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岩 (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 宿迁 223800)
我国肺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已呈现出越来越高的发展趋势,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重大的威胁。研究肺癌与凝血系统之间的关系,纠正肺癌患者的高凝状态已经成为肺癌研究的热点,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研究最多[1]。笔者研究D-二聚体与肺癌的病理类型、分期、体力状况、评分以及预后的关系,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并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肺癌患者,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经病理及细胞学确诊,包括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排除影响凝血功能的因素(如严重心、肝、肾疾病、血栓疾病、糖尿病),收集肺癌患者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中位年龄56.7岁。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胸片、胸部CT、腹部彩超或腹部CT、ECT骨扫描、头颅MRI检查,病理经纤支镜或皮穿刺活检或痰或胸水脱落细胞检查或手术后病理证实。非小细胞肺癌根据2009年第7版TNM分期系统,分为4期,小细胞肺癌分为局限期和广泛期。并根据远处转移器官个数及有无胸水分为四组:无胸水加无远处转移组,有胸水加无远处转移组,有1个远处器官转移组,2个远处器官转移组。所有患者均在入院24 h内进行卡氏评分和ECOG评分分组。将所有患者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住院期间死亡为死亡组,好转出院为生存组。于入院24 h内分别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D-二聚体采用德国罗氏公司提供的试剂盒,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正常值为0 ~500 ng/ml。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不同病理类型、非小细胞肺癌及小细胞肺癌不同分期、有无胸水及远处转移分组、不同卡氏及ECOG评分组间、生存组和死亡组间的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单因素方差分析。
2.1 病理类型与D-二聚体的相关性: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之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各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临床分期与D-二聚体的相关性:非小细胞肺癌TNM分期的各期之间D-二聚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着肺癌分期提高逐渐增加。小细胞肺癌局限期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广泛期患者(P<0.05)。详见表2。
表1 不同病理类型肺癌D-二聚体水平
表2 不同临床分期肺癌D-二聚体水平
2.3 生存期与D-二聚体的相关性:住院期间生存组共41例,41例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平均值为(786±166)ng/ml,住院期间死亡患者9例,9例肺癌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平均值为(1 155±471)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近几十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男性人群占第一位,而在女性人群中发病占到第四位,但死亡率却排到了第二位。在肺癌患者体内凝血系统中,血浆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交联,再经纤溶酶分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最小片断,是反映凝血及纤溶活化的分子标志物。检测血浆D一二聚体对诊断体内是否存在高凝及继发性纤溶亢进有极为重要的作用[2]。
本组资料结果表明,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病理类型关联不大,但与体力状况评分、分期、有无胸水及远处转移之间关系非常密切,体力状况评分差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体力状况评分好者,晚期患者D-二聚体水平与早期患者D-二聚体水平比较有明显升高,有胸水及远处转移者D-二聚体水平与无胸水及远处转移者比较也有明显升高。死亡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提示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的预后相关。
本研究结果再次验证了血浆D-二聚体与肺癌的临床分期、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性。恶性肿瘤具有浸润和转移的特性,其中肿瘤患者体内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失平衡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3]。
综上所述,血浆D-二聚体与肺癌的分期和预后有明显相关性,可以作为预测肺癌分期与预后的监测指标。
[1] 董 平,沈定丰,杨 勇,等.胃癌患者凝血状态变化的临床研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4,13(9):654.
[2] Marinho FC,Takagaki TY.Hypereoagnlability and lung cancer[J].J Bm Pneumol,2008,34(5):312.
[3] 姜正华,朱慕云,桑惠颖,等.肺癌患者凝血常规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6):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