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三角形的学问

2014-12-30 15:17许志锋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余弦定理正弦解析

许志锋

解三角形就是在一个三角形的边、角及面积中,已知其中若干量去求解其他的量;解三角形的学问,就是合理运用正、余弦定理并与三角恒等变换相结合的学问.在各地的高考试题中,解三角形的题目往往作为第一道解答题,用以检测同学们的运算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三角形的原理与公式

●正弦定理:===2R(R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这组公式表明同一个三角形的各边长与其对角的正弦值成正比.

●余弦定理:a2=b2+c2-2bccosA等.这组公式精确量化了两边夹角是如何决定第三边的.

●其他三角公式:各组三角变换公式以及三角形三个内角和A+B+C=π、三边关系a+b>c等.

解三角形的注意事项

●合理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例1 为了测量敌方两个阵地A,B之间的距离,在我方一侧选取C,D两点(A,B,C,D四点位于同一平面内),测得CD=a,∠ACB=75°,∠BCD=∠ADB=45°,∠ADC=30°,求AB.

解析:例1中的四边形问题可通过化为几个三角形中的问题来求解.含有AB边的三角形可选择△ADB,在该三角形中目前只知道∠ADB为45°,无法直接求出AB,但是可以先分别在△BCD,△ACD中用正弦定理求得AD,BD,然后再在△ADB中用余弦定理求出AB.

由已知可求得∠CAD=30°,∠CBD=60°,如图1所示.

在△BCD中,由正弦定理得:=,故BD=a;

在△ACD中,由正弦定理得:=,故AD=a;

在△ADB中,由余弦定理得:AB==

a.

点评:一般来说,已知条件中,“角多”则优先选择用正弦定理,“边多”则用余弦定理.当然,具体进行哪种选择还是应根据题目的情况先“预算”一下,许多题目需二者兼用.

●将正、余弦定理与三角变换相结合

例2 在△ABC中,cos(A-C)+cosB=,b2=ac,求B.

解析:在△ABC中,B=180°-(A+C),所以cosB=-cos(A+C),代入题中第一个等式,再通过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公式,可得到sinAsinC的值,再运用正弦定理将b2=ac转化为角的正弦的关系即可得解.

由cos(A-C)+cosB=可得cos(A-C)-cos(A+C)=,展开整理得sinAsinC=. 依据正弦定理,由b2=ac得sin2B=sinAsinC=,故sinB=(sinB>0). 若B>,则cosB<0,与cos(A-C)+cosB=>1矛盾,所以B=.

点评:正、余弦定理反映的是同一三角形的三边与三角之间的“最纯粹”关系,其中不涉及角的和、差及倍数,一旦题目中出现角的和、差及倍数这类情形,就应考虑通过三角公式加以转化.

●将解三角形方法与代数、几何、向量方法等相结合

例3 在圆内接四边形ABCD中,AB=5,BC=8,CD=3,DA=5,求AC.

解析:由几何知识可得B+D=π;但是,单独解△ABC,△ADC,则条件似乎既不足又过剩,“不足”是因为在每个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却不知夹角;“过剩”是因为条件B+D=π未能使用.要解决这种几个所求的量相互依存的题目,可考虑运用代数中的方程思想.

如图2所示,设AC=x.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cosB=;

在△ADC中,由余弦定理得cosD=;

又B=π-D,所以cosB+cosD=0,解得x=7.

点评: 解三角形问题是数学问题的一种,只要问题的情景适合某种数学思想方法,就应当突破思维的局限性,大胆运用包括代数、几何、向量、坐标法等各种方法.

综合应用

例4 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sinA+sinC=psinB(p∈R)且ac=b2.

(1) 当p=,b=1时,求a,c的值.

(2) 若角B为锐角,求p的取值范围.

解析: (1) 由正弦定理将sinA+sinC=psinB转化为a+c=pb,再与ac=b2结合,解得:a=1,c=或a=,c=1.

(2) 因为a+c=pb,ac=b2,所以由余弦定理可得cosB====2p2-3,由0

点评: 求解例4(2)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余弦值的范围来确定角的范围.运用余弦定理需要知道边与边的关系,而用正弦定理将sinA+sinC=psinB转化为a+c=pb就使得所有条件均表达为边的关系.

