率上限又进一步扩大至基准利率的1.5倍,利率市场化改革再次取得实质性进展,释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信号,意义重大。

一是凸显政府坚定推进改革的决心。存款利率上限进一步放开是在经济运行面临下行风险的情况下推出的,充分体现了新一届政府强化市场基础性功能的决心,传达了坚定不移推动金融改革、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的重要信号,凸显了政府异乎寻常的改革魄力和勇气。

二是推出的时机恰逢其时。当前,从微观主体看,随着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的稳步推进,金融机构财务硬约束进一步强化、自主定价能力不断提高,企业和居民对市场化定价的金融环境也逐步适应。存款利率上限的进一步放开,有利于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更大程度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果更加显著。在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后,存款利率定价上限的扩大,使金融机构与客户自主协商定价的空间进一步扩大,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是盘活金融资源存量的有效举措。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阶段在于存款利率管制全面取消

从国际经验来看,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最为关键、风险最大的阶段,对银行业经营产生的影响最深最直接。根据稳妥推进的要求,利用先进的经济模型和工具,对存款利率上浮空间扩大进行前瞻性的研究和分析,充分评估可能产生的结果和影响非常必要。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较早使用压力测试工具,对山东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利率承受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存款利率进一步放开后,银行业金融机构将直面三大挑战。

一是盈利空间快速挤压的挑战。在假定贷款市场份额和贷款利率定价不变的前提下,存款利率区间扩大幅度和净利息收入下降幅度成正比关系,如存款利率扩大到1.5倍和2倍时,山东样本银行业金融机构净利息收入平均降幅分别为24.3%、52.2%。这同国外利率市场化经验是一致的,利率市场化初期,存款利率水平整体上升,存贷利差缩小,银行利润缩减。但是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中后期,随着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提升,净息差或将出现恢复性增长。

二是流动性管理压力徒增的挑战。随着存款定价差别化和自主化程度不断上升,存款在银行体系内的流动性增强,负债来源的稳定性减弱,流动性风险和管理压力必然增大。在存款市场竞争日渐加剧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必然更加依赖银行间市场作为流动性管理的主要补充渠道,但银行间市场资金具有价格高波动性和规模不可控性,对商业银行准确预测流动性需求、管理自身流动性的能力要求将会更高。

三是经营模式转型紧迫的挑战。目前,银行业盈利依然对利差收入存在“高依赖性”,中间业务等非利息收入发展明显不足。2014年,山东金融机构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15%左右,与发达国家40%左右的水平相比差距巨大。盈利对利差的“高依赖性”使银行面对利率波动呈“高敏感性”,缩减了业务调整空间,增大了风险防控压力。同时,随着《巴塞尔协议Ⅲ》等国际银行业监管规定的落地实施,国内银行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尽快转变“高资本消耗”的放贷模式,加快以多元化业务结构和盈利模式构建为中心的发展转型。

四、银行业提高利率市场化承受力的重要途径是优化信贷结构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负债领域的竞争性、波动性和不可控性必然加大,银行业盈利能力的自主权将更多取决于资产业务,特别是贷款总量和信贷结构配置。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贷款总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其资本、资产状况和稳健性参数等方面,单靠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增长难以为继,而信贷结构优化作用凸显。优化信贷结构是决定经营优势的关键因素,也是提高利率承受力的重要途径。

一是优化信贷结构体现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是银行业适应各项改革的根本支撑。银行业只有扎根实体经济,实现与优势产业、主导行业、国计民生等领域微观主体的高效融合,才能源源不断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自身良性发展,从根本上提高适应各种改革,包括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能力。实现经济金融高效融合、良性互动的关键点正是优化信贷结构。国家宏观调控和稳健货币政策要求中,优化信贷结构的方向,如“三农”、小微企业、战略新兴产业等,都是成长前景好、信贷资源相对稀缺的领域,也是下一步贷款业务竞争的焦点。哪家金融机构早谋划、早进入,就会早受益、早发展,在未来的竞争中占领先机,为适应各项改革未雨绸缪。

二是优化信贷结构有助于提高银行业精细管理水平,增强差别化的自主定价能力。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势必将倒逼银行业尽快调整过度依靠大客户的同质化经营模式,大力开发小微企业、个体经营等客户,这正与信贷结构优化的方向一致。这些领域的客户信息不对称状况较为突出,个体差异大,逆向选择风险高,因此建立差异化的风险定价体系尤为重要。金融机构须进一步强化风险预警和风险组合管理技术方面的建设和研究,准确实现风险收益匹配,这无疑将快速推动定价能力的提升。

