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荣伟
日前,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标志着“一带一路”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一带一路”伟大构想正在成为现实。
在“一带一路”全面推进的同时,还必须对其潜在风险予以足够细化的评估性研究。但从“一带一路”的提出开始,媒体谈论“机遇”的声音总能迅速盖过谈及“风险”的声音。事实上,与其他新事物一样,“一带一路”风险与机遇并存。
中国处于亚洲大陆的东部,与多个陆地国家为邻,这为实施“一带一路”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地缘政治局势复杂性突出。
1.“一带”方面
从亚洲到非洲和欧洲的一个重要节点是中东,而战火不断的中东,无论是海路,还是陆路都是“一带一路”的必经之地。以中东伊朗为例,尽管伊朗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但近几年来伊朗国内局势中的不稳定因素始终未能彻底消除,尤其是伊朗核问题已经成为伊朗投资环境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且伊朗核问题由来已久,在短期内无法得到彻底的解决。目前虽然“6+1”核谈判有所进展,但依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结果。此前,联合国和西方大国会一直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经济制裁使得中伊贸易和投资活动难以成规模的展开。
“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展开,涉及诸多安全因素与沿途国家国内政治因素,也必然与这些国家国内政局、宗教、民族和社会问题相联系。沿途部分国家存在政局不稳、经济状况不佳、法律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有些国家国有化和征收风险高、通货膨胀严重、经济结构单一、金融体系欠发展,还有一些国家的安全形势受到恐怖主义或宗教极端组织的负面影响。所有的这一切都必须审慎对待。
“一带一路”沿途基本上是发展中国家,其风俗、宗教与中国迥异。尤其是中东,从利比亚、叙利亚到也门,冲突与战争交替,稍有不慎,就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沿途国家做项目,进行大规模投资,一旦所在国因宗教、民族问题突发战争,或者他国干涉其内政,作为资金提供者,我们可能面临资金无法收回的风险。2011年,多国押注利比亚为能源利益大打出手就是例子。利比亚的动荡局势不仅冲击全球经济,而且给很多中资企业,特别是国企的投资带来了巨额损失。战火硝烟下的利比亚,摧毁了很多当地的基础设施,其中很多都是中国投资项目。这种损失折射出来中国海外投资所存在的巨大的风险。
2.“一路”方面
中国面临的海上通道安全威胁主要包括:一是美国在西太平洋及印度洋海域的封锁和阻拦,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国海上运输通道构成实际威胁;二是印度、日本成为在印太海域日益崛起的海上力量;三是印度洋沿岸及马六甲海峡周边的海盗袭击。“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南线——从南海到南太平洋一线,以及经过马六甲海峡至印度洋、红海一线,国际政治形势复杂,不仅存在海盗、恐怖袭击威胁,且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尚不在中国的掌控之中。这些都是必须考虑的潜在风险因素。
对剪切型三层框架建筑模型在各种地震波作用下进行加速度时程测量,包括将测量仪放在顶层和放在第二层两种情况。将所测得的加速度时程反应数据通过FFT(快速富利哀变换)处理转换至频域。然后在所得的加速度幅值谱上,从0~20Hz范围内等距地取出200个点的相应幅值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参见图1。
中国的远洋生命线大部分集中在经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到中东、北非这一航线上,向印度洋发展是中国海权远洋拓展的必由之路,印度洋海权格局对中国的远海战略通道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鉴于此,保卫印度洋航线安全、维持国家经济运行稳定是未来中国海权发展必须实现的基本目标。而印度是印度洋上的海上强国,对这一航线拥有先天战略优势。考虑到印度与中国一样是崛起中的亚洲大国,未来也必将成为全球多极化格局中的一极,以及印度近年来大力推进“东进”战略和觊觎马六甲甚至南海海权的战略倾向,印度及其海权战略以及印度洋海权格局是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吸取以往教训,“一带一路”战略展开之初,我们就必须有一套应对预案,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资金接受方发生政局动荡或者更替,有了应对预案就可以减少甚至避免损失。
“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对内面临领导人交接、民主政治转型、民族冲突等多重矛盾,对外深陷大国博弈的战场。
