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梦
摘 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共同目标都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文章通过阐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内在的支持和保证。
关键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人才培养 高校学生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Talents
MENG Me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Abstract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talent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common goal of both is conforming to the need of the society an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advancing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work to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improve th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level, better for personnel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vide internal support and guarantee.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health; talent training; university students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重中之重的环节。大学肩负着培养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具有良好科学文化素质,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丰富的精神世界,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内在的支持和保证。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共性理念
1.1 学生为本位的共性理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本质和核心均是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为本位,就是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本,关注人格的发展,注重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
学生为本位将更多地注重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来说具有统一性,以学生为本位,则将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恰恰注重个人的心理成长,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力,促进其成才。
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在高校育人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高校工作的根本宗旨。这不仅是高等心理健康工作的出发点,更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灵魂所在。
1.2 可持续学习的共性理念
现代社会知识总量的增加、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大学的学习将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而将成为学习的一座桥梁。《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非在校四年完全能够养成和具备的。高等教育更多地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如何学习,即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持续不断学习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从人际关系、学习交友等各个方面关注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使学生能够适应不同环境的变化,进而在变化中得到发展。
1.3 两者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提供保障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丰富的精神世界,使其正确认识和处理创新过程中的成功和挫折,理想和现实等矛盾,从而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内在支持和保证。①
人的创造性是其的本质属性,人通过实践不断进行改造世界、改变环境,这无一不体现了人的创造性本质。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伯格(R.Sternberg)发现,个性中的兴趣和动机是人们从事创新性活动的驱力。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系统的课堂讲解、具体实践指导、组织一系列活动与游戏等多种形式,帮助大学生个体正确认识自我价值,认识现实,克服自卑感,培养个体对创新活动的正确认知,激发个体对事物的兴趣与欲望,树立造福人类的价值观,稳定创新目标,激活创新需要,激发创新欲望,树立创新信念。③
同时,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同样需要新型人才培养方式。切实加强理论和实践结合,通过解决实际生产和社会问题来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了解理论和知识的社会意义,激励和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进行创新的动力源泉。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而不是抽象的、片面的知識,真正使书本学习和投身实践相统一,进而培养其创新素质。
综上所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共性理念,均是从学生和现实出发,解决旧有培养学生与社会需求相错位、创新创造能力低下和能力不足的问题,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 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人才培养
美国教育学家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在于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在于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④这些体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2.1 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高校人才培养
大学生的心理构架基本成型,面对基础教育和社会现状存在巨大的差异,高校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合体扮演着过渡的角色,通过将心理健康课程、讲座、论坛和咨询等形式,使大学生能够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其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和对旧有错误观念的正确引导;具备面对和解决现实工作和生活出现各种问题的能力,善于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2.2 突出心理健康实践特性,强化高校人才培养
实践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多位思想境界、价值追求等精神追求层面的内容,将其化为可行的实践目标,同时给予指导,使大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也强调指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⑤这些均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3 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后进、弱势”学生成才,完善高校人才培养
原有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大多以“成绩优秀”、“能力突出”等作为拔尖人才选拔重点并加以培养,对于学习较差、能力不足的“后进、弱势”学生关注较少。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关注的人群之一就是“后进、弱势”学生群体。我们常常会发现,“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大多存在学习、人际交往障碍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又都是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关注点。只有通过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咨询、专项强化、实践活动等途径,对此类群体的學生人格进行完善、挖掘其潜力,提高认识,促进发展,培养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独特之处。
参考文献
①③程美华等.浅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81.
② Sternberg R J. Successful Intelligence[M].New York:Simon & Schuster,1996.
④ 江昕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才培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55.
⑤ 唐志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