再则,相当多的同学只用a2+c2>b2来确定cosB==2p2-3的范围,进而求出p的取值范围,但是忽视题中参数p的任意性可能导致cosB=2p2-3的值大于1,从而少了p<这个范围. 建议:时刻注意隐含条件,求解范围应进行等价变形;有“小于”就再想想有没有“大于”,必要时“前门后门都上锁”.

例5 在△ABC中,∠C=90°,M是BC的中点,若sin∠BAM=,则sin∠BAC= .

解析: 如图3所示,不妨设AC=1,BM=MC=m,∠BAC=α,∠MAC=β.由sin∠BAM=求得tan∠BAM=,则tan(α-β)===,解得m=.由勾股定理得AB==,故sin∠BAC===.

点评: 求解例5运用了代数方法,根据已知条件斜△ABM中的sin∠BAM=求∠BAM的正切值,并用两直角三角形的角度差(α-β)来表示∠BAM,这是如何想到的?

首先,图形中没有任何一个三角形单独可解,边角之间又相互关联,所以可运用方程思想.

其次,解直角三角形最容易,在直角三角形中只需要求得边与边的比值就可以得到正弦,故想到设AC=1,BM=MC=m,如此也可以让“M是BC的中点”这个条件“搭便车”用上.

第三,选择正切就不必用根式表达斜边,如果我们懂得“知弦即知切”的道理,就会自然而灵活地由条件sin∠BAM=想到求出tan∠BAM=!

例6 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a≠b,c=,cos2A-cos2B=sinAcosA-sinBcosB.

(1) 求角C的大小.

(2) 若sinA=,求△ABC的面积.

解析:(1) 已知条件cos2A-cos2B=sinAcosA-sinBcosB的右边可简化为二倍角的正弦形式,左边可降幂加倍:-=sin2A-sin2B,整理得:cos2A-sin2A=cos2B-sin2B,即cos2A+=cos2B+,两角的余弦值相等,有以下两种情形:

若2A+=2kπ+2B+(k∈Z),则A=kπ+B,注意到a≠b,所以A≠B. 在△ABC中内角和不大于π,所以这种情况不可能存在;

若2A++2B+=2kπ(k∈Z),则A+B=kπ-,在△ABC中只有A+B=π-满足要求,故C=.

(2) 现有c=,C=,sinA=,由正弦定理=可得a==.知道a,c欲求面积,可先算出sinB.因为a<c,故A是锐角,cosA=,sinB=sin(A+C)=sinAcosC+cosAsinC=,所以S=acsinB=.

点评: 作为高考的第一道解答题,完整解答得满分是必须的.求解例6有两处关键:首先是三角变换,其次就是分类讨论.要做到解答完整无误,除了熟练掌握必备的知识而外,细节的观察和处理也至关重要.

解三角形就是在一个三角形的边、角及面积中,已知其中若干量去求解其他的量;解三角形的学问,就是合理运用正、余弦定理并与三角恒等变换相结合的学问.在各地的高考试题中,解三角形的题目往往作为第一道解答题,用以检测同学们的运算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三角形的原理与公式

●正弦定理:===2R(R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这组公式表明同一个三角形的各边长与其对角的正弦值成正比.

●余弦定理:a2=b2+c2-2bccosA等.这组公式精确量化了两边夹角是如何决定第三边的.

●其他三角公式:各组三角变换公式以及三角形三个内角和A+B+C=π、三边关系a+b>c等.

解三角形的注意事项

●合理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例1 为了测量敌方两个阵地A,B之间的距离,在我方一侧选取C,D两点(A,B,C,D四点位于同一平面内),测得CD=a,∠ACB=75°,∠BCD=∠ADB=45°,∠ADC=30°,求AB.

解析:例1中的四边形问题可通过化为几个三角形中的问题来求解.含有AB边的三角形可选择△ADB,在该三角形中目前只知道∠ADB为45°,无法直接求出AB,但是可以先分别在△BCD,△ACD中用正弦定理求得AD,BD,然后再在△ADB中用余弦定理求出AB.

由已知可求得∠CAD=30°,∠CBD=60°,如图1所示.

