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义龙
俗乐文化就是大众文化,史学界习惯将宋以后的俗乐直接称为市民音乐,俗乐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各阶层乐于关心、喜于参与的流行音乐的古代称谓。岭南的潮剧、粤剧、曲艺等艺术正是在这种俗乐文化的大潮中交融发展起来的,它是岭南剧曲史上最重要、最有研究价值的大众艺术形式之一。由于这种大众艺术的文本被保留下来,或者说戏曲和曲艺音乐的表现内容用文字记录下来,我们便知道了当时戏剧的创作标准,也知道了大众的文化嗜好与欣赏习惯。换言之,剧本揭示的是大众社会的文化主题,它给今天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一、潮剧的早期写本
在岭南戏曲发展的历程中,潮剧的历史甚为悠久,它的发展与变迁成为岭南戏曲发展的缩影,后来该地区的发展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它的影响。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甲4938)的揭阳百寨村《蔡伯
喈》是明代嘉靖时期的戏曲写本,于1958年揭阳渔湖镇百寨村明墓出土。从保存与形制特点来看,写本长方形,以棉纸抄写,纸捻装钉,颜色黄褐。出土时共有2册,一册为总纲,一册为己本。有些页面有残缺、字不全。长为23,3厘米、宽为22.7厘米。从写本内容来看《蔡伯喈》亦名《琵琶记》,本内曲文和元末明初高明(则诚)的《琵琶记》相同处甚多,多采用中原音韵,但宾白略有不同。本中每段唱词均注有曲牌名,唱词旁注有演奏及打板符号,书面写有“蔡伯喈”三字,并有嘉靖年款记。
《蔡伯喈》是近三十年来在国内外学术界备受瞩目并产生很大影响的5种潮剧戏文抄本中发现最早的一本,从剧情和人物可知,《蔡伯喈》即《琵琶记》,亦即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5种剧本(《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与《琵琶记》)所存最早的南戏戏本之一。另4种潮剧戏文分别为1975年从潮安县的明初墓葬中出土的宣德年间写本《刘希必金钗记》、饶宗颐先生费尽周折从国外找到的明嘉靖刻本《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全集》(附刻《颜臣》)和明万历刻本《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附刻《苏六娘》)两种戏文(早在1956年梅兰芳先生和欧阳予倩先生曾从日本带回此两种戏文的摄影本,但在十年动乱中失去。此二本藏于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金花女》的另一印本现藏于英国牛津大学),以及饶宗颐先生从奥地利维也纳国家图书馆复印的明万历刻本《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戏文。7个剧本一起构成了明代潮剧戏曲中的代表作,它们揭示了潮剧的发展和壮大的历史过程。
