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家管理思想看图书馆管理

2014-12-31 20:17谢咏芬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仁爱

关键词:儒家管理思想;弱势群体读者;仁爱

摘 要:学习儒家自律的管理思想,可以让图书馆管理层以“仁”来关怀全馆,以“德”和个人魅力紧密团结全馆,自觉追求成为学习型馆员,从而做好高校图书馆领导工作。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4)10-0117-02

收稿日期:2014-09-04

作者简介:谢咏芬(1977-),湖南商学院图书馆馆员。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课题“近代以来我国女性读者权利研究”的一般项目研究论文之一,项目编号:13C482;湖南省高校图工委课题“近代以来我国女性读者权利研究”的一般项目研究论文之一,项目编号:2011L027。 管理是人类的基本社会活动之一。儒家文化的宗师孔子早年就当过管理仓库和看管牛羊的小吏,他修订的《诗》《书》《春秋》等著作为先秦典籍的整理和礼乐文化的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仅如此,孔子及其弟子还周游了卫、宋、蔡、陈等国,力图把他们的儒家思想植入政治管理体系中。儒家力图高屋建瓴地实现对国家礼乐思想的建构,即建立以德、礼、政、刑为规范的人伦社会秩序,从天人合一的理论生发出人伦社会秩序的合理性。可以说,管理思想是儒家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管理的理论基础、价值等提供了理论原发点。历经数千年的积淀,图书馆的管理仍能从儒家深邃的管理思想中汲取精华,从而带来二十一世纪图书馆管理思维的勃发与绽放。 1 儒家管理思想“与天合德”的仁爱本质给图书馆管理带来的深刻思考儒家宗师孔子率其弟子孜孜以求,积极入世,力图以自己的思想主张来改变王道衰微的纷乱格局。儒家要解决的就是从天人合一的思想高度来处理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儒家继承殷商的天命思想,从天与人的角度来探讨人伦关系。殷商时期的人们尊神事鬼,始终以天为决定人事的外在主导力量。当时人类还未意识到其对自身命运的主导,认为人必服从天命而得福,否则必得大咎。此后,周人的天命观则进一步发展为对天命的认识。如《尚书·召告》曰:“我不得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1]周人认识到只有敬德才能保有天授政权,并遵循神圣的天道所引导下的人伦之道,故西周时期就有“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敬德保民”之说。

孔子之前的天命思想不仅对人提出了道德诉求,对处于管理层的统治者也提出了以德服人、尊重个体的要求。这一潜在的思想脉络为孔子创立管理思想奠定了人本主义的基调。天要求人服从德的要求,这在儒家经典《论语·阳货》中体现较为明显,“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货生焉。”天有生发万物的仁德,于是人也有类似的道德诉求,人处理国与家的事务,进行管理时也要以德服众。《易传·文言》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全其凶吉,先天而弗天违,后天而顺天时。”[2]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法国著名哲学家、现代伦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史怀泽看来,是以“奇迹般深刻的直觉思维”,体现了人类最高的生态智慧,是“最丰富和无所不包的哲学”。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对现代人类社会的危机来说,把对‘天下万物的义务和对亲爱家庭关系的义务同等看待的儒家立场是合乎需要的,现代人应该采取此种意义上的儒教立场”[3]。

那么,把这种应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应用到图书馆的管理中,我们会发现,馆内领导学习了这种仁德管理的理念,定能以关怀为本,让每位馆员心中感受到平凡工作岗位的价值,从而,能在图书馆这座充满书香氛围的机构中以仁爱的态度为每位读者服务,以春风化雨般的温情接待来访读者。

在对馆员的管理方面,馆内领导层则更能以师友般的胸怀关心馆员的职业发展,主动为馆员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在馆员面临生产、婚丧等重要的时刻给予及时的关怀和抚慰,充分激发馆员的内在向心力,让平时看起来各自独立的部门凝聚成一个团结友爱、互帮合作的整体,使图书馆成为更有人文关怀、更有吸引力的书本天堂。在对待读者方面,图书馆领导以仁德为怀,对所有读者一视同仁,保障其文化信息权利,对下岗人员、孤寡老人、弱小儿童、残疾人甚至监狱服刑人员、病人包括落后地区妇女等都平等看待。这些都需要文化思想影响下管理思维的创新,而这种创新与儒家关爱万物的思想不谋而合。

儒家的另一位思想代表人物荀子主张对人的管理就要天人合德,他在《荀子·天论》中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失天,则失万物之情!”[4]

荀子认为,认识到了天的伟大而仰慕它,不如将天当做人所管理的物来控制它;顺从天的规律而颂扬它,不如掌握天的规律来利用它;仰望天时而待天之恩赐,不如顺应时节的变化为人服务;空想使用万物,不如把万物加以调理使它不失去自己的作用;指望物类的自然发生,不如掌握它的生长规律而培养它的成长。

