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30年:进入超体时代

2014-12-31 09:01:47郑悦
IT经理世界 2014年24期

郑悦

不知道这一刻你是喜是悲:手上戴的运动手环与手机上APP上显示的数字似乎比你更了解你自己——睡了几小时,步行多久,吃了多少卡路里……TA会告诉你运动与休息好不好。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时代,数字像基因一样被深深嵌入到人类生活乃至人类本身。可穿戴设备以及物联网的到来,会让普适计算更为轻巧地与你融与一体。在吕克·贝松的电影《超体》中,如果人脑能像计算机一样运作,那么一个人就能令世界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一切将处于奇点爆发。实际上,不用再怀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你就是数字,数字就是你。

在这样的时代,PC产业显然也走到了一个关口,生存还是死亡也成了整个产业都忍不住午夜自问的命题。消费级PC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移动设备的冲击下,显得乏善可陈。在各种促销季里,传统PC和笔记本电脑的销量正在快速失去市场占有率。IDC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的保有量在10亿部。这毫无疑问地令PC产业的生态环境产生被挤压的困境,形势看上去有点步步惊心。传统PC即将走到尽头?还是幻化成类似可穿戴设备,成为人体延长的器官?

Oculus等虚拟现实设备在2014年的崛起,让人们对自己的数字分身充满趣味和信心。不过,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摆在人们面前:你是否对这样的未来感到恐惧?任何讨论未来的企图都带有风险,乐观者容易傲慢地失去客观的评价,而悲观者容易沮丧地遗忘前进的动力。不如回头看看来时路,这让我们在面对未来时心怀激荡又不失冷静。从1984到2014,PC的每一个10年都值得回味。

第一个十年:1984~1994

1984注定是与乔布斯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1984年1月24日,在美国橄榄球超级碗比赛的黄金广告时间,出现了一则堪称历史的60秒广告。一个漆黑并带着冷漠的大厅里,无数光头男人正在观看大屏幕。屏幕里酷似奥威尔笔下“老大哥”的人正在声嘶力竭地讲话。一个身材健美的女子冲进来将手中的铁锤扔向大屏幕。应声而碎的屏幕消失后出现一行字幕:“On January 24th Apple Computer will introduce Macintosh. And you′ll  see why 1984 won′t be like 1984.”

充满隐喻的广告显示了苹果对PC市场的企图。在当时“苹果Ⅱ”系列电脑在经历了几年热销之后走下坡路,而IBM PC不断涌入企业和家庭的时候,这样一则广告正是对当时PC市场现状的反应。苹果用个性鲜明的广告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这则广告的创意导演李克劳表示:“‘1984表达了苹果的理念和目标,是让人民而非政府或大公司掌握操纵技术,从而让计算机变得普通人可及而非控制人的生活。”此后的故事,相信人们已经耳熟能详。乔布斯借此将Macinotsh推上了个人PC的主战场。

彼岸的风同样吹拂到了此岸。1984年,邓小平在上海说出那句影响深远的话:“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浪潮在1983年采用英特尔8088芯片的0520微机在济南诞生,从此拉开了中国计算机制造的序幕。长城、中华学习机等成为国人关于个人PC的最初记忆。

实际上,从技术角度来讲,1981年8月,IBM召集12位工程师推出的世界上第一款PC IBM PC 5150,这是世界上首次明确了PC的开放式业界标准,它允许任何人及厂商进入PC市场,这对于整个PC未来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过,产业的发展很快出现了“垄断”。微软和英特尔所组成的“Wintel”联盟,即两家公司在PC产业内密切合作,以推动Windows操作系统在基于英特尔CPU的PC机上运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Wintel联盟制定的一些技术规范,已成为PC产业事实上的标准,该联盟也因此在全球PC产业形成了“双寡头垄断”格局。IBM、英特尔和微软在个人PC产业中的沉浮正是PC从产品标准化到产业化的历程,而由于技术壁垒而被迫自主开发的联想成为中国商业初期形态的代表公司之一。