这7个剧本中,《金钗记》和《蔡伯喈》兼用官话音韵、洪武音韵和中原音韵,掺有潮方言词汇,它们都不能算是“潮州戏文”,它们只是南戏正字戏传入潮州后开始地方化的本子,而后5种剧本或在标题上有“潮调”、“潮泉插科”字样,或在曲牌上注“潮腔”二字,题材都取材于粤东、闽南的民间故事,此5本才算真正的潮州戏。康熙中期的屈大均在其《广东新语》之“诗语·粤歌”篇中有“潮以土音唱南北曲者,日‘潮州戏”、“其歌轻婉”的表述,所说正是经历了《金钗记》和《蔡伯喈》的尝试后的新面貌,与清光绪时张心态《粤游小识》中“多习南音而操土风,名本地班。观者昼夜忘倦。若唱昆腔,人人厌听,辄散去”的说法相吻合。所以,《金钗记》和《蔡伯喈》是南戏在明代传播至潮州并最终发展成潮剧的桥梁和中介,是正字戏演化至潮腔的有力物证,其历史价值不容替代。
现藏于潮州博物馆的潮安书图村《刘希必金钗记》是明代宣德年间的戏曲写本,于1975年12月广东省潮安县凤塘镇境内的西山溪排涝工程队在书图村的古墓中发现。施工队在同一地点共发现两座古墓,在男墓主人的颅骨下发现了一个褐色苎布包裹,里面便是用无格麻纸抄写的整部《金钗记》。出土时多成散页,现馆藏的是重新装裱后的写本。
写本《金钗记》是目前国内所发现的抄写年代最早且基本完整的戏曲演出本,乃相当难得的戏曲研究材料。原写本封面由多层字纸衬贴而成,封面左上角原有朱书“迎春集”三字。第一页右上角标明“刘希必金钗口”。最后一页署“新编全相南北插科忠孝正字刘希必金钗记卷终下,宣德柒年六月日在胜寺梨园置立”。原本第5页(第四出)末尾书有“宣德六年六月十九日”字样,可知这个戏文全称是《忠孝刘希必金钗记》,其抄写时间在明宣德六至七年(1431一1432年)。戏文之后还附有“三班鼓”、“得胜鼓”等锣鼓谱及南曲《锦衣香》、《浆-水令》、《黑麻序》等共顶。封面与封底还衬托了一些散页和残稿。戏文长达67出,中间原缺第36、37、3趿第48出,实存63出,但剧情相当完整。《金钗记》为研究宋元南戏《刘文龙》的主旨、情节等的嬗变提供了翔实的年代和确切的文献材料,《刘文龙》佚曲实包含两个不同类型的南戏,一主“和番型”,一主“恋爱型”,写本《金钗记》在剧情及曲辞上主要继承、发展了‘‘和番型”,而在曲辞方面又对“恋爱型”加以吸收。所以明初《忠孝刘希必金钗记》的出现使“和番型”剧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恋爱型”剧相对隐没。福建的梨园戏、莆仙戏及安徽贵池傩戏等地方戏曲出演出“和番型”《刘文龙》剧,说明《金钗记》在剧情演变中承前启后的地位。
二、粤剧与现存班本
粤剧的发展虽然在时间上比潮剧要晚些,但由于它所处的经济环境与文化环境相对于粤东潮汕地区更优越、更成熟,所以,发展速度快,影响地域广,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正如元杂剧的精华体现在当时许多卓越的剧本中一样,粤剧的这种完整体系也可以从现存写本中窥见一斑。以下将现存于粤剧发源地佛山的清代粤剧及木偶剧班本作一简单说明。
《沙陀搬兵》是京剧、豫剧、湘剧等很多剧种都存在的题材,剧情描写黄巢起义时唐僖宗(李俨)逃至美良川,遣程敬思至沙陀李克用处搬兵。李因曾受谪贬,心怀怨恨,不肯发兵。程复求李二妻曹月娥、刘银屏,刘允起兵;李惧内,不敢阻止。军至珠帘寨,周德威阻路,众太保不敌,刘激李克用出战,不分胜负,比试箭法,他箭射双雕,周心服,归降。故有些剧种中叫《珠帘寨》。
《狡妇疴鞋》是粤剧传统班本之一,为纸质木刻版。蓝面线装。分上下两卷,上卷封面右边饰一盆景,盆面写着“粤东省城太平门内天平街维经堂板”,左边竖写“狡妇疴鞋”四字。《碧容祭监》是粤剧传统班本之一,为纸质木刻版。蓝面线装。又名《以文堂》,共分六卷,班本发黄,除卷1封面缺失外,其余5卷均保存完好。第2至第6卷依次为“碧容拜月”、“大闹梅知府”、“姑嫂探监”、“猪笼浸女”及“二美团圆”,名称书写于封面左下方。endprint