谢咏芬:从儒家管理思想看图书馆管理* 谢咏芬:从儒家管理思想看图书馆管理*荀子的思想又比孔子更进了一步,他明确提出了人要利用天,也就是利用自然的规律,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么,图书馆管理者同样可以顺应自然的规律,按照工作规律来好好调整思路,争取做资源节约型的管理者,让图书馆走持续发展型的道路。首先,管理好馆内水电的使用,提倡节能图书馆概念,倡导全体馆员和读者爱护水电设施,节约水电使用,表扬“资源节约型馆员”和“资源节约型读者”。其次,在调研的基础上做好电子资源和纸质资源的合理配置,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采购,做到用有限的采购经费最大效率地为读者和图书馆服务。再次,合理使用图书馆的空间,打造“绿色”图书馆,给馆内配置绿色植物护目并减少电脑和扫描仪器对人体的辐射,充分利用天然光线给读者照明,采用落地玻璃等设备给读者创造明亮而环保的阅读环境,为读者提供休闲身心的空间,让他们在图书馆充分享受美好的休闲时光与精神充电时光。最后,为弱势读者特别是残疾读者开设盲人阅览室,提供方便残疾读者操作的机器界面和导盲设施等。这些本身就是为读者着想的仁爱之举,也与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人本管理的宗旨相得益彰。endprint

2 自律的儒家管理文化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儒家文化强调仁爱,而在追求有仁爱之心的君子修养过程中,儒家的思想理论具有强烈的自律性,因而儒家管理文化也具有明显的自律的特征,这同样可以给图书馆管理带来深刻的反思。

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到,提高修养以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的途径就是“博学之,明辨之,慎思之”。儒学正是通过导向君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与外在的礼乐刑政的社会纲纪而达到修身成仁的自我澄明。就儒家的伦理道德而言,儒学带有浓厚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正是这种理想主义的色彩使得儒家树立的仁爱的君子成为无数志士自觉追求的目标。儒家成仁的追求主要靠人的内在向往,带有很浓厚的自律追求的倾向。

此外,儒家注重思想修养和教育,对因材施教和道德情操的把握十分到位。儒家“亚圣”孟子说,“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十分强调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是志士和仁人的自觉内在追求。历史上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奋不顾身的大有人在,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主流道统。

而从儒家文化的传播来看,在以朝韩、越南、日本、新加坡等为主的东亚文化圈中,儒家文化的传播无不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所以在东亚文化圈的这些国家都是自觉主动地来学习儒家文化的。如《唐会要》卷三十五载:“贞观五年以后,太宗数幸国学,遂增筑学舍一千二百间,国学,四门亦增生员…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人国学,于是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国学之威,近古未有。”[5]

而这仅仅是朝韩等国在唐朝学习儒家文化的一个例子,周边国家远及印度、俄罗斯都有主动学习儒家文化的名人,如爱默生、托尔斯泰、泰戈尔等。儒家文化对外部世界的影响虽然有政治作用,但更多的是依靠思想和道德自身的力量,它改变世界常常是以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是通过心灵的感化和净化而显示出来的。它以其自身的优越性、精神感化力和理论的说服力影响世界,是“德被天下”“沛然德教溢于四海”的。

那儒家是如何实现“德被天下”呢?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也,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那么,真心诚意的待人,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关键做到“己不所欲,勿施于人”,以修身为自我实现的道路,以仁德为实现个人价值的导向,从而达到国与家、人与人的和谐共处。

对管理者而言,那就是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关系的和谐。在图书馆,馆员应积极学习儒家的君子仁德的追求,在德、能、勤、绩几个方面不断提高,在浮躁的物质社会中找到心灵的安顿之所,在虚无的精神世界树立一个不断激励自己前进的追求目标。而对馆内领导层来说,不仅要做到以仁怀全馆的胸襟把握全局,而且还要做到以德服人、以礼待人,这样既很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又能实现和谐图书馆、和谐社会。关怀图书馆发展,关怀所有读者平等自由地享有文化信息资源的权利,正是儒家文化精神的自我践行。

参考文献:

[1][2][4] 陈启智.儒商与二十一世纪[M].山

东:齐鲁出版社,2004:263-271.

[3] 舒大刚.忠恕礼让——儒家的和谐世界[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172.

[5] 王立礼.儒学国际传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7.

(编校:严 真)endprint

猜你喜欢
仁爱
推己及人,方成仁爱
幼儿园仁爱教育课程探索与实践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仁爱来到我身边
Unit 2 Topic 2 Section C(仁爱版)教案设计
Unit 2 Topic 3 of Book 3 (仁爱版)教案设计
菲抗议仁爱礁补给船遭中国“驱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