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昌东:退而不休播种文化

2014-12-30 16:52任廷会
当代贵州 2014年32期
关键词:青岩放电影书院

任廷会

“干有利于和谐、有利于身心健康、有利于社会的事,干热爱家乡、村民热爱的事,我愿意,我高兴!”这是饶昌东的信念。

已逾古稀之年的饶昌东,是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电影部退休教师,现为贵阳市花溪区青岩古镇菊林书院院长。

在退休后的十多年里,他扎根故土青岩,继续挥洒余热。他以自己特殊的方式,把文化送进大山,让文明传遍乡野。今年九月,他入选“中国好人榜”,被冠以“最美古镇文化人”、“古镇文化轻骑兵”的称号。

免费放电影  倾情作奉献

走进青岩菊林书院,映入眼帘的是一壁文韵飘香的诗墙。曲径通幽处,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迎面走来。他就是在青岩古镇家喻户晓的饶昌东。

“入选‘中国好人榜,被称为‘最美古镇文化人,我很感谢社会各界对我的认可。但这样的荣誉不属于我一个人,它属于多年来一直扎根于本土、执着于文化传承的这一群人。”

采访中,饶昌东一再声明:不要把他一个人的力量扩大化,是与他一道的九位退休老人,以及后来不断壮大的青岩文化宣传志愿者队伍的相互关爱和团结合作,才让家乡广大父老乡亲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饶昌东的公益之路,始于他终身热爱的电影事业。

饶昌东14岁就开始帮助母亲放电影。1958年母亲工作的文化馆成立电影公社,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作为四兄妹的大哥,饶昌东主动提出休学,帮助母亲放电影。

“我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电影对村民的吸引力,当时的影响力非常大。”有一次在高坡放电影,饶昌东一行人用竹竿挑着电影机上山,道路泥泞难行,好不容易到达云顶大坝,村民们早早就到了,几分钟就站满了整个大场坝。电影放完了,村民们还久久不愿离去。

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随着青岩电影队归并到花溪电影队,饶昌东调到花溪工作,他带领几名学生组建“长征放映队”,用马车拉着电影机从贵阳开始,走乡串寨给村民放电影。放到都匀时,老百姓热情度非常高,一路追着马车跑。由于没有经济来源,马匹无法继续喂养,都匀市政府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手板车。从此,马车换成了板车,一路走一路放,一直放到了韶山。

1972年,饶昌东在为老百姓放映电影《卖花姑娘》的途中,不幸发生车祸致下肢瘫痪,在医生断言恢复几率仅为万分之一的情况下,他却以顽强的毅力站了起来。“或许是天道酬善,我从坐立、拄着拐杖、站立到后来被破格到贵州大学任教,一教就是30年。”

从贵州大学退休后,饶昌东并没有松懈下来。他发现,农村群众的精神生活十分匮乏,许多村民家中连电视机也没有。于是,他利用自己从事电影工作40年的专业优势,与李德龙、刘敬民等九名退休老人共同组建了老年义务电影队,跑遍村村寨寨,为村民巡回放映电影。

“我们很团结,没有收取村民一分钱,每个队员自愿出资,AA制为主,乐此不疲。”饶昌东说,这些年来,他们已为群众放映露天电影上千场,每到一个地方,都受到乡亲们的热情欢迎。

有一次,电影队到修文县大石布依族乡的回水村和沙坝村放电影。恰巧天下起了大雨,几位老人又冷又累,还是坚持放映。村民们非常珍惜看电影的机会,冒雨看完了两部影片,衣服湿透了也不在乎,还轮换着帮老人们打伞、放映,这让电影队的成员们非常感动。

关爱情无价  国学传少年

本着“传承文化、构建和谐、享受快乐”的宗旨,饶昌东将母亲留下的旧宅进行修缮并无偿提供,携手一群老人成立了青岩菊林书院。书院与古镇文化服务中心联合,组建了老年电影组、歌舞组、诗词组、书画组等,每月都走进村寨、社区、学校,为村民、居民及师生送书刊、送诗词、送电影、送春联,并开展联谊活动。

