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形势下江苏区域与产业经济创新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2015-01-01 15:27吴建成
市场周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江苏区域经济

吴建成

关于新形势下江苏区域与产业经济创新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吴建成

无论是从全球范围来看还是从我国自身来看,区域经济都构成了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江苏是我国最发达省份之一,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区域经济体之一。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如何借助我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机遇,推进江苏产业经济优化发展,提升江苏经济软实力,凝聚区域内外力量为江苏发展群策献力,将成为本文讨论的重点内容。

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产业升级;结构调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并由此提出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对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必将对我国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宏观调控,激发经济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可以说,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今后一个时期也将是区域经济发展最好、推动最有力的时期,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强力推进。

一、区域经济

(一)区域经济概述

区域经济又称地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首先,区域经济是一种地理概念,它蕴含着一个区域的综合经济发展。区域经济能反映一个地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及其存在的问题,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力、矿物和土地等资源,这些资源是否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一个区域的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影响。此外,值得指出的是,经济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效果,需要综合考虑一个区域经济的社会因素、生态因素,才能全面的对一个区域经济做出评价。

(二)我国区域经济的划分及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且经济发展不均衡,总体上,我国区域经济可以划分为“四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大板块”,包括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四个传统经济区域。针对这一层面的发展规划,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①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二个层面是“强板块”,主要包括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环渤海四个地区,这四个区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城市群,也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第三个层面是“新板块”,是经过多年的发展正在形成的新兴城市群,主要包括长珠潭经济区、皖江城市带、兰州新区等地区,这些区域将构成我国经济增长的新的增长点。

第四个层面是“准板块”,主要包括各省市、各地区的区域经济板块等,它们是其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龙头,对地方发展具有带动型,但尚未形成紧密的区域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经济的腾飞,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上,可以用三个“三”来评价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态势和特点:

第一个“三”,是三个“不分”:(1)没有明确的“一线”与“二线”之分;(2)没有明确的“中心”与“外围”之分;(3)没有明确的“前沿”与“腹地”之分。

第二个“三”,是“三句话”:(1)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趋于同质化,缺少特色,不能做到因地制宜,区域经济之间效仿、追风现象严重;(2)区域经济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传统产业领域的竞争白热化,而新的产业增长点还没有培植起来;(3)各区域经济之间的合作较少,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第三个“三”,是三个“准确把握”:(1)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准确把握住了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利用自身禀赋培育了自身的区域经济优势;(2)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准确把握了世界经济以及我国经济的机制变革,并利用其中的机会增强了自身的经济参与能力;(3)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准确把握住了我国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的新需求,在未来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经济领域提前布局。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背景以及所面临的战略机遇

(一)国内外背景

就国际环境而言,我国外部经济发展环境深刻复杂。世界经济开始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缓慢复苏,美国经济开始爬坡,欧洲经济此起彼伏,新兴市场发展失衡,中东北非动荡四伏,地域危机轮番出现。

在此背景之下,欧美经济体重构“实体经济”,为解决其国内高企的失业率,发达国家忙于提振“再工业化”。全球的资源争夺、产业竞争演变为地域纷争,中东地区常年动荡不安,战火不断。“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贸易摩擦不断,对于新经济体的打压力度不断增强。

就国内而言,我国经济发展环境总体趋好。经济发展趋稳,GDP增长平稳实现;对外贸易保持全球领先,为国内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面临严峻的考验,深化改革任重而道远,小微企业生存艰辛,内生矛盾扎堆纷繁。

针对这些情况,李克强总理提出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以新型城镇化、创新发展、服务业发展、绿色发展和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来激活我国经济活力,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①引自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答记者问。目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型城镇化。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5%,②数据来源:2014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但与发达国家70%甚至更高的城镇化水平相比,我国城镇化进程任重而道远。新型城镇化进程将带来巨大的投资需求,并进一步释放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二是创新。创新是实现经济转型和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劳动力、土地、原材料成本不断攀升,我国原有的比较优势正逐步消失,如何创新我国经济发展新路径,培育新的经济发展优势迫在眉睫。要实现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必须依靠创新,增强科技在我国经济中的贡献率,由原有的依靠资源能源向依靠科技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以及管理水平提高转变。