以乌克兰为例。2014年年初在乌克兰爆发的这场政治危机,结束了自1989年柏林墙倒塌以来俄罗斯和西方关系史中的一段以合作为基调的时期。至今乌克兰东部两州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仍然局部冲突不断。可以说,乌克兰危机是美、欧、俄几方势力角力,美欧暗中挑唆引起的,而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扮演的角色,则是由其自命不凡的全球战略“大棋局”所规定的。
二战与冷战之后,美国带头建构了目前的全球格局,亚太地区也是其中一部分。从美国的全球战略看,在实施过程中把安全责任和经费支出变成大家的,美国不包揽所有的风险。相较之下,中国的崛起虽然强势,然而从崛起之初到今天成为世界大国,仅用了一代人时间。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们要修好、筑牢“一带一路”,使其平安、畅通无阻,就必须有更多的诸如“巴铁”这样的兄弟。与此同时,“一带一路”的实施,需要沿途国共同分担安全与义务。
无论是海路,还是陆路,我们都没有基地,且美国是绕不过去的因素。21世纪以来,美国调整外交战略,重返亚太,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在东南亚,“一带一路”战略与“亚太再平衡”战略构成竞争关系,将从不同方面分别检验中国与美国的国家能力。
中国的主要优势在经济领域,“一带一路”的主要内容也是经济合作,包括投资建厂,以及道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上电网、通讯网、油气管网等互联互通项目。
但是“一带一路”战略与二战后美国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不同。马歇尔计划的背景是二战后欧洲盟国发展受阻,美国主动提供资金助其渡过难关。如今,“一带一路”是中方主动提出,且是在和平年代,更为重要的是,沿途国家并非中国的盟国,他们也没有遇上过不去的坎。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他们可以加入,予以支持,乐见其成,也完全可以不加入。所以“一带一路”战略与马歇尔计划二者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主打经济牌,通过投资建厂、合作兴建基础设施等方式,让沿线国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果实。但其中的中小国家则有自身的顾虑,它们担心对中国的经济依赖程度太高,从而成为新版“香蕉共和国”。此外,“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看重的是中国手上的资金,而中国关注的则是“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投出去的钱届时能不能收回,以及有没有合理的收益。
中国已经借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其他国家是否能够照搬这个经验,是否真正具有相应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和消化能力?比如高铁。中国国土面积辽阔、人口密度大、经济发展之后的民众收入能够承担高铁的票价。对于中小国家而言,一方面财政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是人们能否接受高票价。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难免与沿途国家在经济利益方面发生冲突。近些年来,中资企业走出国门后与当地的冲突时有发生。在西方以及所在国的一些人看来,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这是新殖民主义,是中国人在搞对外经济渗透和扩张。”此外,中国对一些大项目境外投资的经济效益、市场收益和安全与国内政治风险,尚未做过系统的、大规模的和公开的调查和评估。
我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也要在事前进行必要的调查和风险评估。但是,这些调查与评估行为,是为双方经济合作、互利互惠和双边友谊而进行的必要铺垫与准备,应对境外一些大项目投资的效益及其投资的风险,迅速进行评估。
对于陆路,可以集中精力先搞一条,比如经过巴基斯坦至西亚、波斯湾、地中海一线。早在2013年“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提出时,就有专家说,中国处在欧亚板块的最东南方,东临太平洋,从陆上扩展影响力,沿“丝绸之路”,途径巴铁的西进战略是最好的选择。
“一带一路”在短期内全面铺开不太现实。如果遇到沿线国家发生政局动荡,或者局部战争,人民解放军投送能力有限,我们首先面临着撤侨的任务,其次是投入的项目、资金如何全身而退。如也门撤侨,不仅很好地维护了中国侨胞的安全与利益,而且大大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为中国的外交加了分。中国军队在也门撤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视作一次检验。而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在也门撤侨中的表现广受诟病,其原因就在于到处扩张,摊子铺得过大,遇到具体事务已感到力不从心,捉襟见肘。
