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汶达,许 莹
大学生移动支付现状及安全性问题研究
何汶达,许 莹
在国内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高速移动网络的发展,移动支付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着,并且今后将更加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文章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了对移动支付使用现状及安全性问题的研究,并针对这些安全性问题,相对应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和对策。
大学生;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安全性
针对在校大学生“每周使用移动支付次数”的问题,我们发现:每周使用移动支付次数在5次以上的,所占比例达31%;支付次数在3~5次的比例为41%;只有5%的人表示从没使用过移动支付,可见移动支付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几近普遍。
对在校大学生“选择移动支付的首要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调查,其调查数据显示如下:68%的人选择移动支付的首要目的是购物;15%的人用来充值缴费;11%的人用来转账;4%的人用来理财;其他的占2%。
关于在校大学生“对未来移动支付发展趋势”的问题,55%的人认为移动支付将成为主流支付方式,是未来的发展趋势;30%的人认为不会成为主流,但又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支付方式;13%的人认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不好说,有待观察;只有2%的认为移动支付只是昙花一现,以后将难有作为。
从以上调查中可以看出,由于移动支付的移动性、实时性和便捷性的特点,在大学生中十分普遍和流行,而在将来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美国软件安全技术专家格雷格·戴伊表示,“手机支付业务发展潜力很大,但这种方式存在巨大的数据安全漏洞。”因而作为新兴产物的移动支付还是不够成熟的,许多漏洞还有待解决。
针对“在使用移动支付经历中有无发生过财产损失经历”的问题中,19%的人遇到过一次;6%的人多次遇到过多次;看来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在大学生群体中不容小觑。
对于“手机软件应用是否遭到过账号被盗或信息泄露”问题,有近两成的人表示遭遇过。其中4%的人表示多次遭遇过,可见账号信息泄露问题在大学生中是时有发生的。
随着人们对畜产品质量要求和需求量的日渐提高,畜牧养殖业从业者开始提高对动物疫病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且监测质量在逐渐提高。进行动物疫病监测在动物疫病防治控制中的作用的全面探索,实现动物疫病监测工作开展的科学性的有效提升,进一步推动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使我国的畜牧养殖业的整体发展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理想的发展前景。
通过对大学生群体的调查研究及相关资料的查询,我们总结出大学生在移动支付过程中面临以下安全性问题:
(一)手机APP病毒感染
腾讯移动安全实验室统计,在五大类手机支付购物类软件中,共有320款软件被植入恶意病毒代码。其中,电商类APP感染病毒的软件款数占39.69%,位居第一。其次是理财类APP和第三方支付类APP,感染病毒的软件款数比例分别占27.19%、13.44%,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团购类、银行类、航空类APP染毒占比分别为11.25%、7.19%、1.25%。
报告显示,二维码已经成为手机支付过程中病毒传播的重要渠道,此类案件也发生过多次。如央视3·15晚会报道过的“网银神偷”病毒,它可窃取用户身份证号以及手机验证码,最终把支付宝、余额宝中的钱转走,而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在神不知鬼不觉中进行。据手机安全专家介绍,一些诈骗分子通过淘宝卖家身份,欺骗用户扫描二维码获得折扣,在用户扫描二维码之后便将手机支付病毒安装到用户手机中,然后病毒通过监控用户手机短信,获取手机支付短信验证码,最后窃取用户资金。
(二)个人信息的泄露
长期以来国内对个人信息、隐私的保护机制严重缺失。在互联网支付中已经出现过用户信息泄露事件,而在场景更开放的移动支付环境下,这一风险就更加突出。另外,刚接触移动支付的消费者安全习惯较弱,也会放大风险。手机丢失也会导致个人信息的泄露,由于手机方便携带,也使得手机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频繁丢失的情况,而移动支付通常是手机卡与银行卡、信用卡绑定,由此可能造成用户在丢失手机后自己的移动支付帐户被他人冒用的风险。
(三)通信过程中的网络风险
腾讯移动安全实验室对截获的82805个手机支付类病毒进行了详细分析,其中最大特征是表现为静默联网、删除短信、发送短信、读短信、开机自启动。其中,静默联网比例高达61.09%、位居第一,“静默联网”会导致手机用户资费消耗,同时病毒还会通过联网功能将用户手机上的隐私信息,包括手机网银、支付相关账号密码等内容上传至指定位置,导致用户隐私泄露和财产风险。另外,手机无线上网已十分普遍,许多场合更是可以无限制地连接无线网,而许多不法分子就利用这点大肆窃取用户个人信息,甚至造成财产损失。