三是服务业。服务业是提升就业的重要途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服务业发展滞后。随着我国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新型城镇化所释放的大量消费需求,我国服务业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就业,而且可以提升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

四是以环保产业为主体的绿色发展。我国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之上的,这也导致我国目前严峻的环境问题。APEC会议上,首次提出“APEC蓝”这一全新概念,体现了我国人民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环境问题的解决一方面依赖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绿色发展之路;另一方面也依赖于环保产业的发展,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

五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奠定了我国经济腾飞的基础,打造升级版的中国经济依旧需要改革开放,打破束缚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激发经济活力,让企业、个人都能够自由的参与到经济发展之中,推动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我国区域发展的战略机遇

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总体而言,有如下重大战略机遇:

1.国家级战略区域内互动发展的机遇。例如长三角经济区城市互动发展觅机遇,浙江宁波与上海接轨,倾力打造杭州湾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实现基地、“先进制造业服务外包采购基地”;宁波还与上海联建“上海港航投资集团”,共设总规模为430亿的“沪甬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基金”率建“国内首家航运保险法人机构”;浙江嘉兴地处杭州湾北岸,嘉兴市的“两市两县”与上海互动发展互补发展,互为发展共同打造“杭州湾北岸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

2.“后危机时代”产业重组与布局的机遇。“后危机时代”催发了七大热门产业:新能源、循环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文创产业、绿色制造、医药保健和现代农业。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后危机时代”将引爆服务型经济,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产业机遇。

3.内生性消费需求释放所带来的机遇。如前所述,随着我国收入水平的提升和新型城镇化释放的巨大消费需求,将带来诸多产业的发展。比如信息消费产业、老年消费产业、户外休闲装备用品产业、“幸福导向型”产业都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4.经济调整产业转型所带来的机遇。经济结构调整最终将体现在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化,比如上海通过导入国际元素,融入创意产业,将传统的轻工、纺织产业转型为都市时尚产业,江苏无锡从“招商引资”向“招才引智”转型,近年引进6名诺贝尔奖得主,打造“物联网、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微电子、软件与服务外包”5个世界级产业基地。

5.国际产业界迎接新工业革命的机遇。国际产业界正在迎来"第三次工业革命",欧美发达国家全面重视制造业,大力推动人工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智造技术的发展,并通过通过发展“智能制造”,促进制造业回归。据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趋势,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内容将包含六个方面基本内容:(1)智能化制造;(2)绿色能源主导;(3)数字化服务;(4)物联网感知;(5)系统集成整合;(6)个性化设计、小批量制造等。

6.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带来的的机遇。“城镇化”将驱动城市建设的投资快速增长,催发强大的投融资题材与机会,培育催成数以亿计的中产阶级,产生巨大的与刚性的住房需求,快速缩小“城乡差别”,衍生发展新兴服务业无数商机,创造数以千万计新的就业机会,使得内源性的需求产生井喷效应。

三、对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江苏是我国最发达省份之一,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区域经济体之一。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1万亿元,总量折合超过1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33.14亿元,税收占比达83%;全社会研发投入163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4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58元,分别增长8.7%和10.6%;城镇新增就业138.34万人。①数据来源:2015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全年,江苏省全省经济发展平稳,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培育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消费新业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4%,消费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投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5%,服务业投资占比突破50%,民间投资比重达到67.6%。由此可见,江苏省的第三产业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具有极大的成长空间。2014年,江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六年位居全国首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新增专业技术人才44.19万人、高技能人才30.56万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39.5%,高新技术企业达7700多家,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88%,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现了较快的发展。②数据来源:2015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如何进一步推进江苏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如何推进江苏省创新发展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升级,成为江苏省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对江苏产业经济优化发展的建议

1.彰显比较优势,凸现特质形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层面的“新兴产业”、主导产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以获求“同心园”发展与“先行先试”的双重“名分”效应。

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层面的“新兴产业”、“先导产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以及“新兴服务业”,争取优先在江苏20多个国家级层面的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综合改革试验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试点推进。同时,要积极作为,充分凸显和利用江苏特有的资源和禀赋优势,争取国家层面推动和重视的“创新型”项目、“先导型”项目和“样本型”项目。优先在区域内国家与省级层面的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开发开放区域,包括县市区的标志性产业载体“先行先试”。