也有分析称,我国目前对外经贸合作的方向偏重东部海路,且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因此一带一路先期或侧重于西部陆路工程,中西部地区将有望率先获得政策支持。此外,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四个平台有望在2015年为相应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国家外汇储备、地方的政府性基金及其他基金的建立、银行等社会资本的融入、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都将为西进战略输的实施提供了一个有利平台。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海上之路的风险往往被忽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头联系着中国这一庞大的经济体,另一头则联系着广阔的亚非欧和南太平洋诸国。在冷战后的世界格局渐趋分解的当下,与美国等的紧张关系有时无可避免。美国对中国崛起的疑虑和偏见颇深,其政界、学界普遍认为,东亚地区局势不稳的根源在于中国军事力量的快速发展及其对外政策的愈发强硬。基于此种考虑,美国以“亚太再平衡”为名,在中国周边地区排兵布阵,强化军事联盟,拉上日本、菲律宾等围堵中国。受军力投送能力所限,距离较远的,比如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等,我们还不能迅速抵达,这是海路的不利因素。但海上之路不能放弃,必须两条腿走路,这样才能游刃有余。
从历史上看,一个崛起中的大国经常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则往往恐惧于崛起中的大国,这导致了无穷的战争和冲突。要避免战争和冲突,维持世界和平,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必须寻找一条新的道路。这条新路就是我国倡导的构建超越冲突对抗的新型大国关系。中国的这一倡议获得了美国的积极响应,被不断向前推进,已经成为时下两国互动的新模式。
大国的崛起,尤其需要注意不能过度扩张,否则在国力出现空虚的时候很难做到收放自如。地图上画出这几条线路并不难,但如何把蓝图变成现实才是真本领。这其中关键在于做好“通”的文章,也就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
实施双赢发展战略。中国的睦邻、富邻政策也适用沿线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多是发展中国家甚至不发达国家,它们亟待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经济。在这方面,中国将避免走西方殖民主义的老路——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初级原料、倾销自己的商品。“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结果,将会让沿线发展中国家由近及远,一个个发展、富裕起来,从而对较远的国家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如此,就可以避免“一头热”现象,即主要是中国在大力推动,而其他涉及的国家多半冷眼旁观。只有沿线国家也富裕起来了,“一带一路”战略才是可持续的,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感召力。
在“互联互通”的发展进程中,与一些邻邦国家形成一个紧密的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近年来,中国加大了“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提出的“互联互通”深受欢迎。我们完全可以由近及远,建立更广泛的“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进而实现建立中国与周边更多国家乃至更大的国际区域间的“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1]高虎城.深化经贸合作共创新的辉煌——“一带一路”战略构建经贸合作新格局[J].国际商务财会,2014(6).
[2]李今早.深化经贸合作把“一带一路”建实建好[J].国际商务财会,2014(8).
[3]周骁腾.甘肃新丝路经济带向中亚国家开放的主导产业选择[D];兰州商学院;2013.
[4]索尔·伯纳德·科恩.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的地理学(第二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5]袁新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J].东南亚纵横,2014.
[6]刘华芹.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助推“一带一路”建设[J].国际商务财会,2015(2).
[7]姚铃."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国与中东欧经贸合作[J].国际商务财会,2015(2).
[8]王婷.论美国在中亚地区的外交战略及其阻碍因素[J].前沿,2013.
[9]张建平,刘景睿.丝路基金:“一带一路”建设的启动器[J].国际商务财会,2015(3).
[10]魏磊.丝路基金助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J].国际商务财会,2015(4).
[11]白永秀,王颂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纵深背景与地缘战略[J].改革,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