在△BCD中,由正弦定理得:=,故BD=a;

在△ACD中,由正弦定理得:=,故AD=a;

在△ADB中,由余弦定理得:AB==

a.

点评:一般来说,已知条件中,“角多”则优先选择用正弦定理,“边多”则用余弦定理.当然,具体进行哪种选择还是应根据题目的情况先“预算”一下,许多题目需二者兼用.

●将正、余弦定理与三角变换相结合

例2 在△ABC中,cos(A-C)+cosB=,b2=ac,求B.

解析:在△ABC中,B=180°-(A+C),所以cosB=-cos(A+C),代入题中第一个等式,再通过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公式,可得到sinAsinC的值,再运用正弦定理将b2=ac转化为角的正弦的关系即可得解.

由cos(A-C)+cosB=可得cos(A-C)-cos(A+C)=,展开整理得sinAsinC=. 依据正弦定理,由b2=ac得sin2B=sinAsinC=,故sinB=(sinB>0). 若B>,则cosB<0,与cos(A-C)+cosB=>1矛盾,所以B=.

点评:正、余弦定理反映的是同一三角形的三边与三角之间的“最纯粹”关系,其中不涉及角的和、差及倍数,一旦题目中出现角的和、差及倍数这类情形,就应考虑通过三角公式加以转化.

●将解三角形方法与代数、几何、向量方法等相结合

例3 在圆内接四边形ABCD中,AB=5,BC=8,CD=3,DA=5,求AC.

解析:由几何知识可得B+D=π;但是,单独解△ABC,△ADC,则条件似乎既不足又过剩,“不足”是因为在每个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却不知夹角;“过剩”是因为条件B+D=π未能使用.要解决这种几个所求的量相互依存的题目,可考虑运用代数中的方程思想.

如图2所示,设AC=x.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cosB=;

在△ADC中,由余弦定理得cosD=;

又B=π-D,所以cosB+cosD=0,解得x=7.

点评: 解三角形问题是数学问题的一种,只要问题的情景适合某种数学思想方法,就应当突破思维的局限性,大胆运用包括代数、几何、向量、坐标法等各种方法.

综合应用

例4 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sinA+sinC=psinB(p∈R)且ac=b2.

(1) 当p=,b=1时,求a,c的值.

(2) 若角B为锐角,求p的取值范围.

解析: (1) 由正弦定理将sinA+sinC=psinB转化为a+c=pb,再与ac=b2结合,解得:a=1,c=或a=,c=1.

(2) 因为a+c=pb,ac=b2,所以由余弦定理可得cosB====2p2-3,由0

点评: 求解例4(2)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余弦值的范围来确定角的范围.运用余弦定理需要知道边与边的关系,而用正弦定理将sinA+sinC=psinB转化为a+c=pb就使得所有条件均表达为边的关系.

再则,相当多的同学只用a2+c2>b2来确定cosB==2p2-3的范围,进而求出p的取值范围,但是忽视题中参数p的任意性可能导致cosB=2p2-3的值大于1,从而少了p<这个范围. 建议:时刻注意隐含条件,求解范围应进行等价变形;有“小于”就再想想有没有“大于”,必要时“前门后门都上锁”.

例5 在△ABC中,∠C=90°,M是BC的中点,若sin∠BAM=,则sin∠BAC= .

解析: 如图3所示,不妨设AC=1,BM=MC=m,∠BAC=α,∠MAC=β.由sin∠BAM=求得tan∠BAM=,则tan(α-β)===,解得m=.由勾股定理得AB==,故sin∠BAC===.

点评: 求解例5运用了代数方法,根据已知条件斜△ABM中的sin∠BAM=求∠BAM的正切值,并用两直角三角形的角度差(α-β)来表示∠BAM,这是如何想到的?

首先,图形中没有任何一个三角形单独可解,边角之间又相互关联,所以可运用方程思想.

其次,解直角三角形最容易,在直角三角形中只需要求得边与边的比值就可以得到正弦,故想到设AC=1,BM=MC=m,如此也可以让“M是BC的中点”这个条件“搭便车”用上.

第三,选择正切就不必用根式表达斜边,如果我们懂得“知弦即知切”的道理,就会自然而灵活地由条件sin∠BAM=想到求出tan∠BAM=!