2.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主旋律,通过对江苏现有的产业经济优化布局、产业能级优化升级、产业形态优化发展,全方位、高水准地打造江苏区域与产业经济的“升级版”。

(1)为了使江苏的现有区域产业对内聚集更加高效,对外彰显更加清晰;同时,有利于产业载体向海内外植入式招商引资或承接产业转移,应将江苏现有产业划分为“四大标志性产业形态”:①区域性优势产业:电子信息、汽车与零部件、船舶制造、纺织服装石油化工,以及机械装备制造等产业。②标志性重点产业:智能电网、物联网与云计算、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新医药、纳米材料、光伏太阳能、平板显示、智能装备产业。③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软件、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海洋工程装备等10大产业。④支柱性软实力产业:旅游经济产业、文创产业、服务外包产业等。

(2)优先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江苏发展新型工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脊梁”,也是江苏打造“工业经济强省区”的重要目标诉求,建议江苏在现行发展船舶制造、汽车及零配件、工程机械等机械装备制造的同时,充分发挥“江苏制造”优势,优先发展前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装备制造业。

(3)优化发展现有功能性新材料产业。新材料是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产业”,作为中国具有指标意义的新材料产业强省,建议江苏企业在现行发展绿色、功能、特种新型材料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发展“汽车轻量化材料、节能环保材料、航空航天材料、海洋生物材料,以及与3D智能打印技术配套的新型材料”等。

(4)优先发展海洋产业。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江苏作为我国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的大省,拥有丰富与丰沛的海洋资源与海洋物产,拥有发展海洋经济与产业广阔前景与无限商机,建议江苏优先发展海洋经济与产业,重点关注与优先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蓝色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材料、海洋健康服务、旅游与运动”等产业。

(5)优先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江苏既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生态旅游大省,又是电子、医药、石化、纺织印染与表面处理、化工的制造业重要基地,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理应列入江苏产业发展与招商引资的重点产业,建议着力聚焦与发展“绿色能源及装备”和“节能环保及其装备”以及机械装备“再制造”与综合资源的“再利用”产业。

(6)优先发展都市时尚产业。江苏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大省,建议江苏及各地通过导入国际元素,融入创意产业,将江苏的传统优势纺织服装产业,全部优化升级为都市时尚产业(“时尚产业”属于创意产业领域,而创意产业归属于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因而理所当然能够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且将江苏真正打造成为“长三角”具有指标意义的“都市时尚产业前沿新干线”。

3.聚焦扩大民生内需,保障有效供给,争先关注与加快发展新生代的民生类高端制造业与民生类创新型产品。

扩大民生内生性需求,是“十二五”国内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也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发力点与强劲驱动力;根据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江苏企业完全可以在扩大民生内生性需求方面,做出新的贡献,以旨构建国内民生内需产业示范省份:为此,特别建议江苏企业扬长避短,有选择地关注与发展以下“两大门类”民生类产业,或民生产品先进制造业的领域:一是民生类高端装备,如高端医学装备、医疗器材、人体植入材料等;二是民生类新生代、新型生活用品,如老年功能性生活用品、城市防灾救助类用品、旅游休闲装备用品、健康服务业用品等。

4.在做大做强、创新发展,拥有江苏自主话语权与独到解读力的“创意产业”的同时,着力加快发展具有江苏特色与特质的“产业创意、服务创意、农业创意、旅游创意”产业。

江苏,是有着丰富历史人文情节与故事的大省,拥有做大做强、创新发展创意产业的综合资源优势;因此,发展“创意产业”,理应成为江苏新一轮区域与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诉求目标;为此,需要进行一下举措:(1)优先建立江苏“创意产业题材研发中心”;(2)率先建立江苏“创意设计成果营销交易中心”;(3)加快建立江苏“创意产业园区创意产品集成采购中心”;(4)率先建立江苏“创意设计成果价值评估中心”;(5)创新建立江苏“高端创意人才职业发展支持中心”;(6)加紧建立江苏“创意产业投资经营公司”;(7)注重建立江苏“创意产业专项发展基金”;(8)争先建立江苏“产业创意促进中心”,“江苏工业设计国家中心”。

5.面对新经济发展格局与态势,把握国内外经济转型与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机遇,主动作为,抢占先机,建议江苏通过“顶层设计”,率先创建新一轮,具有指标意义的国家级“标志性”的产业集聚区与产业集群载体。

