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他们的文字,已陪伴了我们两年:刘静波老师的文章,文风犀利,常常充满着演讲与辩证的气息;周春梅老师的文章,轻柔细腻,叙述沉静;陈晓冰老师的文章,切入独到,论证严谨,观点精彩新颖;当然,还有《青春九歌》那一篇篇文字背后的质朴,带给人的感动……
苔痕上阶绿 陈晓冰
2012.09--2014.08 贡献21 期
那年,刘堂江总编辑与陈盼副总编辑来江城南通讲学,机缘巧合,我接过了鼓励与期许交织成的橄榄枝,全然忘了阅历与文笔的捉襟见肘。
起始的激情很快便演化成了“甜蜜的负担”。据不完全统计,我的交稿基本上都卡在截稿点上,编辑部公认我最具“拖拉机”精神。好在态度还算诚恳,交稿时我总不忘附上几个歉意的笑脸,以博得原谅。用陈盼的话说,我的文字是被他们“逼”出来的。
两年的时间,虽为松散的契约,却是诚信的坚守。编辑的催促帮我这个“懒人”养成了自觉思考、有意存储的习惯。在阅读思考、考察访谈中,我开阔了视野,收获了喜悦。甚至随着对校园文化认识的渐次加深,竟也萌生了出本专著的念想。
更为幸运的是,我见证了《未来教育家》从创生到完善再臻成熟的历程。三五少男少女,组成了一个充溢着智慧与创造力的团队。他们无休无眠的投入,让教育多了一个可以自由发声的平台,可以展现个性气质的空间。偶然得知这样一件小事,美编为了提升杂志的视觉效果,每月都会长时间泡在国家图书馆里以获取灵感。我似乎一下子找到了他们成功的答案——专注铸就了品位与影响。
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做喜欢的事,这是一种幸福。《未来教育家》用感性的文字表述着理性的思考;用理性的思辨照亮感性的校园。厚厚的两年,我们之间沉淀下的不只是文字,还有友谊与回忆。其间有写作挤牙膏时的痛苦,有陪同采访时的笑谈,还有共同撰文时的碰撞……回忆是神奇的东西,因为浮现,所以想念;因为苏醒,所以记挂……
感谢《未来教育家》,让喜欢码字的我有了舞台。就像周国平说的:我写作只是为了安顿自己——让自己有事情做,活得有意义或者似乎有意义。
细雨润春梅 周春梅
2012.09--2014.08 贡献21 期
曾有同事问我,写作的素材从哪里来?
德国有句谚语说得好:“手里拿着锤子,就会到处看见钉子。”因为对教育话题敏感,在生活中,在阅读中,我会不自觉地多出教育视角。
比如,看到一个对老人恶语相向的公交汽车司机,我会想:他经历了什么样的童年?父母是如何待人接物的?在求学阶段,如果有一个教师在他心上留下了长久的爱与温暖,他是不是就不会这样?跳广场舞扰民的大妈们说,不能吃完晚饭就上床睡觉,所以必须跳广场舞,高考期间也不能停。我会想:她们如果在少年时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是不是就能享受孤独和宁静,不但不会打扰别人,还可以获得丰足的内心世界?
再如读何其芳散文选,读者一般会注意其抒情的风格、优美的文字,而我则会对他所记述的民国时代的私塾教育、大学教育的细节格外留心。我在阅读广受好评的齐邦媛的《巨流河》、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时,会注意梳理其中教育史的线索。英国戏剧家品特被称为“威胁大师”,我在阅读他的作品和相关资料时,也会注意到他的英语教师如何点燃了他对戏剧的热情,从而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人生。
我不知道这样的视角是限制还是拓展了我对世界的认识。但它促使我深入地思考教育的意义,并努力将这种思考落实到日常工作中,从而也为自己原本单薄的生命寻找到些许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