例6 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a≠b,c=,cos2A-cos2B=sinAcosA-sinBcosB.

(1) 求角C的大小.

(2) 若sinA=,求△ABC的面积.

解析:(1) 已知条件cos2A-cos2B=sinAcosA-sinBcosB的右边可简化为二倍角的正弦形式,左边可降幂加倍:-=sin2A-sin2B,整理得:cos2A-sin2A=cos2B-sin2B,即cos2A+=cos2B+,两角的余弦值相等,有以下两种情形:

若2A+=2kπ+2B+(k∈Z),则A=kπ+B,注意到a≠b,所以A≠B. 在△ABC中内角和不大于π,所以这种情况不可能存在;

若2A++2B+=2kπ(k∈Z),则A+B=kπ-,在△ABC中只有A+B=π-满足要求,故C=.

(2) 现有c=,C=,sinA=,由正弦定理=可得a==.知道a,c欲求面积,可先算出sinB.因为a<c,故A是锐角,cosA=,sinB=sin(A+C)=sinAcosC+cosAsinC=,所以S=acsinB=.

点评: 作为高考的第一道解答题,完整解答得满分是必须的.求解例6有两处关键:首先是三角变换,其次就是分类讨论.要做到解答完整无误,除了熟练掌握必备的知识而外,细节的观察和处理也至关重要.

解三角形就是在一个三角形的边、角及面积中,已知其中若干量去求解其他的量;解三角形的学问,就是合理运用正、余弦定理并与三角恒等变换相结合的学问.在各地的高考试题中,解三角形的题目往往作为第一道解答题,用以检测同学们的运算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三角形的原理与公式

●正弦定理:===2R(R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这组公式表明同一个三角形的各边长与其对角的正弦值成正比.

●余弦定理:a2=b2+c2-2bccosA等.这组公式精确量化了两边夹角是如何决定第三边的.

●其他三角公式:各组三角变换公式以及三角形三个内角和A+B+C=π、三边关系a+b>c等.

解三角形的注意事项

●合理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例1 为了测量敌方两个阵地A,B之间的距离,在我方一侧选取C,D两点(A,B,C,D四点位于同一平面内),测得CD=a,∠ACB=75°,∠BCD=∠ADB=45°,∠ADC=30°,求AB.

解析:例1中的四边形问题可通过化为几个三角形中的问题来求解.含有AB边的三角形可选择△ADB,在该三角形中目前只知道∠ADB为45°,无法直接求出AB,但是可以先分别在△BCD,△ACD中用正弦定理求得AD,BD,然后再在△ADB中用余弦定理求出AB.

由已知可求得∠CAD=30°,∠CBD=60°,如图1所示.

在△BCD中,由正弦定理得:=,故BD=a;

在△ACD中,由正弦定理得:=,故AD=a;

在△ADB中,由余弦定理得:AB==

a.

点评:一般来说,已知条件中,“角多”则优先选择用正弦定理,“边多”则用余弦定理.当然,具体进行哪种选择还是应根据题目的情况先“预算”一下,许多题目需二者兼用.

●将正、余弦定理与三角变换相结合

例2 在△ABC中,cos(A-C)+cosB=,b2=ac,求B.

解析:在△ABC中,B=180°-(A+C),所以cosB=-cos(A+C),代入题中第一个等式,再通过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公式,可得到sinAsinC的值,再运用正弦定理将b2=ac转化为角的正弦的关系即可得解.

由cos(A-C)+cosB=可得cos(A-C)-cos(A+C)=,展开整理得sinAsinC=. 依据正弦定理,由b2=ac得sin2B=sinAsinC=,故sinB=(sinB>0). 若B>,则cosB<0,与cos(A-C)+cosB=>1矛盾,所以B=.

点评:正、余弦定理反映的是同一三角形的三边与三角之间的“最纯粹”关系,其中不涉及角的和、差及倍数,一旦题目中出现角的和、差及倍数这类情形,就应考虑通过三角公式加以转化.

●将解三角形方法与代数、几何、向量方法等相结合

例3 在圆内接四边形ABCD中,AB=5,BC=8,CD=3,DA=5,求AC.