(四)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目前我国在移动支付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甚完善,《电子商务法(示范法)》还正在筹备阶段,对移动支付的保护只能依据《合同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虽然也有一些移动支付方面的地方法令已经出台,如《广东省电子交易条例》等。但总体来说,目前的移动支付在很多情况下仍缺少法律保障,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移动支付安全功能中,发展最成熟、用户认知度最高的是盗号木马病毒查杀功能,74%的用户表示正在使用相关杀毒软件;而支付保险的概念还比较新颖,仅有37%的用户表示正在使用此类服务。其他如手机防盗保护、监测并拦截钓鱼网站、安全扫码、WIFI网络检查、盗版软件查杀等正在使用的和期望继续使用的用户占比都处于50%左右。以下是对大学生移动支付安全性问题所提出的建议:
(一)各级金融监管部门
对于提供移动支付服务的机构,需要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加强技术建设,在移动支付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确保安全。政府应该加强规范引导移动支付技术创新发展,加强移动电子商务标准的建立和认证管理,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线上统一安全认证体系,规范移动支付相关企业商家的行业行为,加强移动领域的金融监管,打击各类威胁甚至危害移动支付发展的经济犯罪活动,加大对各种诈骗信息,钓鱼网站的管理力度,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网络氛围,消除移动支付中各种不安全因素。实现手机号码的实名制,及时查处发送诈骗信息的号码,并努力追查诈骗者,进行严肃处理,完善各种制度,最终形成一个健康的行业环境和社会环境,实现移动支付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移动支付领域相关企业
移动支付生态环境的建立,是不可能只靠一两家企业独立地把它完成,所以一定要通过合作的方式,才有可能把整个产业做起来,达到互惠共赢的局面。各类移动支付企业扎堆市场,大大小小的企业商家鱼龙混杂,加大了支付资金安全问题的风险。因此,移动支付产业链各方还需联手共筑防线。目前我国的移动支付产业链涉及银行、银联、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芯片厂商等,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主体产业链,要让这个行业变得可靠,需要建立合作共赢的体系,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建立风险监控系统,凭借该系统智能化的风控引擎和大数据分析,可从错综复杂的交易信息中识别出各类风险,并及时、适当地处理相关预警才能真正解决移动支付安全问题。
(三)社会及各高校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虽都已是成年人,但在自我保护方面还是有所欠缺和不成熟的,在面对移动支付所带来的安全性问题,社会和各高校有必要做到对大学生群体的保护。社会和高校需建立一个联合机制,共同解决大学生在移动支付方面所遇到的问题,遇到大学生因支付问题遭受财产损失时,应积极提供帮助,保护他们的切身利益。各高校应加强移动支付安全性的教育和宣传,让大学生深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安全支付的技能,让那些违法分子无可趁之机。
(四)大学生群体
大学生个人需要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加密软件在现今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多重密码的设置极大程度地增强了我们手机支付的安全性。安装软件时确保来源的安全,不点击不明链接,不安装不明软件。手机异常及时发现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果不经常使用,可以退出登陆各种网购和理财软件,确保各类账号信息的安全。使用数字证书、支付盾、手机动态口令等安全产品。这些虽然一定程度上让移动支付变得略微繁琐,但在安全方面确有着实质性的作用。谨慎保管各种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银行卡、手机验证码等隐私信息,避免不必要的泄漏。如果因安全性问题遇到财产损失时要积极跟老师学校报告,或向有关部门举报,寻求他们的帮助,维护自身利益。
移动支付在其发展道路上还处于快速起步阶段,在今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必然会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而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移动支付的推动和发展功不可没,那么安全问题就是他们必须跨过的坎,只有得到了足够的保障,移动支付才会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拥有更广大,更坚实的用户群体。发现移动支付的各种隐患和不足,并对其进行修复填补,维护好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才能更好的跟紧时代的步伐。
[1]周慧峰.3G时代的移动支付产业链模式探讨 [J].信息通信,2010,(01).
[2]岳云康.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移动支付问题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8,(01).
[3]宋颖.移动支付之综述篇全球移动支付发展现状[J].通信世界,2008,(01).
F124.3
B
1008-4428(2015)06-83-02
本文系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4042YP。
何汶达,男,江苏连云港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学生;
许莹,女,江苏南京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