为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工作,饶昌东多次到花溪区黔陶乡老榜河、高坡乡石门村等地,结合当地民族民风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义务绘制诗书画文化墙,为美丽乡村添彩。

几年下来,他已书写诗墙百余幅,不仅宣传了花溪自然风光,展示了当地民族文化,也使青岩成为贵州省唯一被中华诗词协会命名为“诗词之乡”的乡镇。

“老年人安度晚年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选择最有意义的一种,成立‘国学文化传播队。”饶昌东定期组织老年人会员开展诗词书画活动,让大家聚于一堂,共同交流。今年3月5日,青岩诗会的老诗友们还一起去敬老院看望老人。“这是老人慰问老人,更是以老人影响和带动老人,让大家都保持好心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有益身心健康的事。”

饶昌东还被聘为青岩完小、花溪一小校外辅导员和乡村少年宫辅导员。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在青岩文昌阁举办古诗词班,在青岩小学开办诗书画培训班和道德讲堂,给学生讲授《三字经》、《弟子规》等。除此之外,他还到黔东南州剑河县新民小学为孩子们送文化并捐款捐书,到清镇市麦格小学宣讲如何尽孝。

所有的活动,饶昌东分文不收,还经常自掏腰包补贴经费。“前几日在青岩小学,一名老师为了表示感谢,一定要请我吃饭,我若不去,他说他会非常愧疚,最后我只好喝了一碗他自家制的米酒才走。”

田野唤文明  心中梦不眠

“这是省科协老年诗书画研究协会来杨梅村写的诗墙,这是在高坡乡石门村写诗墙的留影……”饶昌东一边播放幻灯片,一边详细地介绍着菊林书院十多年来创作的诗墙作品。每一壁诗墙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都反映出饶昌东及其带领的菊林书院对民间文化的热忱。

每逢新春佳节,义务写春联也是菊林书院老人们所钟爱的活动之一。每到一个村,村民们都会排着长队等候。“索要春联的人越多,写的人就越带劲。记得有一次在杨梅村,村民们怕我们冻着,特意搬来火盆。大家坚持写到很晚才散场,到家吃晚饭时已是晚上九点。”

“我们这一群人, 义务写春联己不只在古镇青岩,还写到了花溪、久安、马玲、甲定、石门,甚至写到了邻县惠水、高镇,写到了黔东南州的剑河县。”

谈起自己的梦想,饶昌东说,明年想举办一次大型的青岩诗词文化竞赛。可是,经费不足成了一大难题。“我们菊林书院这些年开展的活动都是会员自掏腰包,要想扩大影响,提高活动的宣传效果,资金投入就会加大。菊林书院只是一个民间组织,如果有政府作为主办方,我们来承办,这样效果就会很好,也能从更高层面传扬古诗词文化。”

菊林书院的会员大都年事已高,行动能力有限,要想把书院送文化下乡的精神传承下去,就需要有更多的年轻人来接替,而现在的书院地处偏僻,面积不大,房屋陈旧,承受能力非常有限。

如今的菊林书院,展厅内陈列的诗词书画都颇具珍藏价值。但这些珍贵的书画作品与陈旧的展厅形成了强烈反差——很多房间都没有窗户,室内潮湿,木板有些腐烂,踩上去咯吱作响。

在介绍书院的名誉会员时,饶昌东透露出一丝沉重:“他们都很有名气,而我只能把他们的作品放在这个偏远、闭塞的小木房里,很多游客都看不到他们的诗画,深感惭愧。”

“我们希望能够有一个条件更好的办公地,能够在明亮的地方展示我们的诗词书画,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进而传播青岩文化、传承中华古诗词文化,这是我们这帮老人目前最大的愿望和梦想。”

这样一位平凡的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公益事业岗位上,在一方小小院落散发着古镇的人文情怀和道德成就,他所追求的不仅是个人的一己之梦,更是一群人共同的文化梦。(责任编辑/姚 远)

猜你喜欢
青岩放电影书院
青岩古镇印象
“我要当一辈子乡村放映员”
他放映电影两万五千场 ,还收获了一份爱情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教会学生“放电影”帮助掌握古诗词
天上放电影