第二个十年:1994~2004

时间翻转到2004年。曾在个人PC赚得盆满钵满的IBM,将PC业务出售给了联想。被比喻成“蛇吞象”的联想,在经历了5年转型之后,坚定地走在PC的道路上。

联想“接盘”IBM的故事,从PC产业的时代背景来看,这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199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人总共花费了90亿美元购买了约700万台家庭电脑,这在美国1994年全年所售出的电脑中占据了40%以上的份额。随着技术的成熟,“摩尔定律”的效应愈发明显。而随着国门的打开,国内的微机市场被开放。当年的长城、浪潮等“国字号”在286、386面前溃不成军。

然而“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吸引了康柏、惠普等国际厂商的进入。1994年,康柏首先与四通合资生产康柏PC机,年产能力50万台。1996年开始,台商抢滩长三角,微星、技嘉、广达、英业达,仁宝、纬创,华硕、明基等纷至沓来,在上海及江浙一带建立了一座又一座工厂。长三角逐渐成长为继珠三角之后的又一个PC制造基地。

从更为深远的角度来看,PC的大量普及催生和孕育了诸多日后的互联网巨头。1994年,Mosaic浏览器及World Wide Web的出现,令互联网开始引起公众注意。同样在这一年,杨致远创建了雅虎。而到了1996年,对大部分美国的上市公司而言,一个公开的网站已成为必需品。互联网热浪催生了投资浪潮——1995年12月,互联网工具软件NetscapeIPO;1996年4月雅虎门户网站IPO。在接下来的1998年,谷歌成立,腾讯成立。1999年,马云建立了阿里。2000年,百度成立。互联网的热浪同样加速了中国相关企业的成长。1985年成立的中兴,在1997年深交所上市。2004年,腾讯上市,从此成为“凶猛的企鹅”。

而一场深刻的商业变革也在这个十年中被孕育出来——电子商务。2000年,美国政府向信息和通信产业投资8.5亿美元,并提供1.1亿美元用于发展第二代互联网,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而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压缩了渠道,改变了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在技术层面,另一场巨大的产业变革也在这个10年里出现,因互联网巨头的数据中心冗余产生的新计算商业模式——云。云计算的出现改变了IT交付和使用模式,促动了整个产业的变革。

第三个十年:2004~2014

回首2014,最耀眼的互联网公司恐怕得是阿里。2014年9月,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IPO,开盘价92.7美元,较发行价上涨36.3%,市值2285亿美元,一举超越Facebook、亚马逊、腾讯和eBay,成为仅次于谷歌的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公司。

关于阿里坚挺的股价,玩笑是这样开的: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是无数个“败家”的女人。是的,中国的电子商务出现在1997年,阿里系的出现不仅催生了“淘宝村”,更制造了“双十一”、“双十二”等网络购物节。电子商务深度挖掘和释放了潜在的生产力。那些通过PC、平板以及智能手机在线购物的人们,也正在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到的推荐,购买更多的东西。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互联网加速普及,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双重发酵,使得PC从个人电脑蜕变为个人计算。2010年横空出世的iPad以及后来的iPhone,让移动设备成为离人体最近的互联网入口,而各种可穿戴设备的出现更加速了这一进程。这使得另一个数字多少显得有点末世英雄的感觉——2013年的第二季度,联想集团在今年第二季度全球市场份额达16.7%,较上季度增长1.4个百分点,超过惠普成为全球PC市场出货量第一。

不过,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现状。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当PC的形态不再重要,计算被以更为廉价和方便的方式赋权给每一个人。这样的本身加速了极客的出现,也因此加速了开放式创新的过程。在人人享有计算的权力,并能将自己的创想投入到产品生产当中去。这个过程听起来也不陌生?对,小米手机、特斯拉汽车等都是粉丝深度参与和创造的“大产品”。而3D打印技术与云计算、大数据的结合,当然这都要借助PC形态,人们成为可以更为自由的创客,从生产者的方向重新定义商业。一个人类与计算合体的超体时代,正在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