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达
摘要:随着中韩关系持续升温,双边经济的互补性使得贸易额不断实现历史性突破。但是经济民族主义阴影一直困扰着中韩的经济交往,双边的贸易不平衡导致了中韩两国经济交往出现不健康状态。通过对中韩贸易现状和中韩经济交往中的民族主义因素的分析,提出解决由经济民族主义导致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中韩关系;经济民族主义;贸易现状;贸易不平衡;途径
一、政治经济学中的民族主义
经济民族主义在过去的几百年里经历了几次变革,从重商主义、中央集权下的经济统治论、保护主义、到当前的新保护主义等等。这些代表性的學说没有形成具有继承性、系统性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但是其中心思想就是经济活动要为,而且应该要为国家建设的大目标或国家的整体利益服务。所有的民族主义者均强调国家、国家安全以及军事实力在国际体系的组织与运转过程中的首要作用。这些基本的论点分为两种不同的主张:温和派的重商主义,某些民族主义者认为,保护本国的海外经济利益对国家的安全和生存意义不大。强硬派的重商主义,另外一些民族主义者将国际经济看作帝国主义以及民族主义向外扩张的。①
经济民族主义强调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并把国家间为了经济资源而进行的斗争视为国际体系本身内在的一般性质。经济民族主义认为,在世界上的国家充满竞争的情况下,国家的相对收益比相互收益的更为重要。所以各个国家都在谋求改变国际经济关系规则或体制,以实现自身获得比其他国家更多的利润。经济民族主义认为国际贸易关系本质上是相互冲突的,不存在互惠互利。国际经济合作与自由经济政策并不能使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绝对对称。因此,国家间时常会出现冲突与摩擦。
现代的历史证明,所有国家都在执行鼓励工业、先进技术发展,鼓励有助于促进国内就业的高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的优惠政策。所有国家都尽量促进国际分工朝有利与自己的方向发展。因此,只要国家体系存在,经济民族主义都会对国际关系有持续的影响。
二、中韩经济交往现状
中韩建交后,在经济方面初步形成了优势互补,经贸关系获得了高速发展。据韩国的统计数字,1992年中韩建交时,两国贸易额只有53亿美元,十几年来,两国外贸额年均以25%的速度递增,2003年两国外贸额增长速度更是猛增至47%。②根据海关总署最新统计,2013年1-11月中韩的贸易额约为250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大幅增长了74%。中国自2004年成为韩国最大贸易对象国之后,其对韩贸易额一直远远领先于美国和日本。2008年,中韩贸易额为1683亿美元(韩方统计),接近韩日(894亿美元)和韩美(848亿美元)贸易额的总和。与此同时,韩国跃升为中国第四大出口对象国和第二大进口对象国。韩国对中国每年的贸易顺差正在随着贸易总额的增加而变得日益庞大。中韩贸易一直处于失衡,而且将会日益严重。根据2013年1月—12月的韩国贸易差额主要来源中,主要顺差来源国第一位的是中国的628.17亿美元,上一年度为535.38亿美元同比上涨17.3%,远远大于其他国家和地区。③中韩双方投资也出现严重失衡状态,比起韩国对中国的投资的规模和项目,中方对韩投资十分有限。
三、中韩经济交往中的民族主义因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 经济民族主义不但没有被削弱而且有不断得到加强。
中国在高速经济发展之后,正在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为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角色转变,鼓励民族企业的发展和“走出去”战略,相继制定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取消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制定和推广本国的产品和技术标准, 并在技术创新和民族品牌培养方面给予国内企业强有力的支持,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外国投资的抑制。近些年来不断出现韩国的中小企业外逃的现象,在沿海城市尤为严重。这些中小企业随着中国的劳动力价格的攀升和优惠政策的取消造成了经营上的困难。
韩国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国家,历史上的命运多舛,造成的民族心理上的不安全感,以及随着韩国经济的腾飞,政府对国民的民族主体意识的强化,韩国国民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而敏感。整个韩国社会推崇“身土不二”思想,认为本国的产品优于外国的产品,国民在日常生活中尽量的购买本国的商品。政府和民间抵制外国投资和商品的进入,在广告和宣传上也只针对本国品牌。韩国的经济具有对外扩张,对内保守的特点。尤其韩国对自身的短板经济领域—农产品上,实施贸易保护,例如中韩贸易中的出现的“大蒜风波”和“泡菜风波”。韩国对外资进入本国市场也抱着谨慎的态度,中国的上汽收购韩国的双龙受到了百般阻挠。这也就使得韩国有了“外资坟墓”的称号。
中韩之间由于领土和文化上的冲突也给中韩两国的经济交往增添了障碍。中韩对于苏岩礁和“间岛”的领土争端不时点燃双方的民族主义情绪。中韩在文化上的争端,尤其是在申遗上的冲突以及民间网络上的相互攻击,增添了两国国民的厌恶感。这些都时常使中韩在经济交往过程中产生困难。
四、解决中韩经济民族主义的途径
(一)经贸往来上,正确处理贸易争端和摩擦,尽量避免打贸易战的恶性竞争。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韩贸易分工由早期的垂直互补演变为水平竞争,中国在世界市场上总体的出口竞争力增强。两国在多个领域出现重合,如造船,钢铁,但是不能以此而大打价格战和反倾销,这样只能造成两拜俱伤。双方应发展就有自身特色的相似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形成良性竞争。
(二)中韩FTA尽快签署,以实现双边贸易健康发展。中韩不断增长的贸易总额背后,伴随着中韩贸易不平衡这一顽疾。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双边只从自身利益出发,分别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中国担忧韩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冲击正在追赶的国内企业,而韩国担忧大量廉价的农副产品涌入韩国市场,对脆弱的韩国农业致命的打击。但是,双方放不开相关产业接受市场竞争,从短期看可以保护国内产业,从长期看只会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在全球化的时代技术的绝对垄断是无法实现的,产业跨国转移的同时就伴随技术的转移。而以色列发达的农业也证明了农业不仅仅只受到国土面积的制约。
(三)中韩双方应更多的加强文化和民间交流,消除双方的民间厌恶情绪。尊重双方的历史,而不是用片面的历史观念去加深双边的误解。
总之,中韩经济交往中的民族主义还会一直困扰着双方的交往,因为,只要有国家关系的存在,经济民族主义将始终伴随着。但是,过度的强调经济民族主义,而忽视因其而产生的现实问题,对中韩双方的经济交往的持续性造成隐患。双方只有从长远出发才能保证经济交往健康可持续发展下去。(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杨宇光 等译,[D].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p29.
[2]王生,韩国疏美亲中现象剖析[J].东北亚论坛,2006,(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别贸易报告,http://countryreport.mofcom.gov.cn/record/view110209.asp news_id=38047
注解
①[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杨宇光 等译,[D].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p29.
②王生,韩国疏美亲中现象剖析[J].东北亚论坛,2006,(2).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别贸易报告,http://countryreport.mofcom.gov.cn/record/view110209.asp news_id=38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