解析:由几何知识可得B+D=π;但是,单独解△ABC,△ADC,则条件似乎既不足又过剩,“不足”是因为在每个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却不知夹角;“过剩”是因为条件B+D=π未能使用.要解决这种几个所求的量相互依存的题目,可考虑运用代数中的方程思想.

如图2所示,设AC=x.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cosB=;

在△ADC中,由余弦定理得cosD=;

又B=π-D,所以cosB+cosD=0,解得x=7.

点评: 解三角形问题是数学问题的一种,只要问题的情景适合某种数学思想方法,就应当突破思维的局限性,大胆运用包括代数、几何、向量、坐标法等各种方法.

综合应用

例4 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sinA+sinC=psinB(p∈R)且ac=b2.

(1) 当p=,b=1时,求a,c的值.

(2) 若角B为锐角,求p的取值范围.

解析: (1) 由正弦定理将sinA+sinC=psinB转化为a+c=pb,再与ac=b2结合,解得:a=1,c=或a=,c=1.

(2) 因为a+c=pb,ac=b2,所以由余弦定理可得cosB====2p2-3,由0

点评: 求解例4(2)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余弦值的范围来确定角的范围.运用余弦定理需要知道边与边的关系,而用正弦定理将sinA+sinC=psinB转化为a+c=pb就使得所有条件均表达为边的关系.

再则,相当多的同学只用a2+c2>b2来确定cosB==2p2-3的范围,进而求出p的取值范围,但是忽视题中参数p的任意性可能导致cosB=2p2-3的值大于1,从而少了p<这个范围. 建议:时刻注意隐含条件,求解范围应进行等价变形;有“小于”就再想想有没有“大于”,必要时“前门后门都上锁”.

例5 在△ABC中,∠C=90°,M是BC的中点,若sin∠BAM=,则sin∠BAC= .

解析: 如图3所示,不妨设AC=1,BM=MC=m,∠BAC=α,∠MAC=β.由sin∠BAM=求得tan∠BAM=,则tan(α-β)===,解得m=.由勾股定理得AB==,故sin∠BAC===.

点评: 求解例5运用了代数方法,根据已知条件斜△ABM中的sin∠BAM=求∠BAM的正切值,并用两直角三角形的角度差(α-β)来表示∠BAM,这是如何想到的?

首先,图形中没有任何一个三角形单独可解,边角之间又相互关联,所以可运用方程思想.

其次,解直角三角形最容易,在直角三角形中只需要求得边与边的比值就可以得到正弦,故想到设AC=1,BM=MC=m,如此也可以让“M是BC的中点”这个条件“搭便车”用上.

第三,选择正切就不必用根式表达斜边,如果我们懂得“知弦即知切”的道理,就会自然而灵活地由条件sin∠BAM=想到求出tan∠BAM=!

例6 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a≠b,c=,cos2A-cos2B=sinAcosA-sinBcosB.

(1) 求角C的大小.

(2) 若sinA=,求△ABC的面积.

解析:(1) 已知条件cos2A-cos2B=sinAcosA-sinBcosB的右边可简化为二倍角的正弦形式,左边可降幂加倍:-=sin2A-sin2B,整理得:cos2A-sin2A=cos2B-sin2B,即cos2A+=cos2B+,两角的余弦值相等,有以下两种情形:

若2A+=2kπ+2B+(k∈Z),则A=kπ+B,注意到a≠b,所以A≠B. 在△ABC中内角和不大于π,所以这种情况不可能存在;

若2A++2B+=2kπ(k∈Z),则A+B=kπ-,在△ABC中只有A+B=π-满足要求,故C=.

(2) 现有c=,C=,sinA=,由正弦定理=可得a==.知道a,c欲求面积,可先算出sinB.因为a<c,故A是锐角,cosA=,sinB=sin(A+C)=sinAcosC+cosAsinC=,所以S=acsinB=.

点评: 作为高考的第一道解答题,完整解答得满分是必须的.求解例6有两处关键:首先是三角变换,其次就是分类讨论.要做到解答完整无误,除了熟练掌握必备的知识而外,细节的观察和处理也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余弦定理正弦解析
正弦、余弦定理的应用
余弦定理的证明及其应用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正余弦定理的若干证明与思考
睡梦解析仪
电竞初解析
正余弦定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正余弦定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相机解析
基于VSG的正弦锁定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