三是优化信贷结构是银行业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的主要手段,有助于加快转型。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具备更高的资产负债组合管理水平,优化资产组合与主动负债管理可以更好地实现资金资源的有效配置。从管理的主动性来看,资产的优势要大于负债。存款客户、存款规模、期限、流动性等指标,具备波动性大和可控性差的特点,而且越来越受到成本的强约束。但资产业务则能实现主动管理、可控发展。特别是在信贷投向方面,金融机构完全可以通过行业、授信、定价等差别化政策,将信贷资金配置到发展前景好、投入产出高效率的领域和项目,优化资产组合,提高资本回报,更好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

五、利率市场化承受力的差异更多地体现在信贷结构方面

从经济学理论上讲,微观金融主体的“趋利避害”往往导致其信贷投向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实体经济需求和结构调整的方向,集中表现在贷款“垒大户”和对“三农”、小微企业等弱势领域的“市场失灵”,降低了资金配置效率,增加了信贷风险。山东情况较具代表性,“两高”和调控类大企业较多,资金买方市场特征突出。面对大企业、大客户,银行议价能力差,信贷资金的边际投入产出效率低。如果不及时调整客户结构,不仅可能因融资替代而面对“无贷可放”的困境,更错失了市场商机,陷入经营被动。实践和实证研究表明,银行业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服务的深化和产品创新,宏观上顺应了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微观上加速了自身转型,开拓了新的盈利增长点,增强了对利率市场化的承受能力。

从服务“三农”经济方面看:山东作为农业大省,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004家,农业合作社8.3万家,专业大户20万户,家庭农场1.3万家,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金融机构拓展信贷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近几年,人民银行济南分行以“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工作,要求每个地市有1个农村金融创新示范县、每个县至少推出和引进1种创新产品,把金融产品和信贷模式创新作为银行支持现代农业的切入点,增强示范效应。截至2014年底,山东省推广的农村金融创新产品有3大类16个,贷款余额781.2亿元,同比增长16.2%,累计受益农户和企业分别达201.6万户和8390户,订单融资等创新信贷模式在全国推广。支农带来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以山东某支农大行为例,其利率市场化承受力在同业居于较为领先的位次,主要受益于“三农”业务板块:“三农”贷款余额占比为同业最高,“三农”贷款收息率高于全部贷款平均水平,“三农”贷款利差高于全部贷款平均水平。

从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方面看:经济结构升级的重点行业,如高新技术、文化产业、消费、生产性服务业等,小微企业居多。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入,一方面可以分享这些行业较高的边际产出效益,助推经济实现包容性增长;另一方面可减弱自身经营中的顺周期特征,增强跨经济周期经营的稳健性,提高利率市场化的承受力。国外实践中已有成功案例,如美国富国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后通过“精耕”小微企业客户,盈利能力不降反增,成为美国最大的小微企业银行。从山东情况看,2004年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先后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措施157项,建立和完善了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制度。截止2014年底,全省小微企业客户达到7万户,创新信贷产品92项,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3个百分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大,对提升金融机构利率承受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山东某大行的利率市场化承受力在同业中最强,主要原因就是近几年大力推行“小企业专营行”制度和“两小工程”,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贷款余额及增速均居同业之首。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定价能力在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体系中的地位将日益提高,直接影响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从目前的情况看,部分金融机构在利率定价机制建设方面仍存在内部管理和约束激励机制不健全、自主定价意愿和能力不强等问题,难以适应进一步市场化的竞争环境。这个问题一方面反映了金融机构对利率市场化适应能力的培养是个逐步的过程,但另一可能的原因是,很多金融机构对当前如何有效提高利率定价能力和利率市场化的适应能力缺乏有效的办法。优化信贷结构所依据的差别化理论从本质上与市场化定价的内在要求高度一致,同时,优化信贷结构过程中所采取“差别对待、有扶有控”的措施也正是市场化定价能力实践的最好途径和环境。

[1]滕华.商业银行如何优化信贷结构及防范信贷风险[J].西部论丛.2010.5.

[2]刘松涛.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承受力量化评估[J].区域金融研究,2013.9.

[3]万荃.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3.

[4]彭绍庆.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研究[D].湘潭大学,2014.

猜你喜欢
银行业存款信贷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追回挪走的存款
办理银行业务须谨慎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生命的存款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
给银行业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