《河》是粤剧传统班本之一,为纸质木刻版。班本封面残缺,仅存“阳芳挂帅”一篇。
《狄青出世》与《五更叹》是一部手抄木偶剧的合本。合本以白线装裱,书写工整。第一页第一篇书写着“万花楼狄青出世”。
《西游演义全卷》是木偶手抄剧本。抄本以白线装裱,书写工整。封面灰白,中间竖书“西游全卷演义”六字,左边竖书“关耀泰排子演(二)”,可知全卷应有多本。现存的一卷保存完好,除略有毛边外,没有蛀眼和残破。全本高19.0厘米、宽13.0厘米。
《神鞭救子》与《玉莲宝带》是一部多本合并的木偶手抄剧本。合本以白线装裱,书写略显潦草。《神鞭救子》剧本中近半数篇幅的墨书文字被涂上蓝色,页面略显清晰。但整体破损严重,封面蜡黄残缺,剧本标题难辨。页面多蛀眼,多残边和毛边。纸张黄黑。全本高19.0厘米、宽13.0厘米。
在佛山博物馆中还有一些类似的手抄剧本尚不知名。这些早期剧本的内容及当时的表演,特别是它们的发展情况给后人留下许多有待研究的课题。
此外,清代留下来的唱片也同样揭示了当时粤剧的繁荣,像《荷池会妻》、《蒙正卖妻》、《重台分别》、《五凤楼戏叔》等流行的剧目被录制到留声机唱片,唱片和留声机现均被完好保存。
《荷池会妻》(2件)被录制成早期印度留声机唱片,由格雷西欧唱片公司录制发行。盘心分上下两半部分,上半部分为1幅半圆图,图中1只黑耳白狗蹲坐于留声机大喇叭前静听音乐。绕着半圆有“GRASIOPHONE CONCERT RECORD”(格雷西欧唱片录音)的英文标记。下半部分为多行文字,第1行写着“Manufactured by Grasiophone Co.LID.”(格雷西欧唱片有限公司录制)。下面依次记载着“CHINESE”、“TRIO”(三重唱)、“广东”、“中板”、“武生新华”、“花旦细明”、“武生东坡安”、“花旦无暇玉”、“荷池会妻”以及"G.C.-S-14238”等内容。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荷池会妻》是粤剧的传统经典剧目,此唱片乃现存该剧唱片中最老的版本。两张唱片内容、形制一致,直径25厘米。唱片保存完好,唱片划痕较少,盘心字迹较清晰。塑胶质料,盘面黑色,盘心上黄底色。
《蒙正卖妻》(2件)是由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制作发行的唱片。盘心分上下两半部分,上半部分用大号英文字母写着一个“Columbia”(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名称。其上还有半月形圈内大写着“COLUMBIA GRAPHOPHONE CO.NEWYORK"字样,小圆圈内写着"Columbia Grafonola”字样。盘心上下两部分中间写着以“二簧慢板”和“C-91775”等字样。其下依次记载着“特请广东省城第一班子弟”、“正旦亚熙”、“小生亚壮”、“花旦札脚文”、“蒙正卖妻”等内容。两张唱片内容、形制一致,直径25厘米。唱片保存基本完好,唱片划痕较多,盘心字迹模糊。塑胶质料,盘面黑色,盘心绿底黄字。
《重台分别》(4件)是1907年由胜利唱片公司制作发行的单面唱片。盘心分上下两半部分,上半部分绘着大喇叭的留声机,绕着图形有“VICTOR RECORD”、“RECORDEDIN CHINA”等字样。下半部分依次记载着“CHINESE DUET”(二重唱)、“梆子”、“广东省城”、“特请第一等真正名角”、“花旦新福”、“小生桂花勤”、“重台分别”、“第八H=6308”等字样。4张唱片内容、形制一致,直径25厘米。唱片保存完好,唱片划痕较少,盘心字迹清晰。塑胶质料,盘面黑色,盘心淡蓝底黑字。
