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松
高考阅卷老师偏爱记叙文,因为记叙文有“生活味”,读起来有意思。当考生将自己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生活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时,与考生朝夕相处的阅卷老师会觉得很有趣,自然而然地想起他们学生时代的故事。分数焉有不高之理?
一、“生活味”的特征——有人、有趣、有感悟
1.有人
作文的“生活味”,首先就是要“有人”,没有人不叫生活。这里的“人”不是指历史上李白、杜甫、司马迁这样的人物,这些人离我们太遥远,读他们的故事,让人缺乏认同感。这里说的“有人”,指的是考生笔下的人物必须是自己生活圈子中真实而又具体的人。例如,有一个考生在高考作文中描写在学校附近的小巷子里做鸡蛋饼的阿姨。文章描写她的鸡蛋饼如何好吃,十几年来怎样走进学校师生的日常生活与心底。这样的人物很平凡,却在我们的生活中默默存在,类似这样接地气的事例,使文章笔下“有人”,自然能获得阅卷老师的认同感。
2.有趣
人心各异,人性各异。其实人是最有趣的,但是把人性中的趣味性挖掘出来却不容易。高中教材有一篇记叙文《金岳霖先生》,发生在这个人物身上的趣事与他鲜明的个性可以说让读者过目不忘。金岳霖先生一进教室就会说“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起来回答问题”,于是所有穿红毛衣的女同学都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金岳霖先生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到桌子上来,和他同一个桌子吃饭。有个性的金先生还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借鉴《金岳霖先生》这篇文章,考生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趣事运用到作文中来,这样文章就会有“生活味”。
3.有感悟
怎样使作文有感悟?首先应当明确“感悟”这个词的情感指向实际上是一种情感共鸣:考生对事例要有感悟,写出来的文章要引起阅卷老师的共鸣。例如有一个考生写父爱和母爱,主题没有任何创新,但描写到位,也是一篇佳作。全文描写深夜做小生意回到家的父母出于对“我”的关爱,踮起脚尖走路,由此引发考生的感悟。文章结尾还将父母“踮起的脚尖”的背影与朱自清父亲的背影、史铁生母亲的背影相比较,让这种关爱与深情升华到人类情感的普遍性这一高度,使普通的主题多了一层深意。所以文章仅仅浮于表面、泛泛而谈,是拿不到高分的。事例是为观点服务的,我们要学会及时收住描写的笔墨,注重升华和彰显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如何写出“生活味”——功夫在描写
1.多安排人物 “对话”
著名作家廖玉蕙说:“对白可以稀释行文的稠密度,并巧妙地凸显人物个性,增加阅读明朗的快感。”语言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又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镜子和袒露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户。“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考生在作文中也应该让人物多“开口说话”,一个说话的人才是“立体的、活着的、亲切的”。
2014年江苏卷有一篇高考作文《我家的“老顽童”》,就是靠人物 “对话”营造“生活味”,从而获得了高分。
“妮子,快来帮爷爷瞧瞧这个词儿怎么读!”亮如洪钟的声音第十次传来。
“来了来了!”我高声应和。我无奈地瞥了眼桌旁白得晃眼的试卷,只好先搁下手中的笔。
“真不知道老爷子这次又玩什么花样。”我嘟哝着朝书房走去。
说起我们家老爷子,真是个“老不正经”。快七十岁的人了,好歹也是个退休教师,“养鱼晒太阳”的老年生活他不好好享受,偏要赶时髦。他穿鲜亮的大红色T恤和宽松的萝卜裤,要不是那银光闪闪的白发,别人还真把他当花季少年了呢!
这不,前阵子老爷子又满腔热情地学电脑,说什么“要与时俱进”。这可苦了我哟!从认识键盘到打字,再到上网,都得我手把手地去教。一遍不行,得十遍二十遍。老爷子戴着老花镜,小鸡啄米似地学得还真上心。
“妮子,你快点儿!在干吗呢?”
“来了来了,你别急。”我加快了脚步。
“妮子,你看这个英语单词怎么读啊?这么多年不学习,老底子散得差不多了。”他眯着眼,用粗大的手指指着一个单词急切地望着我。微黄的暖阳透过窗户洒在爷爷镶金边的老花眼镜上,反射着耀眼的光芒。
看着我们家“老顽童”,我的嘴角自然地上扬了……
【佳作点评】考生把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搬到作文中,文章有很多祖孙二人的对话。在对话中,“老顽童”的形象跃然纸上:老爷子不养花不弄草,偏偏要学英文和电脑,这不是一个很时尚的老爷子吗?
2.语言活泼,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幽默和充满时代感的语言
中学生朝气蓬勃,除了选材上多写年轻人的事情,语言也应该有自己的朝气。充满时代感的语言幽默、活泼,如果考生在作文中大胆吸收一些有意义和有价值的语言表达,定能让阅卷老师在枯燥的作文文海中眼前一亮。例如有个考生在作文中这样写——“我的同桌是一台286,内存不足,反应迟钝”“咱俩想法不兼容”,这样的比喻不但形象贴切,而且新颖有趣。
求学·文科版201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