江苏,作为“中国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的前沿大省”、作为“长三角”重要的增长极省份,以及“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省份,完全可以在立足自身产业创新发展,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积极作为、勇于担当,主动与国家层面的紧迫题材与商机资源对接,争取在江苏标志性的国家级的高新区、经开区,进行“先行先试”,或优选布局。

(二)对江苏创新发展服务业经济的建议

1.在加快驱动江苏区域经济、产业经济转型发展与优化升级进程中,集成资源、抢占先机,着力发展具有江苏自主话语权与区域辐射优势的高端服务业、新兴服务业,以旨加快实现从“江苏制造”向“江苏智造”与“江苏创造”衍生发展。

充分发挥“江苏金融改革创新的综合资源与政策”优势,率先构建“江苏‘非银’特色金融服务业聚集区”,定向定标为江苏的高新企业、新兴产业企业、创新型创业企业,及科技型“小巨人”企业,提供各类金融服务,比如风险投资、融资租赁、股权投资、财务股份等。

依托江苏产能资源与要素资源、物流资源与商流资源优势,双向集聚、交互综合,大力发展以“国字头”“省字头”品牌为特色与特质的“交易中心”集群,激发江苏各地内生活力,以及实现城市经济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互动畅流。

率先创建“江苏创业题材研发中心”,下属“江苏创业题材研发中心”与“江苏创业题材储备银行”。“创业题材研发中心”负责创业题材主体研发、倡导先进创业理念、受理创业专项调研、设计编制创业政策、创业题材招标征集、创业题材评估,以及创业创新与市场及投融资平台对接等内容。“创业题材储备银行”辅助负责创业题材的储备以及发布。

江苏,作为享誉海内外的“中国生态旅游大省”与“中国历史文化名省”,生态与人文旅游资源丰沛,在长三角乃至国内具有指标意义。因此,建议江苏应主动作为,率先争取创建“国家旅游经济(江苏)综合改革实验区”。先行先试“国家区域旅游资源(江苏)交易中心”“江苏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研发中心”“长三角区域会展与论坛旅游(江苏)联盟”“长三角旅游纪念品(江苏)创意设计中心”“江苏旅游人才储备银行”等。

2.发挥依托江苏构建“中国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前沿大省”、长三角重要增长极省份、打造“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省份的战略机遇,加快江苏各地在国家与区域战略层面上“发展新兴产业、承接前沿产业、推进招商引资、加强国际合作”等重大项目题材的“研发、谋划、设计,以及战略储备”。

3.把握转型升级机遇,着眼创新驱动发展,注重投资与提升江苏区域经济、城市经济与产业经济“软实力”为实现江苏经济发展的“升级版”集聚能量,储备综合竞争力。借鉴上海市率先国内各省市,着力投资与提升城市经济、产业经济“软实力”的成功探究与实践,加快投资与提升江苏区域经济、城市经济与产业经济的“软实力”。

[1]刘光华,南浩元.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实施问题研究———以《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例[C].第七届中国经济法治论坛论文集,2012.

[2]秦娟.新中国制度变迁与经济地域格局演化关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3]丁桢栋.和谐视野下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J].世纪桥,2007,(08): 51-52.

[4]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际行政学院学报,2013,(01):48-54.

[5]孙丽文,李国卿.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05,(52):31-34.

[6]李晓峥.浅论区域经济借助环境保护进行快速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12,(06):137-139.

[7]王佳宁,罗重谱.国家级新区管理体制与功能区实态及其战略取向[J].改革,2012,(03):21-36.

[8]武良成.未来经济政策取向: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J].开放导报, 2012,(05):3.

[9]王新奎.全球经济调整下的中国产业转型[J].上海企业,2010, (09):21-23.

[10]李文军,吕岩威.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政策及其启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04):104-108.

[11]田力.我国产业转型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4,(10):1-4.

[12]杭敬,路正南.江苏省产业结构的变迁及国际国内比较[J].华东经济管理,2003,(02):4-8.

[13]贾琳.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分析[J].江苏商论,2009,(04): 3-5.

吴建成,江苏省信用再担保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F127

A

1008-4428(2015)02-03-04

猜你喜欢
江苏区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数读江苏
分割区域
数独江苏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数读江苏
江苏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区域发展篇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