唱片《五凤楼戏叔》(2件)是由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制作发行的唱片。盘心分上下两半部分,上半部分绘着两个十六分音符,写有“Columbia Re cord”、“ColumbiaGraphophone Company”字样。下半部分依次记载着“梆子叹板中板”、“F-51775”、“特请广东省城第一班子弟”、“小生亚聪”、“花旦蛇王苏”、“五凤楼戏叔”等内容。2张唱片内容、形制一致,直径25厘米。唱片保存完好,唱片划痕少,盘心字迹清晰。塑胶质料,盘面黑色,盘心绿底加黄字和白字。
三、曲艺与现存写本
随着清代岭南曲艺的发展,粤中地区的曲艺写本愈趋成熟。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载:“粤俗好歌,凡有吉庆,必唱歌以为欢乐。”“其歌也,辞不必全雅,平仄不必全叶,以俚言土音衬贴之,唱一句或延半刻,曼节长声,自回自复,不肯一往而尽。辞必极其艳,情必极其至,使人喜悦悲酸而不能已已。”“粤俗好歌”是屈大均的断语。《广东新语·诗语》还记载:(西汉)“孝惠时,南海人张买侍游苑池,鼓口为越讴,时切讽谏o”谭元亨先生认为,“这里的‘越讴自不同于后来的‘粤讴,应是泛指越地所有的通俗歌曲。不过,凭此可知,至迟于汉代,‘粤俗好歌之风已相当强盛了,并且进入到了皇帝宫廷之中。”《明史·孙口传》载:明初孙口在京师(南京),“讴吟为粤声,主者以奏,召见,命诵其歌诗,语皆忠爱”。从早年的民间歌谣,到木鱼书、龙舟歌、南音、粤讴乃至20世纪初的粤曲等粤调说唱文学,岭南粤中地区一直延续着这种说唱传统,而这一传统所蕴含的文化主题今天仅能从传承下来并收藏于佛山博物馆的曲艺写本中去发现。
《阴阳扇》全本是清代同治八年(1869)的木鱼书写本,全本共有3卷,为印刷品,以白线装裱,封面呈粉红色,上端书“同治八年新编”字样。下方画一长方形双线框,框内纵向分出3格,中间一格书“阴阳扇全本”,右边书“内附重威试妻,左边书“金童口圣,省城第七甫明德堂板”。
《新刻初集纣王》全本是清代道光十年(1830)的木鱼书写本。全本共有6卷,为印刷品,以白线装裱,封面呈淡蓝色,上端书“清道光十年秋编”字样。下方画一长方形双线框,框内纵向分出3格,中间一格书“新刻初集纣王全本莞城藏板”,右边书各卷篇名,左边书“云中子进口,造炮烙起鹿台”。
《百八钟》全本是清代道光年间的木鱼书写本。全本仅1卷,为印刷品,以白线装裱,封面蜡黄,有虫蛀,残破不堪,字迹难辨,《百八钟》书名也无从找出。从目录看,此木鱼书本有11卷,第七至第十一卷卷名依次为“妻妾和睦”、“谏男赌”、“谏女赌”、“谏戒烟”及“劝妇良言”。endprint
《正粤讴》是清代佛山镇走马路芹香阁木刻版粤讴写本。以白线装裱,封面蜡黄残缺,有虫蛀,字迹难辨。第二页为一长方形粗线框,框内纵向分出3格,中间一格书“正粤讴”,右边书“粤讴口挚履道土愿乐欲闻,请以此一卷书普庆世间一切沉迷欲海者”,左边书“佛山镇走马路芹香阁”。
四、手抄弦诗谱
在潮州外江梨园宫所收藏了一本清代的手抄弦诗谱⑥。此谱本通高24.2厘米、宽26.5厘米。弦诗谱外部残损严重,谱角卷缩,纸张薄而发黄。但各页谱子基本完整,主要记载了潮州弦诗乐的曲牌及其谱字、音阶、板式等信息。按可见到的手抄谱上的曲名数统计,谱集共收录了106首乐曲,以下将它们的名称与记谱方式依次应(见图8)。 其中,用工尺谱记录的曲牌有:过江龙、福德祠、昭君怨、双书生、登楼、口、卖什货、三板柳青娘、八板尾、哭皇天、九连环、花眉跳架、上天梯、患年祠、小阳舟、一点金、过街溜、粉红莲、柳青娘二板、夜明珠、轻六头板柳青娘、轻六拷打柳青娘、轻六三板柳青娘、重六头板大八板、重六拷打大八板、轻六头板浪头沙、轻六三板浪头沙、轻六二板式串、轻六头板平沙落雁、轻六小阳洲、轻六北正宫、轻六南正宫、轻六迎仙客、轻六到春莲、轻六三板哭皇天、轻六三板仪春令、轻六二板遇街潘、轻六三板遇街潘、轻六过江龙、轻六看芙蓉、轻六下霄楼、轻六三板不玉花、轻六三板珠花青、轻六九回头、轻六一点金、轻六先花吊、轻六秦世美、轻六小挥堂、轻六单狮戏球、轻六正狮戏珠、轻六开扇窓(窗)、轻六白牡丹、轻六剪剪花、轻六头板凤求凰、轻六三板凤求凰、轻六反线水沉吟、轻六正线水沉吟、轻六龙夺球、轻六三板风流士、轻六福德词、七月半、两贱梨花、两贱梨花尾声、小桃红、琵琶词、轻六二板玉连环、轻六三板玉连环、重六三板乌云盖月、重六乌云盖月吊字、重六三板白云盖月、轻六双书生、雪杨州。
用二四谱记录的曲牌有:夜来香、重六戏水二板、重六戏水三板、轻六拷打玉鱼尾、轻六三板玉鱼尾、重六头板柳青娘、重六拷打柳青娘、重六三板柳青娘彩花牌、重六头板昭君怨、重六拷打昭君怨、重六三板昭君怨、重六头板红莲戏水、重六拷打红莲戏水、重六三板红莲戏水、轻六亲家丁、活五悲怨、活五悲恩怨、口口词、重六二板点金、重六三板水仙花、重六三板满天星彩花将、重六三板美人收口、重六三板双枝花、肿瘤双鲤鱼、重六三板前情、重六夜咀珠、轻六二板八板流、轻六三板八板流、轻六无花词、重六八封词、重六三板串点、八月中秋、重六冻雪梅、重六哭赏清。
多数轻六音阶曲牌用工尺谱记谱,多数重六音阶曲牌用二四谱记谱,但也有一些相反的例子。现在流行的《昭君怨》、《小桃红》、《大八板》、《平沙落雁》、《风求凰》、《柳青娘》、《浪淘沙》、《狮子戏球》、《粉红莲》、《画眉跳架》、《深闺怨》等潮州弦诗名曲早见于此。此谱集收集、保留了清代及其以前的潮州弦诗乐中大量著名的曲牌及其乐谱和板式特征,很多曲牌名称也存在于其他乐种之中,是研究潮州弦诗乐形态特征以及相同曲牌在不同乐种中变化、发展的不可多得的乐谱资料。
综上,在岭南戏曲发展的历程中,潮剧的历史甚为悠久,它的发展与变迁成为岭南戏曲发展的缩影,后来岭南其他地区戏曲的发展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它的影响。现存的7个剧本(《金钗记》、《蔡伯喈》、《荔镜记》、《颜臣》、《金花女》、《苏六娘》、《荔枝记》)中,《金钗记》和《蔡伯喈》兼用官话音韵、洪武音韵和中原音韵,掺有潮方言词汇,它们都不能算是“潮州戏文”,它们只是南戏正字戏传入潮州后,开始地方化的本子,而后5种“以土音唱南北曲者”(屈大均《广东新语》)、“多习南音而操土风”(张心态《粤游小识》),此七者是潮剧由正字戏演化至地方潮腔的有力物证,其历史价值不容替代。《沙陀搬兵》、《狡妇疴鞋》、《碧容祭监》、《河》是佛山粤剧博物馆收藏的4部多卷合装的粤剧传统写本。《狄青出世》、《五更叹》、《西游演义全卷》、《神鞭救子》与《玉莲宝带》是该馆收藏的5部单装或多本合并的木偶写本。《荷池会妻》、《蒙正卖妻》、《重台分别》、《五凤楼戏叔》是该馆仅存的4部流行剧目的留声机唱片。《阴阳扇》、《新刻初集纣王》、《百八钟》、《正粤讴》是该馆收藏的4部珍贵曲艺写本。现国内仅存的一本清代的潮州弦诗手抄谱收藏于潮州外江梨园宫所,弥足珍贵。(责任编辑 荣英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